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懷遠縣誌》載:“落馬澗在塗山北麓,石上有‘安邦’、‘定國’四字,現二石尚在。”從懷遠渡過淮河,經下洪村登塗山,爬上獅山之背,再越一道山樑,落馬澗便進入眼帘。石澗兩崖,峭壁千尺。繞澗攀登而上,一巨石上書有“定國”,不遠處又一巨石上書有“安邦”。二處皆為直書擘窠大字。相傳,“安邦”、“定國”乃蘇軾手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邦定國石
- 外文名:AnBangDingGuo stone
- 特點:落馬澗在塗山北麓
- 出處:懷遠縣誌
簡介,概述,
簡介
清雍正《懷遠縣誌》載:“落馬澗在塗山北麓,石上有‘安邦’、‘定國’四字,現二石尚在。”從懷遠渡過淮河,經下洪村登塗山,爬上獅山之背,再越一道山樑,落馬澗便進入眼帘。石澗兩崖,峭壁千尺。繞澗攀登而上,一巨石上書有“定國”,不遠處又一巨石上書有“安邦”。二處皆為直書擘窠大字。相傳,“安邦”、“定國”乃蘇軾手跡。
概述
蘇軾,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嘉祐二年21歲進士及第。蘇軾是大文豪和大書法家,詩書畫皆名。他汲取前世名家許多特長,且能創新,擅長行書和楷書,用筆豐腴跌宕,有一種天真爛漫的情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蘇軾雖以科舉步入官場,但仕途坎坷,屢次遭貶,下過大獄,政治失意,內心苦悶,遂縱情山水。蘇軾所到之處,得人情之美,覽江山之勝,以圖在佛老思想和大自然中尋求解脫。懷遠塗山、荊山名勝古蹟眾多,蘇軾在杭州、穎州、揚州等地方官任上,多次乘舟路過懷遠。他在懷遠留有《十二月將至渦口所遇風留宿》、《淮上早發》、《濠州七絕塗山》、《上巳日與迨過游塗山荊山記所見》等詩篇。“安邦”、“定國”四字傳說是宋元祐七年上巳日,蘇軾攜其子蘇迨、蘇過同游江山荊山時所書。蘇軾在詩中有“可憐淮海人,尚記弧矢旦”之句。其自注云:“淮南人(塗山在淮河以南)謂禹六月六日生。是日,數萬人會山上(趕會朝禹),雖傳記不載,然相傳如此。”
蘇軾崇敬大禹,一生追求“忠君、報國、便民”的政治信念,“安邦”、“定國”,乃頌揚大禹之辭,也表達蘇軾的心愿。後人猜測“詩書畫”皆名的東坡居士,或登塗山途中,或拜過大禹下山,酒肉穿腸,半醉半醒,就著山崖,揮動大筆,直抒胸臆,留下“安邦”、“定國”墨寶極有可能。但猜測並非事實,也有人質疑“安邦”、“定國”並非蘇軾手跡。
“安邦”,謂禹平息洪水,安定地方,四海昇平,國泰民安。“定國”,謂禹召會諸侯於塗山,華夏一統,開創有夏之國四百餘年基業。“安邦”、“定國”,概括大禹一生勳勞,實屬言簡意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