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蜀學論集》是2004年6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昭曦。
基本介紹
- 作者:胡昭曦
- ISBN:9787220067457
- 頁數:284
- 定價:20.0
-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6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研究宋代蜀學的論文選集,收集了胡昭曦先生的論文13篇。他的論文從中國通史的視角,對宋代蜀學的形成、發展、演變、特點進行了系統研究和深刻分析,從而透視巴蜀學派的內涵、學風、成就及與其他學派的關係,揭示蜀學與巴蜀文化的聯繫。
編輯推薦
《巴蜀文化研究叢書》
楊超楊析綜
由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編纂的《巴蜀文化研究叢書》現在和廣大讀者見面了。這套分別由歷史學、考古學和民族學專家編撰的叢書,向各界讀者全國、系統地展示了巴蜀文化的豐富內容和精深內涵。
編纂出版《巴蜀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為了保存、繼承巴蜀文化研究的優秀學術傳統,以利於後來學者發揚、光大和創新。
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巴蜀史研究會曾經編輯了一套巴蜀史叢書,分別為徐中舒、蒙文通、顧頡剛、任乃強、鄧少琴等老一輩學術大師有關巴蜀文化研究的學術文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套叢書對於巴蜀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文物出版社於20世紀80年代出版了老一輩考古學家馮漢驥的學術文集,同樣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繼老一輩學術大師之後,巴蜀文化研究在區域文化研究蓬勃發展的學術大勢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成果,令國內外學
術界刮目相看。現在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組織了《巴蜀文化研究叢書》的編輯與出版,並得到四川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的大力支持,列為“四川省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點科研項目”。這套叢書的六位作者,就是運用歷史學、考古學和民族學對巴蜀文化研究的傑出代表,他們在數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套叢書的各編就是他們研究成果的濃縮和精華。該叢書的出版,不但可以比較集中地保存巴蜀文化研究成果的精神,而且可以大大推進巴蜀文化研究的進程,對於繁榮巴蜀學術,開創巴蜀文化研究新局面,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這套叢書的六位作者(以姓氏筆畫為序)和六本專著分別是:
李紹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林向(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胡昭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徐南洲(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隗瀛濤(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譚繼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李紹明教授的《巴蜀民族史論集》,從民族學和民族史的視角,對古往今來巴、蜀境內各民族及其文化源流作了精深的分析,闡釋巴蜀各民族經濟社會文化演進的異同,從而說明巴蜀各民族共同締造巴蜀文化與文明的歷史。
林向教授的《巴蜀考古論集》,從考古學的視角,著重對先秦巴蜀地區的文化、文明與歷史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研究,從物質文明的發展演變著手,來深刻闡述古代巴蜀的歷史與文明在中華古代文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胡昭曦教授的《宋代蜀學論集》,從中國通史的視角,對宋代蜀學的形成、發展、演變、特點進行了系統研究和深刻分析,從而透視巴蜀學派的內涵、學風、成就及與其他學派的關係,揭示蜀學與巴蜀文化的聯繫。
徐南洲研究員的遺著《古巴蜀與(山海經)》,著重從《山海經》的分析,參照其他古文獻和考古資料,對巴蜀地區的民族、地理、古史進行了細緻考訂,從而加深和擴展了傳統巴蜀古史研究的基礎。
隗瀛濤教授的《巴蜀近代史論集》,從近代歷史演變的視角,對巴蜀近代文化的變遷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從而論述了近代四川經濟社會演變的歷史、原因以及近代四川的開放與開發。 譚繼和研究員的《巴蜀文化辨思集》,從歷史學視角對巴蜀文化的始源、性質、特徵、發展歷程及現代化問題加以辨析,從而說明巴蜀重視今文經學的獨特傳統和重“一分為三”
思維特徵的歷史哲學基礎,說明“文宗自古出巴蜀”等獨特文化現象形成的緣由。
巴蜀文化研究方興未艾,巴蜀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各個學科領域還需要廣大學者繼承發揚老一輩專家的學術傳統,學習他們嚴謹的治學學風和科學的治學方法,在他們輝煌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創新,爭取更大成就。我們相信,本套叢書的出版,必將有力地推進巴蜀文化研究步伐,將巴蜀文化研究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由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編纂的《巴蜀文化研究叢書》現在和廣大讀者見面了。這套分別由歷史學、考古學和民族學專家編撰的叢書,向各界讀者全國、系統地展示了巴蜀文化的豐富內容和精深內涵。
