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liao安遼安遼:安逸的 安: [ān] [ㄢˉ] 鄭碼:WDZM,U:5B89,GBK:B0B2 部首筆畫數:3畫 , 筆畫數:6,部首:宀,筆順編號:44553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遼
- 外文名:anliao
- 鄭碼:WDZM
- GBK:B0B2
安姓來源,安姓堂號,安姓歷代名人,
安姓來源
參考辭彙: quiet clam safe set peaceful tranquil be satisfied secure 危 〈形〉 (會意。從“女”在“宀”下,表示無危險。本義:安定,安全,安穩) 同本義 安,定也。――《爾雅》 共給之為安。――《莊子·天地》 好和不爭曰安。――《周書·諡法》 心皆安下切上。――《儀禮·少牢禮》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繫辭下》 居安思危。――《左傳·襄公十一年》 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然後得一夕安寢。――宋·蘇洵《六國論》 謝莊遂安。――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安睡,安寢,安抵(平安地抵達),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穩穩) ⒈平靜,穩定:平~ 。 ~定團結。 ⒉使平靜,使穩定:~慰。~民。 ⒊處理,放置,裝設:~排。~置。~裝。~機器人。 ⒋存著,懷著:~心賴賬。 ⒌治理:治~。~天下。 ⒍疑問詞。哪裡?怎么:而今~在?~能見死不救? ⒎電流強度單位名稱,安培的簡稱,代號A。 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安字的解釋: 1、安穩、安定、安全。 2、安逸、安樂。 3、安心。 4、安放、設定(後起意義)。 5、疑問代詞。a、什麼,什麼地方;b、怎么,哪裡。 《康熙字典》中的解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從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注】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注】謂止於至善也。 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 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 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 又姓。【風俗通】漢太守安成,唐安金藏。又安期,安平,俱複姓。 又州名,春秋時鄖國,漢屬江夏郡,宋改為安州。 又葉烏前切,音煙。【詩·大雅】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又葉於眞切,音因。【蘇軾·李仲蒙哀辭】矯矯犖犖,自貴珍兮。欺世幻俗。內弗安兮。 考證:〔【賈誼·治安策】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謹照原書改前漢賈誼傳。 安詳(安步當車) 安全(安而不忘為) 習慣於(安常處順) 安置(安家樂業) 安定(安民告示) 穩固(安如泰山) 表示疑問(安能) (中醫詞典) 安 ①安定寧靜。《素問·上古天真論》:“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②安適,舒服。《素問·至真要大論》:“胸脅胃脘不安。” ③安和調順。《素問·瘧論》:“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 ④病勢衰減。《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 ⑤行。《靈樞·根結》:“樞折即骨絲而不安於地。” ⑥安全,平安。《素問·靈蘭秘典論》:“故主明則下安。” ⑦為何。《素問·脈要精微論》:“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⑧何處,哪裡。《素問·上古天真論》:“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⑨什麼,何。《素問·咳論》:“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⑩怎么。《素問·示從容論》:“又安足以明之。”
編輯本段 安氏出自西域少數民族,關於安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1、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叫安,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孫就以安為姓。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想當高僧,於是他就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下來,他的子孫也就世代相傳姓安。
2、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安遲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安氏。
3、為“昭武九姓”之一,安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一帶。一度歸唐朝管轄,唐高帝永徽年間歸附中原,後為安氏。又,唐朝胡人安祿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
1、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叫安,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孫就以安為姓。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想當高僧,於是他就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下來,他的子孫也就世代相傳姓安。
2、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安遲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安氏。
3、為“昭武九姓”之一,安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一帶。一度歸唐朝管轄,唐高帝永徽年間歸附中原,後為安氏。又,唐朝胡人安祿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
