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雕塑家

宋代雕塑家

宋代雕塑家指的是宋代時期在雕塑領域的藝術家,雕塑藝術在宋代有很大發展和光輝成就,而其作者的社會地位一般仍屬於工匠之列。官府“作院”、“作坊”的雕塑工匠多為世代相傳,凡成績優異的,便“優給其值”,以激發其雕塑技藝的提高。他們的姓名一般見於寺廟修建和神像塑造的碑記或地方志,有的則見於學者們的筆記或史籍著述,更多的見於現存石窟造像題記。

基本介紹

  • 本名:宋代雕塑家
  • 出生地:宋代
Songdai diaosujia
宋代雕塑家
sculptors of Song Dynasty
這一方面反映了社會上對雕塑藝術的創造者開始有所重視,另方面也表現出雕塑家對自身創造性藝術勞動的自覺意識。
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大悲閣銅鑄千手千眼大悲菩薩的雕塑匠師為鄭延勛該像系他“三度畫像儀進呈”,得到宋太祖趙匡胤允準鑄造的。官府從各軍徵調士卒3000名,與匠人共同完成。銅像表現了鄭延勛傑出的藝術構思、設計才能與魄力。
另一位女雕刻家嚴氏是北宋前期長於雜畫、佛像的僧人蘊能之妹,浙江人,隨其兄居餘杭。史稱她“開達明悟”,“善鼓琴,亦能雕木”,“嘗得檀香木一段,大不盈尺”,“乃刻瑞蓮山,龕門雕成細真珠八花球,露重網,然後透刀刻成五百羅漢眾像,其形相侍從,一一互出,皆慈覺法相。”宋真宗趙恆曾賜她“技巧夫人”之名號以示嘉獎。
與嚴氏大抵同時的杭州人張文昱、王文度,也是當時的雕塑巧匠。史載宋真宗趙恆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詔於汴京建玉清昭應宮,五年詔改玉皇殿為明慶殿,準備供奉玉皇大帝、聖祖(趙宋初祖)、太祖、太宗等神鬼形象於一堂。官員在杭州訪得張文昱、王文度二人,就建安軍(治在今江蘇省儀征市)西北小山上鑄造。六年三月鑄成,以極其隆重的儀式運往汴京。建安軍亦詔升為真州,冶鑄之地建儀真觀。
宋仁宗時的塑人王澤以塑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東廊九子母像而名載碑版。據碑記:此組群像雕塑生動地表現了九子母撫育諸子的親切情態及諸子各種嬉戲的動作,讚譽“匠氏之工妙……允臻其極”。
目前所知保存雕刻匠師署名最多的是大足石窟。其中以文、伏兩姓家族“鐫匠”為多。文姓有文惟簡及其子文居安、文居禮,文居道及其父文惟一,文孟周,文仲璋及其子文、侄文凱、文、文珠等。伏姓有伏元俊及其子伏世能以及伏元信等。此外,還有署名羅復明、蹇忠進以及吳宗明、胥安、李大郎等。他們之中有“都作”、“鐫匠”、“小作”之分,或許有的是官“作院”機構的工匠。
陝北石窟留下姓名的只有州(今陝西富縣)介端一人。他於紹聖二年至政和五年(1095~1115)雕造的黃陵萬佛洞五百羅漢浮雕,是迄今還完整保存著的宋代五百羅漢造像的罕見之作。又如南宋初期之雷潮、童和尚(釋妙應)等亦以擅長雕塑聞名。相傳西湖靜慈寺五百羅漢(明初毀)及蘇州洞庭東山紫金庵的十八羅漢塑像系同出於雷潮之手(見紫金庵彩塑)。童和尚曾摹刻廬山王翰須菩提像於蘇州龍興寺,又於虎丘作石雕觀音菩薩像。陳和卿及其弟陳佛鑄等人曾被南宋王朝派遣東渡日本,承鑄奈良東大寺大盧舍那佛銅像。據《東大寺造立供養記》碑載大佛於安德天皇壽永二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二月動工,經3個多月完成。今大佛已成為中日人民悠久友誼的象徵。
[伏元俊伏世能所作大足石窟北山177窟中灑州大聖]
宋代雕塑中作為觀賞、玩具的小型泥塑,各地都有。以此名家者有州的田和吳縣的袁遇春。他們善作泥孩兒,且姿態變化無窮。南宋初的詹成是刻竹名手,能在竹片上刻成宮室、山水、人物等。所刻鳥籠,四面花版皆雕山水、花鳥及“詹成制”3字,開後世刻竹藝術之先河。王劉九則不僅能以青田石等雕刻佛像、壽星,且能於螺殼上鐫刻觀音坐像,亦巧奪天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