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

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

《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是現代蔣義斌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
  • 作者:蔣義斌
  • 創作年代:現代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由儒釋關係史的角度,重新檢討了末代理學興起的內在動力,由融合儒釋的王安石與排佛反王的程朱學派的對峙,分析了宋代思想發展的主要趨向。
作者認為,先秦諸子百家,以儒、道、舉、法四家,對後世影響最大。佛學傳入中國後,儒、釋、道三家學說,成為中國思想家的主要思維內容。如何使三家學說取長補短,把其它兩家所討論的問題納入自身的體系之中,予以討論闡釋,成為魏晉以後中國思想界的主要內在動力之一。
關於調和論的定義,作者認為不能從儒、釋、道三家互相影響的角度來對“調和論”一詞下定義,因為三家體系互相影響。互相激盪的結果,必使各家體系的內涵得以擴充,但三套體系依然各自存在。作者指出,所謂“調和論”,實際上是指“同情地了解”儒釋,本其“一貫之宗旨”願望,欲成一家之言之學者,在為學態度上平等對待儒釋,不墨守一家之說,進而融合儒,釋思想要素的學說。
在作者看來,宋代排佛論有以下特點:(1)宋代排佛之儒者,自石介始,即大有其人;(2)排佛的形式多樣,道教有道教的排佛,儒家有儒家的排佛,各個學者排佛的側重點亦不同;(3)宋僑因排佛,而導致學派間之認同;(4)宋儒排佛時,喜歡籠統地用“釋氏之學”,對其做全面概括性的抨擊;(5)宋代排佛論者,往往是基於佛教是“夷狄”之教化,而訴諸民族情感,使得排佛有情緒化的傾向;(6)宋儒嚴於斥佛、寬於責道;(7)宋儒(朱熹)用考證的方法,由佛學的發展來斥佛。

出版信息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