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珠璣巷南遷陳氏

宋代珠璣巷南遷陳氏,宋代珠璣巷南遷陳氏至清遠、三水、高要、佛山、南海、順德、花縣、中山、新會、江門、台山、恩平、鶴山,博羅,東莞、增城、寶安。

清遠
(2)《開平縣誌》引光緒十年(1884年)陳石園開平《陳氏譜序》云:宋珠璣巷陳輝祖遷新會逢沖,七子陳仁遷清遠。
三水
(1)驛岡陳、何兩姓,南宋由珠璣巷遷此。
高要
(73)水坑陳氏 高宗南渡時徙珠璣巷,紹熙三年(1192年),陳誠避亂奉母迂九坑仕曹山之橫塘基,後定於此。衍布基、桂榮、高蘭、硯州、欖岡、雙魚州、篁竹園、蔗村、院主、依坑、大布、博頭、磋頭、西屯、高村、魚尾、桑邊、蓮塘圍、昌賢里、槎布。
(74)布院陳氏 珠璣巷陳伯榮鹹淳六年(1270年),遷思辦都老村,l577年劃入東安,即今雲浮,其後陳子善明初遷此。衍大輅頭、察步、馬安、同攸岡、中岡、雅瑤、長塘、珠岡新村、清珠岡。
(75)沙埔陳氏 宋陳琛家居珠璣巷,元末避亂遷此。衍村頭、貝水、鶴仔基、岐州鶴田、水口、鵝圍、村頭坊、崖州。
(76)金利七甲陳氏 宋陳龍望居珠璣巷,開禧年間(1205~1207年),其子避亂遷此。
(77)古壩東村陳氏 珠璣巷人陳肇基於鹹淳年間(1265~1274年)遷古壩郡,即今金利東村。
(78)高要縣其他陳氏 按記載還有:練窖陳氏,陳屋陳氏。
佛山
(11)佛山市區陳氏 《南海鶴園陳氏族譜》記:"陳敬之居珠璣巷,子君德於鹹淳十年(1274年),於荔枝山挈家結竹排遷佛山田坊,即今魚塘。"時已入元至元年間《南海縣誌·氏族》(乾隆版)所記同。今調查亦為南宋末珠璣巷遷民,按宋末l274年已入至元十一年了。
南海
(29)和順金利吳氏、蔡氏、陳氏 《佛山地名志》稱:"南宋建村,以姓氏劃分為金吳、金蔡、陳屋三片。"與今調查由珠璣巷遷入相同,唐時曾建金利鎮於此。
(52)九江河清陳氏 陳昌襁《南海陳氏續修族譜序》:"宋太學少陽陳公東赴市時,公之子遂忠方周歲,家襁負變姓名,由丹陽走江西南昌,復由南昌入粵之南雄,自遂忠公繼傳岷山公,又由南雄徙寓廣州省城。明初,元廣公始遷於南海之清河鄉家焉。"
(66)九江陳氏 《傳芳集》:"始祖曰海 漁,由南雄珠璣巷下遷南海九江,七傳至永州 司馬良珍(嘉靖二十八年舉人)。"
順德
(7)樂從德教陳氏 《順德縣地名志》云:"在元代由黎、董、趙、顏、何五姓開村。後因南雄珠璣巷發生株連慘案,陳梅庵的妻子被害,他攜帶三男孩逃到樂從竇塘,啟地方搭茅屋居住。"按元初即宋末年。
(32)桑麻陳氏馬齊《陳氏族譜》云:"順德馬齊陳氏一世長桑,二世麻扶,三世道源。三公舊居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相傳宋理宗時(1225~1264年)有胡妃寓南雄,以狂疾赴水,鄉民失救,恐有後患,眾皆徙家以避,三公遂於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乙丑正月十三日,攜家南來。至南海桑麻中心村居住,時道源公方十歲。"(屬杏壇鎮)六世釋生洪武乙卯(1375年)因軍變遷馬齊南岸。
(41)桂州陳氏 《敬學軒文集》二十一 (龍廷槐撰)《陳璞園先生行述》中云:"自始 祖寧波由南雄遷居桂州村,自某世祖徙居邑城北關後,遂家焉。"
