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珪觀瀑圖

宋夏珪觀瀑圖

《宋夏珪觀瀑圖》是宋代的夏珪創作的冊頁絹本設色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夏珪觀瀑圖
  • 規格:24.7 x 25.7公分
  • 現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作者:夏珪
  • 創作年代:宋代
畫作內容,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在淙淙的流水、隆隆的激泉聲中,順著彎曲的山徑,我們看到了一座架築于山澗之上的瓦亭,瓦亭左右伴生著兩株猶如巨龍般的長松。兩名高士倚坐於亭內,望著遠處峰巒間奔流而下的瀑布,甚是愜意。夏天的山林,在經過宿雨的滋潤後,處處可見飛瀑流泉,這樣的情景對山林的造訪者來說,實是莫大的享受。事實上,一道道清澈的林澤山泉,有如血脈一般,總能讓原本陽剛靜息的山林,顯得生意十足。在這幅「觀瀑圖」里,一道涓細的瀑布流泄而下,隱沒林間後又自水口沖奪而出,再匯為平廣的江流、終為煙水氤氳掩映。在畫家的巧思安排下,正展現了自然川流不息的妙趣。
這幅「觀瀑圖」的作者夏圭(活動於1195-1265),是南宋寧、理宗時畫院中善畫山水的大家。他的用筆簡練、墨色淋漓、並習於突出近景、將景物置於畫幅半邊(人稱「夏半邊」)。這幅「觀瀑圖」用筆較為沉穩,對自然實景細節的描述也較多,雖不屬夏圭典型的風格,但一般認為,這應是他早期受南宋初院畫大師李唐影響下的佳作。
河岸邊二松挺立,一在前而直,根莖外露,立於石坡,高枝上垂掛藤蔓,其下有夾葉矮樹傍石而生,一條彎曲的草徑,通到跨溪而建的瓦亭,亭子四面透空,界畫脊柱欄乾。二人偃坐,一伸臂指遠處細如弦絲的瀑布,並回首與旁一人言語,又左一人稍小,或是侍從。亭左後方,斜出一松,枝幹曲折,與前一松互為掩映。岸邊停一舟,遠處低平的水渚逐漸隱沒。亭後有大片叢竹,與背山之間似有廣闊的空間。背山籠罩在雲煙中,只見陵脊起伏,點綴零星的遠樹,再順著山勢,襯以高高低低的遠山,讓人在畫中不斷品味、遐想。

作者簡介

夏圭(生卒未詳)宋代畫家。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寧宗趙擴朝(1195~1224)任畫院待詔,賜金帶。早年攻人物,後以山水著稱。山水意尚蒼古而簡淡,喜用禿筆作大斧劈皴,濃淡乾濕,任其自然,人稱“拖泥帶水皴”。筆法蒼老,墨汁淋漓。樓閣不用界尺,信手而成。畫山水,往往構圖取半邊,小中見大,以少勝多,頗具情趣。如“水墨西湖,畫不滿幅”,故稱“夏半邊”。與馬遠齊名,時稱“馬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