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自然資源,自然災害,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基礎建設,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此地相傳昔名河西驛,後更名呼家菜園,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宋氏日盛,遂得名宋家川。
明代屬風化里。
清屬永豐里三甲。
清末民國初屬貴和、尚忠兩鄉。
民國三年(1914年),屬南區,鄉名未改。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宋家川聯保;同年,國共政權並存,蘇維埃政權在本境設南區、西區,民國政權增設郭家腰聯保。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春,增設張家墕聯保。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劉家溝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更名一區。
1956年,設任家溝鄉、宋家川鄉。
1958年9月,成立宋家川公社、任家溝公社。
1958年11月,設宋家川中心鄉,下轄6個公社。
1961年,恢復吳堡縣後,設宋家川、任家溝2個公社。
1963年,任家溝公社改名張家墕公社。
1984年,宋家川公社改為宋家川鎮。張家墕公社改為鄉。
2001年,張家墕鄉併入宋家川鎮。
2014年12月,撤銷宋家川鎮,設立宋家川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宋家川街道轄5個社區,城裡、墕底、下高家莊、郭家莊、東車家塌、麥地山、郭家腰、下新莊、棗塌、宋家川、柏樹坪、南王家山、前廟山、石沙墕、王家川、楊家店、康家塌、塌子溝、羊路圪嶗、園子溝、李家寨、慕家崖、張家莊、呼家莊頭、呼家山、雕嫣、褡褳坡、呂家山、黃路墕、辛家山、寨峁山、張家墕、前王家山、後王家山、三皇塬子、西山、白家塌、弓家圪、杏子塌、劉家溝、任家溝、任家山、張家山、西車家塌、後墕、白家山、雷家莊、後廟山48個行政村;下設32個居民小組、21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宋家川街道轄4個社區、22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宋家鎮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宋家川街道地處
吳堡縣最南端,為縣人民政府駐地,東、東南、南瀕天塹
黃河,西南、西和
綏德縣棗林坪鎮相鄰,西北同綏德縣
義合鎮、
辛家溝鎮相接,北、東北與
寇家塬鎮接壤。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9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36千米,總面積74.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宋家川街道地處黃河沿岸,屬陝北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石多土薄,一般海拔627—897米。
氣候特徵
宋家川街道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1.3℃,無霜期年平均170天,年平均降水量47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
水系水文
宋家川街道境內河道屬
黃河流域。主要河流有黃河及其支流等,黃河在境內的支流有清河溝、跑馬泉溝、水彈溝、城裡溝等,皆由西北向東南匯入黃河。
自然資源
宋家川街道境內已探明礦藏主要有主焦煤、煤層氣、濁氟石、磷等。濁氟石主要分布在張家墕至後王家山一帶,含量為25—40%;磷礦主要分布在宋家川一帶,儲量未探明。受資金及技術的限制,以上礦藏均尚未開發。耕地面積37373畝。
自然災害
宋家川街道境內主要
自然災害有乾旱、暴風雨、淫雨、洪澇、霜凍、病蟲害等。其中旱災的發生頻率較高,對境內威脅較大。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宋家川街道轄區總人口36467人,其中城鎮人口19182人,城鎮化率52.6%。總人口中,男性18926人,占51.9%;女性17541人,占48.1%。14歲以下3866人,占10.6%;15—64歲28006人,占76.8%;65歲以上4595人,占12.6%。2011年,宋家川街道人口出生率11.69‰,人口死亡率4.9‰,
人口自然增長率6.7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92人。
根據吳堡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宋家川街道
常住人口為35878人,占全縣常住人口的66.5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減少549人;常住人口中,男性占50.65%,女性占49.35%,性別比為102.56;0-14歲占24.04%,15-59歲占62.27%,60歲及以上占13.69%(其中65歲及以上占9.00%);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95年。
經濟
綜述
2011年,宋家川街道財政總收入530萬元。
2011年,宋家川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5980元。
第一產業
2011年,宋家川街道農業總產值4030萬元,比上年增長34.3%。
宋家川街道
糧食作物以
穀物、
豆類為主。2011年,宋家川街道糧食生產2312噸,其中穀物1563噸,豆類159噸。
宋家川街道主要
經濟作物有紅棗、蔬菜。2011年,宋家川街道紅棗種植面積31300畝,產量860噸;蔬菜種植面積348畝,產量383噸。
宋家川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宋家川街道生豬飼養量1975頭,年末存欄840頭;羊飼養量6079隻,年末存欄3898隻;家禽飼養量19800羽,上市家禽10000羽。2011年,宋家川街道生產肉類147噸;畜牧業總產值185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5.9%。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宋家川街道有商業網點570個,職工2280人。2011年,宋家川街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3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03億元,比上年增長2%。