(43)大良陳氏 《順德縣誌·雜誌》:"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陳太初墓誌》:"鄉南雄珠璣巷人,宋紹興四年(1134年)來居大良西口山,是為始祖。妻蘇、子振庠,隆興元年(1l63年),合葬本山。"
花縣
(2)花山鎮鐵山陳氏 《廣州市地名志》說唐末建村,初名蓮湖。後在頭嶺發現鐵礦改今名,但調查陳氏來自南雄珠璣巷。
中山
(27)邊溪崗背陳氏 《中山市地名志》說:"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陳文龍從南雄珠璣巷遷居香山後,部分子孫分居於此。"
(49)張家邊區窈窕陳氏 《中山市地名志》云:"元代陳孟義從南雄珠璣巷遷此。"《香山縣誌》卷三載:"谷鎮陳氏祖孟義等元代由珠璣巷遷窈窕鄉,歷23代,丁口五百餘。第六房分居外界涌,亦歷14代,丁口約600多人。"
(50)婆石陳氏 《香山縣誌》卷三載:"隆鎮婆石陳氏祖陳宣由珠璣巷遷新會石頭村,九世慎始公由石頭徙居婆石,二傳後分四房,歷21代,有分居象角、下澤、水塘頭、南鄉、沙尾等處,共丁口一千餘。"
(51)麻子陳氏 《香山縣誌》卷三載:"始祖貴卿原籍珠璣巷,鹹淳十年(1274年)避難徙新會轉香山牛起灣,後遷麻子鄉,歷20代,丁350人。"麻子今南蓢麻西、麻東,又名麻洲。"
《中山市地名志》載:"南宋末年(1279年)歐陽姓人從順德遷入,居麻西。"
(52)岡背、水塘頭陳氏 《香山縣誌》卷三載:"兩鄉陳氏始祖文龍由珠璣巷遷香山後,生三子,長天倫居陵岡,三天覺居庫充、岡背、水塘頭。次天敘居鴉岡,歷29代,三房共約八千餘口。"
(53)蒲山陳氏 《香山縣誌》卷三載:"祖志和由珠璣巷遷莆山,分二房,傳19世,現居邑城者共丁口300多人,屬四字都。"今屬南蓢。《中山地名志》載:"元順帝(1333~1367年)志和從邑城遷此。"
(54)茶西(園)陳氏 《香山縣誌》卷三稱:"陳族幾三鄉、曰莆山、曰茶園東、曰茶園西。始祖宗公,宋末由珠璣巷遷香山城,至元順帝間,裔孫志和遷莆山,玄保遷茶園,現歷21代,丁口二千餘。邑城及小隱數百。新會石頭分派有麻洲、沙岡、柏丫、員峰、張家邊、得都、窈窕。小黃圃、蓢尾、上巷、白廟亦有分支,丁共二千多。"
新會
(21)司前鎮陳屋陳氏 《新會縣地名志》:"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陳姓先祖從本縣棠下分此立村。"
荔枝園,是其托終之區命,子二世祖以遷白麻園,是其創業之地。"
(60)石頭陳氏 《新會縣鄉土志》說今丁口達二千人,分衍陳涌,天湖等各鄉,達二萬多人。
(61)產灣陳氏 《新會縣鄉土志》載:"陳珠者,南宋初自汴遷南雄,再遷新會凌村,邑城產灣陳氏,其後也。"按凌村今已劃入鶴山。
(62)崖西長岡陳氏 《新會縣地名志》:"元至元年間(1271—1294年)陳姓先祖從本縣棠下來此立村。"
(63)沙堆鎮梅沖陳氏 《新會縣地名志》:"紹興六年(1136年)陳姓先祖從南雄珠璣巷來此立村。"
(64)大澤鎮李苑陳氏 《新會縣地名志》:"陳姓先祖世興,從南雄珠璣巷移至崖南,再遷鶴山凌村,至七世祖南宋景炎年間(1276—1278年)始由鶴山來此立村。"當時是荒山地。
(65)恩州陳氏 《開平縣誌》引光緒十年陳石園開平《陳氏譜序》中說:"宋仁宗時陳氏謫官入粵居珠璣巷,二傳入新會,後代有入新會恩州居住。"
(66)環城鎮天馬陳氏 明萬曆間(1575—1585年)由棠下石頭衍此。
(67)新會凌村陳氏 黃佛頤文:"有陳珠者,亦於南宋初,自汴遷南雄,再遷新會凌村。"今凌村已劃入鶴山。
