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豪,男,漢族,1958年7月出生,河南省武陟縣人。原名宋戰軍。後隨父母遷居焦作市焦西礦職工家屬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國豪
- 別名:宋戰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省武陟縣
- 出生日期:1958年7月
- 畢業院校:焦西礦學校
- 代表作品:《華夏英傑》
個人簡介,主要業績,主要成就,
個人簡介
1964年3月考入焦西礦學校,1975年7月高中畢業,1975年7月下旬曾加入下井不下鄉行列,到王封礦參加工作,後因本市其他行業極力反對,又與8月底下鄉到沁陽崇義公社西苟莊插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1976年1月在參加修建該縣大寨田過程中被評為縣勞動模範;1977年冬被提拔成知識青年隊事務長;1978年冬加入共青團,考入焦作礦務局技工學校。1979年到該校綜采1班學習。1980年7月中旬畢業留校,經省煤管局技校師資培訓班進修後,擬任《機械製圖》課程教員。1980年10月,分配到朱村礦綜采隊工作;1981年5月經單位推薦在職內招考入河南省煤校,錄取通知書下達之前的7月,經局調配到焦西礦綜采隊工作。1981年的9月帶工資去河南省煤校採煤專業14班進修;1983年7月畢業後回到焦西礦,被安排到選運區見習勞動;1984年5月調到朱村礦工程師室(後改名技術科)工作,走上管理崗位,任代理採煤技術員。1985年1月被評為朱村礦先進生產(工作)者;1985年7月礦上調到采五區,主持技術管理工作;1985年12月礦上調回技術科,任代理採煤技術員;1986年1月被朱村礦團委命名為新長征突擊手;1986年11月調到采三區,主持技術管理工作。
主要業績
在朱村礦工程師室(技術科)工作期間,主要協助礦領導、採區及局科研所成功地進行了沿空留巷、礦壓觀測及炮采、普采和高檔普采的作業規程及安全生產技術措施的編寫和技術管理工作,編制的作業規程曾獲得局評比二等獎。在采五區工作期間,主要協助區隊一班人和礦領導,針對01031采面多次發生底鼓突水,造成支柱鑽底和支設不牢、工作面難以安全采進的重大疑難問題,制定出改造工作面、打鑽探放水、底板襯墊荊片和金屬網及道板支柱等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在采三區工作期間,主要協助區隊一班人和礦領導針對回採邊角煤柱工作面的特點和傳統生產意識與現代實際不相適應的情況,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安全生產技術管理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傾斜長壁工作面沿空留巷科研成果。在朱村礦工作的六年多時間裡,除了完成比別的初級工程技術人員多幾倍的工作外,還針對生產遇到的實際疑難和急需問題,積極主動地進行五小活動,取得了礦以上科技部門認可的二十多項五小成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突出成績,成為公認的技術革新能手和科技工作青年先鋒,使科技學術迅速轉化成了生產力,分別受到礦、局、市級的表彰和獎勵,以及焦作礦工報的專題報導殊榮。1990年8月,調到九里山礦工作,被安排在采二區任技術員。11月隨礦總工程師呂銀盛去平頂山六礦學習採煤工作面毫秒爆破技術,主持制訂了在采二區的11031采面試驗該技術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1991年5月終於促成實驗。7月暫兼采二區區長,主持行政和技術雙重工作。1992年1月獲得九里山礦先進四有職工榮譽證書。1992年春調到安監科工作,任技術員、礦安全小分隊隊長。1996年4月,調到巷修隊主持技術管理工作。
主要成就
1996年底,從中共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焦礦直屬學區本科班經濟管理專業進修畢業,撰寫的畢業論文修改成《試論如何轉換國有煤礦區隊的動力機制》後,於1997年3月22日在《中國煤炭報》上得到公開發表。1997年7月,礦上出資應邀去西雙版納參加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舉辦的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學術研討會,並被特邀在會上做了典型代表發言。秋季該作品被收編入《全國城鎮最新社科成果文獻彙編》大型理論文書,並獲得二等獎榮譽證書。被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破格載入《中國當代科技專家》大型資料文書。1998年6月撰寫成《試論國有企業如何轉機建制》文章,秋季晉升成採礦工程師。1999年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招聘為特約研究員。作品《試論國有企業如何轉機建制》入編中國經濟出版社和《發現》雜誌社聯合編輯出版的《中國當代思想寶庫》大型理論文書,獲得入選證書和優秀論文著作證書,並獲得中國未來研究會和中國管理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發現雜誌社聯合頒發的新世紀優秀學術成果三等獎榮譽證書。2001年底,調回安監科任工程師,主抓安監員素質培訓工作。先後入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工作者資料庫》、《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專家學者辭典》、《中州英傑》、《中國知識經濟研究人才大典》、《中華優秀人才大典》和《中國當代學者風采錄》、《二十一世紀人才庫》、《華夏英傑》、《中國人才辭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世界人物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