編纂出版《巴蜀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為了保存、繼承巴蜀文化研究的優秀學術傳統,以利於後來學者發揚、光大和創新。
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巴蜀史研究會曾經編輯了一套巴蜀史叢書,分別為徐中舒、蒙文通、顧頡剛、任乃強、鄧少琴等老一輩學術大師有關巴蜀文化研究的學術文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套叢書對於巴蜀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文物出版社於20世紀80年代出版了老一輩考古學家馮漢驥的學術文集,同樣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繼老一輩學術大師之後,巴蜀文化研究在區域文化研究蓬勃發展的學術大勢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成果,令國內外學
術界刮目相看。現在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組織了《巴蜀文化研究叢書》的編輯與出版,並得到四川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的大力支持,列為“四川省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點科研項目”。這套叢書的六位作者,就是運用歷史學、考古學和民族學對巴蜀文化研究的傑出代表,他們在數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套叢書的各編就是他們研究成果的濃縮和精華。該叢書的出版,不但可以比較集中地保存巴蜀文化研究成果的精神,而且可以大大推進巴蜀文化研究的進程,對於繁榮巴蜀學術,開創巴蜀文化研究新局面,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這套叢書的六位作者(以姓氏筆畫為序)和六本專著分別是:
李紹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林向(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胡昭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徐南洲(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隗瀛濤(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譚繼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李紹明教授的《巴蜀民族史論集》,從民族學和民族史的視角,對古往今來巴、蜀境內各民族及其文化源流作了精深的分析,闡釋巴蜀各民族經濟社會文化演進的異同,從而說明巴蜀各民族共同締造巴蜀文化與文明的歷史。
林向教授的《巴蜀考古論集》,從考古學的視角,著重對先秦巴蜀地區的文化、文明與歷史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研究,從物質文明的發展演變著手,來深刻闡述古代巴蜀的歷史與文明在中華古代文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胡昭曦教授的《宋代蜀學論集》,從中國通史的視角,對宋代蜀學的形成、發展、演變、特點進行了系統研究和深刻分析,從而透視巴蜀學派的內涵、學風、成就及與其他學派的關係,揭示蜀學與巴蜀文化的聯繫。
徐南洲研究員的遺著《古巴蜀與(山海經)》,著重從《山海經》的分析,參照其他古文獻和考古資料,對巴蜀地區的民族、地理、古史進行了細緻考訂,從而加深和擴展了傳統巴蜀古史研究的基礎。
隗瀛濤教授的《巴蜀近代史論集》,從近代歷史演變的視角,對巴蜀近代文化的變遷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從而論述了近代四川經濟社會演變的歷史、原因以及近代四川的開放與開發。 譚繼和研究員的《巴蜀文化辨思集》,從歷史學視角對巴蜀文化的始源、性質、特徵、發展歷程及現代化問題加以辨析,從而說明巴蜀重視今文經學的獨特傳統和重“一分為三”
思維特徵的歷史哲學基礎,說明“文宗自古出巴蜀”等獨特文化現象形成的緣由。
巴蜀文化研究方興未艾,巴蜀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各個學科領域還需要廣大學者繼承發揚老一輩專家的學術傳統,學習他們嚴謹的治學學風和科學的治學方法,在他們輝煌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創新,爭取更大成就。我們相信,本套叢書的出版,必將有力地推進巴蜀文化研究步伐,將巴蜀文化研究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作者簡介
胡昭曦,1933年生,四川自貢人。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著作有《四川古史考察札記》、《四川書院史》等。
目錄
析“易學在蜀”
陳摶里籍考
宋代“世顯以儒”的成都范氏家族
司馬光誕生地考
論張拭的學術源流
譙定張拭與朱熹的學術聯繫
詩書持家,理學名門
——宋代蒲江魏氏家族研究
宋代書院與宋代蜀學
大足寶頂石刻與“孝”的教化
大足多寶塔石刻與宋人馮楫
宋代蜀學芻論
宋代蜀學的轉型
宋代蜀學的轉移與衰落
陳摶里籍考
宋代“世顯以儒”的成都范氏家族
司馬光誕生地考
論張拭的學術源流
譙定張拭與朱熹的學術聯繫
詩書持家,理學名門
——宋代蒲江魏氏家族研究
宋代書院與宋代蜀學
大足寶頂石刻與“孝”的教化
大足多寶塔石刻與宋人馮楫
宋代蜀學芻論
宋代蜀學的轉型
宋代蜀學的轉移與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