安姓堂號
編輯本段 據《唐書世系表》記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於中國,以安為姓。”望出姑臧、河內。
安姓歷代名人
編輯本段安同——曹魏時遼東胡人,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安清-一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精通梵語,念經修行。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國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後,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又工讀漢語,通曉漢語,譯梵本為漢語,譯《修行道地經》等30餘部,皆屬小乘。
安金藏——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為太常寺樂工。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后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並言“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動,不疑李旦。
安祿山——唐安史之亂的禍首。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雜胡。本名軋(一作阿)犖山(703-757)。母突厥人。安祿山少孤,後隨繼父改姓安,名祿山。 初為邊境互市牙郎。安祿山驍勇機智,熟悉邊地情況,又善逢迎,手段狡詐,初得幽州節度使張守賞識,繼得玄宗寵信,至天寶十載(751年),已身兼平盧(今河北省)、范陽(今北京市)、河東(今山西省)節度使等職,集三鎮(今遼寧西部、河北、山西一帶)軍、政、民、財權於一身。後乘玄宗晚年政治腐敗,禁軍虛弱,全國軍事布局內輕外重之機,以討權臣楊國忠為名,與史思明於十四載十一月,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同年陷洛陽。次年正月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六月陷長安。從此唐半壁江山陷於戰亂之中。至德二載(757年)正月,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安重榮——五代時朔州(今屬山西省)人,初任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後石敬瑭降契丹,自稱兒皇帝,重榮以此為辱,遂起兵聲討石敬瑭,次年因戰敗而身亡。其子安德裕從小被其部下秦習所收養,喜好讀書,博貫文史,精《禮》、《傳》,後於宋開寶初年中進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民——宋代陝西省長安(今西安一帶)人,著名石匠,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於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兩酬金,為人稱頌。
安熙——字敬仲(1269-1311),號墨□,元代藁城(今屬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釣,不屑仕進,家居教授數十年,教人入學以居敬為本,讀書以經術為先。四方來學者多有成就。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童——元代前期政治家。蒙古札剌兒氏。木華黎四世孫。忽必烈即帝位,召安童入宿衛,為四怯薛之長。至元二年(1265年)任中書右丞相。安童尊禮漢族士大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積極協助忽必烈推行"漢法"。十二年,忽必烈命安童從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力麻里,防禦叛亂的西北諸王。十三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等叛變,將那木罕送交朮赤系後王忙哥帖木兒,將安童送交窩闊台系後王海都。二十一年,被放還,仍為中書右丞相。二十四年,忽必烈重立尚書省,中書省形同虛設,安童因失去忽必烈的寵信,被迫辭職。至元三十年去世。
安盤——明代嘉定州(今屬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給事中,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著有《頤山詩話》二卷。
安傳——明代淄川(今山東省淄博)人,萬曆年間中舉,累遷刑部郎中,出知衛輝府。著有《蛩音集》。
安大嵬——明代雲夢(今屬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學好古,精緯候。
安希范——字小范,號我素,江蘇省無錫人。安國的孫子,安如山的次子,庶出。儘管出生在以富有聞名全國,“鐘鳴鼎食”的家庭里,但幼年時代卻過的是“弱子委孤相依為命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飽覽經史,學問大有長進,自認為他岳父的藏書是他日後為人和治學的得力所在。他在19歲那年就考取了秀才。萬曆年間進士,授禮部主事,著人《天全堂集》等。
安昶——清代書法家,江蘇省金匱人,喜臨摹古帖,尤善草書。
安維峻——字曉峰。甘肅秦安人。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
安伸——淄川人,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世高——漢代佛教學者。到中國傳播說一切有部阿毗曇學說和禪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本名清,原為安息國太子。自幼信奉佛教,當其將即位時,出家修道,而讓位於其叔。他精研阿毗曇,修習禪定。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到達洛陽。不久即通曉漢語,翻譯經典。據晉代道安編纂的《眾經目錄》記載,安世高所譯經典共35種,41卷;現存22種,26卷。
安維峻——甘肅省秦安人,清光緒年間進士,授編修。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安維峻直言敢諫,曾被慈禧革職,後又啟用,充京師大學堂總教習。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
安鴻勛——清代江蘇省金匱(今常熟)人,官至訓導,善行草書。
安文欽——陝西省綏德人,清末秀才,抗戰時期積極與八路軍合作,建國後,歷任陝西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稱為“陝西四老”之一。著有《滿腹牢騷記》等。