截至2011年末,宋家川街道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288千米,投遞點53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12000餘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680筆,征訂報紙800份、期刊500冊,業務收入20萬元。
截至2011年末,宋家川街道有電信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476戶,電話用戶普及率38%;行動電話用戶9832戶,行動電話普及率88%;寬頻接入用戶586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000萬元。
截至2011年末,宋家川街道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2億元,比上年增長0.2%;人均儲蓄5000元;各項貸款餘額1.3億元,比上年增長0.3%。
交通運輸
宋家川街道境內已形成由鐵路、公路2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境內有
青銀高速、
307國道、縣(鄉)級公路佳吳路、青大路等4條公路幹線交會。有縣鄉公路5條,總長30千米。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宋家川街道有
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25個,藏書5餘萬冊。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宋家川街道有國小8所,在校生485人,專任教師68人,國小
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
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宋家川街道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9.4萬元。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宋家川街道有
衛生院1個,病床15張。專業衛生人員13人,其中執業醫師1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4人。2011年,宋家川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105人次。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0650人,參合率99%。
社會保障
2011年,宋家川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9戶,人數59人,支出1.2580萬元;城市醫療救助44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00人次,共支出4.1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50戶,人數1745人,共支出12.07萬元;農村臨時救濟744人次,支出35.71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5人。敬老院1家,集中供養農村五保人員9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77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
養老保險1380人,參保率95.1%。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宋家川街道鎮區擁有35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年售電量累計完成3077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7.67%,供電可靠率99.85%。
歷史文化
吳堡古城
吳堡石城位於陝西省吳堡縣宋家川鎮北2.5千米黃河西岸山巔。石城海拔793米、相對高度約150米,城東以黃河為池,西以溝壑為塹,南為通行道路下至河岸,北為咽喉狹道連線後山,素居“銅吳堡、鐵葭州、生鐵鑄的綏德州”俗稱之首。
石城始建年代雖無文字可考,但從石城內外眾多的遺址、遺蹟、遺存以及發掘收集到眾多的文物來看,早在四五千年前,這裡就有人類居住。石城的建築年代也可能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只有城牆的高低,石城的範圍可能歷朝歷代均有變化而已。在歷史上,作為軍事堡壘和一方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石城,有著曾經的輝煌。
吳堡石城始建何時已難考證,但據《宋史·外國列傳·夏國上》記載,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北宋定難軍節度使李克睿(原名李光睿)率兵破北漢吳堡寨,斬首七百餘級,獲牛羊千計,俘寨主侯遇以獻,累加檢校太尉。由此可見,吳堡石城早在1000多年前石城已頗具規模。尤自金正大三年(1226年)吳堡由寨升為縣並始定名為吳堡縣,該城成為縣治所後至今780餘年,整修從未間斷,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均多次維修,加固、加高、加厚城垣。現實地丈量城牆高6—10米,寬2.6—7.5米,石城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城垣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城牆蜿蜒,曾築有365個垛口。城牆裡外牆面均為石砌,條石拉筋,條石中間黃土夯築,最重石塊一噸有餘,普通築石也多在二三百斤。城牆上留東、南、西、北四門,門洞頂上對應有“聞濤”、“重巽”、“明溪”、“望澤”四塊石匾,南門外有瓮城一座,瓮城門匾為“石城”。原各城門上均建有城門樓,可惜已毀。城內原有南北大街一條,小巷十餘條,店鋪數十處。自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28日侵華日軍占領山西起至抗戰結束,日軍經常隔黃河炮擊石城,致使城內大部分古建築損毀,城牆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該城逐漸衰敗。城內現有70多處明清時代所建窯洞和民居保存較為完整。
吳堡石城雖小,但作為縣治,除設定縣衙、捕署、監獄、常平倉等,還有城隍廟、娘娘廟、衙神廟、祖師廟、龍王廟、關帝廟、文廟、七神廟、觀音閣、魁星閣、文昌宮、土地祠、節孝祠、劉猛將軍祠等眾多廟祠,另外還有南壇、北壇、先農壇、興文書院、女校等,各式建築星羅棋布、錯落有致、布滿石城,大部分建築為石砌窯洞式,只有縣衙大堂、二堂、五城門樓、文廟、魁星閣、文昌閣等為磚木結構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