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30(英文:Antonov An-30)航測飛機,是蘇聯安東諾夫飛機設計局從安- 24系列發展而來的航空測繪飛機,原型為軍用的安-26型。安-30於1974年首次試飛, 裝備有多種航測設備。
中國於20世紀70年代從蘇聯引進的安-30航測飛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 30
- 英文名稱:Antonov An-30
- 前型/級:安-26
- 研製時間:1974年
- 國家:蘇聯
- 研製單位:安東諾夫飛機設計局
發展歷史,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事件,
發展歷史
安- 30航測飛機是蘇聯安東諾夫飛機設計局從安- 24系列發展而來的航空測繪飛機,原型為軍用的安-26型。安- 3 0於1 9 7 4年首次試飛, 裝備有多種航測設備。安-30在安-26的基礎上,在機頭加裝透明觀測窗,並將駕駛艙地板提高,使領航員獲得更好視界,且能夠更方便地進出觀察艙。
蘇聯使用的安-30配備了一系列功能極為強大的航空遙測設備,可以完成氣象、塵埃、熱能、輻射、金屬、地下水等多個方面的探測、分析和記錄工作。
技術特點
安-30的座艙頂部突起,成為了其最突出的外觀特徵。安-30的主機艙舷窗數量較少。艙內布置了一暗室和膠片貯藏間,內裝測繪照相機以及相關工作檯。機上還有廁所、餐室和休息間。全部艙間均有空調和增壓。機組共7人,分別為駕駛員、副駕駛員、無線電報務員、領航員、飛行工程師、攝影員和觀測員。
安-30的機艙地板上有5個透明攝影艙口,每個艙口均有保護門,在操縱台上可操縱保護艙門的開閉。各艙口均裝一台攝影機。1號攝影艙口裝一台АФА-41/7.5廣角攝影機;2號攝影艙口上垂直安裝一台А54/50-ФК遠焦距攝影機;3號艙口裝一台曝光表;4和5號艙口分別裝一台與垂直方向成28度角的А54/50-ФК攝影機。標準設備還有地形測距儀、無線電高度表、無線電方位裝置、自動降落系統和記錄裝置。機組人員可在機載計算機內預先輸入程式,飛機可依靠自動導航系統在觀測地區上空保持所需要的航跡、高度和飛行速度,並自動告知抵達預定拍攝點,便於拍攝測繪。導航系統具有與導航星/全球定位衛星(NAVSTAR/GPS)終端連結的能力。安-30還可用於採礦和探測陸地及海洋特性、海洋和湖泊的冰層、雪層和土壤的類型,或觀測洪水以及土地季節植被變化。
性能數據
安-30參考數據:
服役事件
中國於20世紀70年代從蘇聯引進的雙發安-30航測飛機。
1974年11月2日,中國空軍司令部、總參謀部測繪局向總參謀部、總後勤部請示1975年內擬向蘇聯訂購10架安-30航測飛機。1975年,蘇聯在向中國提供的貨單中推薦2架安-30航測飛機,這種飛機是部隊急需的。1975年2月7日,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向中央軍委寫報告提出1975年進口2架安-30航測飛機,1976年再進口2~3架。同年4月23日,葉劍英同志批准空軍引進安-30航測飛機。10月23日,中蘇簽訂了2架安-30航測飛機訂購契約,交貨期限為1976年1月,驗收地點在蘇聯基輔飛機工廠。經過驗收,並將部分問題解決後,兩架飛機於1976年2月26日轉場回國。
1976年5月15日,中蘇又簽訂了訂購3架安-30航測飛機的契約。在1976年6~10月的驗收中,中方發現其中1架飛機質量相當低劣,因此沒有驗收,另外2架飛機則驗收完畢。經過與蘇方的艱苦談判,蘇方同意補交一套陀螺半羅盤備件後,中方才同意接收,並於10月13日將飛機飛回北京。
根據1978年中蘇貿易換貨協定,中國向蘇聯訂購5架安-30航測機的契約於1978年7月16日在北京簽署,契約規定蘇方於1979年11~12月間交付全部飛機。不過這批飛機由於蘇方交貨拖延而推遲交付,1980年4月30日,5架飛機分3批最終飛抵北京,分配給航測團2架,空軍第16航校3架。
1982年10月,空軍第1研究所和空軍第16航校共同將安-30飛機改裝為領航轟炸教練機,主要用於訓練轟-5飛機領航轟炸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