(68)司前鎮陳屋陳氏 《新會縣地名志》:"明崇禎年間(1628一l644年)陳姓先相從本縣棠下分此立村。"
(80)牛灣六堡林氏、許氏、蔡氏、鐘氏、黎氏、陳氏 《新會縣地名志》:"景炎年間(1276—1278年)林、許、蔡、鐘、黎、陳等姓先祖從南雄逃至此,分成六處立村,每村一堡。
江門
(8)外海鎮陳氏 《陳氏族譜》記石頭陳氏後代有衍外海的說法。阮榕齡《白沙先生年譜》稱:"先世仕宋,自南雄遷新會。"《龍溪鄉志》云:"先生高曾祖居外海。"
"祖河南太丘,北宋時避金人遷珠璣巷,鹹淳九年(1273年)避胡妃害。隨33姓97人遷廣州及新會。陳姓到都會定居。元末,陳白沙高祖遷外海。又《白沙子集》:"後由都會遷白沙村今址。"
台山
(1)夏春場陳氏 《台山縣鄉土志》載:"太祖陳舜公自珠璣巷南遷,生陳輝,輝生七子:謨、宣、英、愷、潤、圖、仁,後三子不在廣居。謨4子,遷時逢涌則止,以近海必富也。子孫分住名山沖泮春場,建陳陶公祠,謨第三子陳性道公祠於夏春場,性道公長子述後人為值理。計子孫在夏春場居者,約300戶,丁口ll00多人。"
又據承寵《陳氏英翁族譜》稱:陳兆生陳文、陳紀、陳綱,兆為官,同紀綱貶西川,文遷南雄保昌沙水村九龍井珠璣巷,生鼎,鼎生萬山,萬山生輝,輝生四子,謨、宣、英、愷,妾生潤、圖、仁,七兄弟,與子侄28,族兄弟30多人,南遷,有留有散,有歸閩,以羅貴為首,有族人世興、世道,簽名93人共33姓,團稱告移,由縣及府,南雄府鐘文達準給文引。正月十五給限四月二十日繳,四月十三日到大良,眾赴縣告案立藉,縣造冊繳引。而謨、英中進士,官身不遷。鹹淳九年(1273年)正月甲子夜各逃生,相約兄弟逢沖則止,村名有點水才即禧,登舟步陸,遷於廣府各處。以法祖為首,英翁長子也。謨翁4子居古岡德行里,宣翁遷東莞,四愷遷海晏汶禁,五潤翁遷潮州,六圖翁遷遠城裡,七仁翁遷古岡涯灣,三英翁4子,法祖當官榮歸,當禍南遷,舟至新寧祗壇海旁,登車尋聲得沖金村棲止,次子福居潮連,三子壽居黃沖,四子悟居鄧沖。法祖在沖金生三子家業漸大。據此譜則羅貴、陳英分兩次南遷,互不相混者也。
(2)都斛東坑陳氏 《江門市地名志》:"宋末元初(1265一l280年)陳英從南雄珠璣巷攜眷南逃赤溪沖金。第五代孫陳永吉遷至本村山邊搭棚而居。入贅本村馬氏。"後陳氏子孫眾多。
(3)赤溪沖金陳氏 《江門市地名志》說:"宋末珠璣巷遷民陳英逃到赤溪沖金居五代。"
(4)海宴汶村陳氏 《江門縣地名志》:縣內"三村兩石"中大村之一。並說:"鹹淳八年(1272年)陳愷由南雄來此立村。其兄弟為南宋武官,被貶潛逃,相約近水而居,後代不作武官,陳愷因定村名為'汶村'。"此處已在南海海岸上,不屬珠江三角洲範圍,可見宋人南遷乘舟入海之先。此處為海岸平原荒地甚大,成坦也快。
恩平
(5)澆洞陳氏 《陳氏英翁族譜》稱:"陳英長子法生三子金山、禺山、火山。禺山次子生元禮,禮生三子,次以安,身單避海寇遷恩平澆洞村,改名廣七,立家開業。"
(6)涇符頭陳氏 《陳氏英翁族譜》稱:"南恩澆洞村陳以安,娶羅氏生七五郎,郎娶黎氏,續娶鄧氏生四子,富四、富五、富九、富十,見澆洞地僻人稀,非所以光前而裕後也。就擇南恩水東地面涇符頭而居住焉。後分兩大房。衍白水塘、鹿項坪、富岡村。富九、富十往陽春、陽江而置田立宅焉。"
鶴山
(43)桃源三富陳氏 《鶴山縣地名志》:"先祖原居中原,北宋時因避金人入侵而遷粵北南雄珠璣巷。南宋鹹淳年間(1266—1274年)又遷此建居。"
(54)址山排樓倫氏、凌氏、李氏、陳氏 《鶴山縣地名志》:"紹興初 (1131—1140年)南雄倫、凌、李、陳四姓遷此開村。"