安子介——1912年6月26日出生,香港工商企業家,愛國民主人士。浙江省定海縣人。安子介先生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工業家、國際貿易專家、經濟學家、漢字學家、語言學家、發明家、社會活動家……集諸家學問於一身。2000年6月3日,88歲高齡的安子介因病在香港逝世。 遼編輯詞條 遼 遼代(公元916年-1125年),始於太祖耶律阿保機,終於天祚帝耶律延禧,歷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等九代。其疆域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
遼代於北宋對峙,是統治中國北部的一個王朝,1125年為金所滅。在太祖,太宗統治時期,阿保機創建奴隸制國家,確定皇權世襲,建立軍隊,制定法律,修建都城,製造文字,此後繼續向外擴張。西打倒甘州回鶻,東滅渤海國,南占燕雲十六州。太宗死後,經過世宗,穆宗,景宗,一再發生爭奪皇權戰爭。982年聖宗繼位,實行一系列改革,多方面削弱奴隸制,確立封建制的統治。其間他帶兵南侵,與宋訂立澶淵之盟,兩國各守舊界,此後不再有大的戰事。聖宗在位半個世紀,是遼朝的全盛時期。到興宗,道宗時期皇室內部政變頻繁,各族人民反抗遼朝的起義連綿不斷,遼王朝日見衰敗。金政權建立後,接連打敗遼王朝,很快取代了遼在東北的統治地位。1125年天祚帝逃往西夏途中,為金兵追獲,遼亡。
遼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過幾個不同的階段,前期由於國力主要用於向外擴張,採取奴隸制的掠奪式經濟,使遼初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直到遼聖宗時期,遼朝的經濟才有一個較大的發展,這無疑是封建化改革的結果。遼朝得燕雲十六州後,對中原制度進一步吸收,漢制逐漸完備。 遼國的醫學成就也很顯著,其針灸、切脈診法、婦產醫科、屍體防腐等技術都具有較高水平。
遼代眾王907~1125
太祖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諱億 字阿保機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諱德光
世宗孝和莊憲皇帝 諱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諱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諱賢
聖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諱隆緒
興宗神聖孝章皇帝 諱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諱洪基
天祚皇帝 諱延禧
①朝代名,公元907~1125,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所建,在我國北部,初名契丹,947年(一說938年)改稱遼。其國都原不在幽州,在上京[巴林左旗南波羅城],由於石敬瑭為了成為中原皇帝,請遼國幫助了,所以,以幽州為禮物送給遼國了,遼國才遷都到幽州。
②遼寧省的簡稱
秦漢魏晉時代,在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遼金時代設定遼陽府。元設遼陽行省,明設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因遼河流域為清朝發源地,取“奉天承運”之意,改為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改稱遼寧省。
取全稱中的“遼”字作為簡稱。一說因境內有遼河,故簡稱“遼”。
----------------------------------------------------------------------
拼音: liao 繁體: 遼 筆畫: 19 五行: 火 吉凶: 吉
漢字解釋:
遼 <形>
(形聲。從辵,尞聲。本義:遙遠)
同本義 [distant]
遼,遠也。--《說文》
山修遠其遼遼兮。--《楚辭·九嘆·憂苦》。注:“遼遼,遠貌。”
楚師遼遠,糧食將盡,必將速歸。--《左傳·襄公八年》
眷故鄉之遼隔。--潘岳《登虎牢山賦》
又如:遼絕(遠隔);遼險(遙遠險要);遼天(遠天);遼阻(遼遠阻隔);遼荒(荒涼遙遠)
開闊
江山遼落,居然有萬里之勢。--《世說新語·言語》
又如:遼落(通“寥落”。寂寥空闊);遼緩(寬緩);遼遼(廣遠的樣子);遼闊(遠大廣闊);遼空(遼闊的天空);遼原(遼闊原野)
久遠 [distant; faraway]
人生樂長久,百年自言遼。--阮籍《詠懷》
又如:遼遠(久遠);遼廓(久遠)
遼 <名>
中國遼寧省的簡稱 [Liaoning Province]。如:遼東之豕(比喻少見多怪。亦比喻平庸無奇);遼餉(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以對遼左用兵為名,加征田賦銀三百萬兩,叫“遼餉”)
水名 [Liao River]。即今遼河,古名遼水,又名大遼水。如:遼口(遼河入海口)
朝代名 [Liao dynasty]。公元916年,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創建,國號契丹,兩年後建都皇都(今內蒙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983―1066年間曾重稱契丹),改皇都為上京。疆域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西北至蒙古中部,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宋接界
通“僚”。同為官吏,或朋輩 [colleague;associate in office]
遼黨感動。--《外黃令高彪碑》
朝廷愍惜,百遼嘆傷。--《沛相楊統碑》
-----------------------------------------------------------------------
③遠:~遠、~闊。
-----------------------------------------------------------------------
通 “勞、療、僚、獠”
“遼、勞、獠、僚、療——《說文》:‘勞,劇也,從力熒省,焱火燒 ,用力者勞。’勞從熒省,有火燒之義,系出古代打獵,放火燒山。‘獠’義為打獵,故‘勞’同‘獠’義。古代人勞動以打獵最為劇烈。所以《詩經。小雅·漸漸之石》:‘山川悠遠,維其勞矣。’鄭玄註:‘勞,不當勞動解,而作遼闊解。’‘勞’作‘遼’義。《左傳·昭公七年》:‘隸臣僚。’服虔訓‘僚’為‘勞’,即勞為‘僚’義。獠既為放火燒山、打獵之聲,系劇烈勞動。劇勞必罷癃,罷癃則病,病須治療,故‘勞’又可作‘療’義。”(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4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安清-一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精通梵語,念經修行。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國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後,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又工讀漢語,通曉漢語,譯梵本為漢語,譯《修行道地經》等30餘部,皆屬小乘。