博羅
(8)龍華鎮王村陳氏 《博羅縣地名志》:"宋時陳氏從南雄珠璣巷遷入。"
東莞
(1)虎門鎮北柵陳氏 《東莞市地名志》:"宋末立村,粵北南雄珠璣巷陳文龍任鹽運使駐紮於此,後人口繁衍,遂成村落。"又《鳳岡陳氏族譜》:"唐大中間(847~859年)由江西石城縣竹園遷居南雄保昌嚴塘里,宋建炎間(1127~1130年)陳常仕宋為朝奉大夫,宦遊五羊,留家於大寧,傳六世,陳述遷北柵鳳岡下。"人口近達3000人。
(20)長安鎮陳屋陳氏 《東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遷此,始建於今鎮田龜山。"
(35)石碣鎮黃家山黃氏、陳氏 《東莞市地名志》:"宋朝中期,黃、陳等姓從南雄珠璣巷遷來,初名禾架沙。後因黃姓人多,故改今名。"
(37)石碣鎮陳屋陳氏 《東莞市地名志》:"宋末陳氏從南雄珠璣巷遷此立村。"
(39)橋頭鎮田頭角陳氏 《東莞市地名志》:"宋熙宗末年(1135~1148年),南雄珠璣巷陳氏遷來立村,原名棠堤閣。"
(52)茶山鎮塘角陳氏 據《茶山鄉志稿》:"陳應甲,字廷魁,號巨生,本江蘇建康人,寶祐間(1253~1258年),授廣東南雄府郡守,為避亂,偕子徙茶山塘閣。"
(65)茶山鎮陳屋陳氏 《東莞市地名志》:"南宋時立村,村人姓陳。"按下朗陳氏立村下朗,是宋慶元二年(1196年)立村,按《茶山陳氏燕喜堂宗譜》:"陳彥清本徐州人,金兵南侵,其曾祖避亂居南雄,彥清登慶元二年(1196年)進士,父孔范隨任,任滿從水路歸,經東莞,時流寇峰起,水陸阻絕,遂寓居茶山,彥清於是置田宅於茶山龍湖頭,即定居。今茶山超朗之龍頭,下朗之陳屋,皆其後也。"
(66)茶山鎮超朗龍頭陳氏 同上條引《茶山陳氏燕喜堂宗譜》,今稱"超朗陳屋",古名龍頭,與"下朗陳屋"相距達6公里。
增城
(31)中新鎮山美陳氏 《增城修志通訊》稱:"始祖陳就江西泰和柳溪古井巷人。後代南雄珠璣巷,再遷番禺重岡。於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遷入增城山美。"
(32)仙村橋頭陳氏 《增城修志通訊》稱:"(山美陳氏)後代居仙村橋頭。"祖名陳鶴公。
(33)仙村箕岡陳氏 《增城修志通訊》稱:"(山美陳氏)分支居仙村鎮箕岡。"祖名陳鶴公。
(34)仙村鎮藍田陳氏 《增城修志通訊》稱:"(山美陳氏)其後裔分居仙村鎮藍田。"
(35)仙村鎮下基陳氏 《增城修志通訊》稱:"(山美陳氏)其後裔分居仙村鎮下基。"
(36)鎮龍鎮逕頭陳氏 《增城修志通訊》稱:"(山美陳氏)其後裔分居鎮龍鎮逕頭。"
(37)鎮龍鎮龍門埔陳氏 《增城修志通訊》稱:"(山美陳氏)其後裔分居鎮龍鎮龍門埔。"
(39)石灘鎮陳氏 《增城修志通訊》稱:"(山美陳氏)其後裔分居石灘鎮。"
(40)福和鎮裡汾陳氏 《增城修志通訊》稱:"(山美陳氏)其後裔分居福和鎮裡汾。"
寶安
(1)沙井鎮沙井陳氏 《寶安燕村陳氏省庵祖家譜》:"先世居洛陽,北宋末,陳氏之朝舉公偕三子避金兵,遷南雄珠璣巷,長子康道,三子康運,繼遷東莞歸德場涌口裡。"即今寶安沙井鄉。《元朗浮流山陳氏家譜》:"燕川陳氏中康運,居沙井。"
(2)松崗鎮燕村陳氏 《寶安燕村陳氏省庵祖家譜》:"康道之孫友直遷燕川"。即今寶安松岡鎮燕村。
——摘自《宋代珠璣巷遷民與珠江三角洲農業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