安金藏——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為太常寺樂工。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后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並言“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動,不疑李旦。
安祿山——唐安史之亂的禍首。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雜胡。本名軋(一作阿)犖山(703-757)。母突厥人。安祿山少孤,後隨繼父改姓安,名祿山。 初為邊境互市牙郎。安祿山驍勇機智,熟悉邊地情況,又善逢迎,手段狡詐,初得幽州節度使張守賞識,繼得玄宗寵信,至天寶十載(751年),已身兼平盧(今河北省)、范陽(今北京市)、河東(今山西省)節度使等職,集三鎮(今遼寧西部、河北、山西一帶)軍、政、民、財權於一身。後乘玄宗晚年政治腐敗,禁軍虛弱,全國軍事布局內輕外重之機,以討權臣楊國忠為名,與史思明於十四載十一月,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同年陷洛陽。次年正月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六月陷長安。從此唐半壁江山陷於戰亂之中。至德二載(757年)正月,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安重榮——五代時朔州(今屬山西省)人,初任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後石敬瑭降契丹,自稱兒皇帝,重榮以此為辱,遂起兵聲討石敬瑭,次年因戰敗而身亡。其子安德裕從小被其部下秦習所收養,喜好讀書,博貫文史,精《禮》、《傳》,後於宋開寶初年中進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民——宋代陝西省長安(今西安一帶)人,著名石匠,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於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兩酬金,為人稱頌。
安熙——字敬仲(1269-1311),號墨□,元代藁城(今屬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釣,不屑仕進,家居教授數十年,教人入學以居敬為本,讀書以經術為先。四方來學者多有成就。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童——元代前期政治家。蒙古札剌兒氏。木華黎四世孫。忽必烈即帝位,召安童入宿衛,為四怯薛之長。至元二年(1265年)任中書右丞相。安童尊禮漢族士大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積極協助忽必烈推行"漢法"。十二年,忽必烈命安童從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力麻里,防禦叛亂的西北諸王。十三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等叛變,將那木罕送交朮赤系後王忙哥帖木兒,將安童送交窩闊台系後王海都。二十一年,被放還,仍為中書右丞相。二十四年,忽必烈重立尚書省,中書省形同虛設,安童因失去忽必烈的寵信,被迫辭職。至元三十年去世。
安盤——明代嘉定州(今屬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給事中,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著有《頤山詩話》二卷。
安傳——明代淄川(今山東省淄博)人,萬曆年間中舉,累遷刑部郎中,出知衛輝府。著有《蛩音集》。
安大嵬——明代雲夢(今屬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學好古,精緯候。
安希范——字小范,號我素,江蘇省無錫人。安國的孫子,安如山的次子,庶出。儘管出生在以富有聞名全國,“鐘鳴鼎食”的家庭里,但幼年時代卻過的是“弱子委孤相依為命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飽覽經史,學問大有長進,自認為他岳父的藏書是他日後為人和治學的得力所在。他在19歲那年就考取了秀才。萬曆年間進士,授禮部主事,著人《天全堂集》等。
安昶——清代書法家,江蘇省金匱人,喜臨摹古帖,尤善草書。
安維峻——字曉峰。甘肅秦安人。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
安伸——淄川人,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世高——漢代佛教學者。到中國傳播說一切有部阿毗曇學說和禪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本名清,原為安息國太子。自幼信奉佛教,當其將即位時,出家修道,而讓位於其叔。他精研阿毗曇,修習禪定。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到達洛陽。不久即通曉漢語,翻譯經典。據晉代道安編纂的《眾經目錄》記載,安世高所譯經典共35種,41卷;現存22種,26卷。
安維峻——甘肅省秦安人,清光緒年間進士,授編修。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安維峻直言敢諫,曾被慈禧革職,後又啟用,充京師大學堂總教習。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
安鴻勛——清代江蘇省金匱(今常熟)人,官至訓導,善行草書。
安文欽——陝西省綏德人,清末秀才,抗戰時期積極與八路軍合作,建國後,歷任陝西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稱為“陝西四老”之一。著有《滿腹牢騷記》等。
安子介——1912年6月26日出生,香港工商企業家,愛國民主人士。浙江省定海縣人。安子介先生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工業家、國際貿易專家、經濟學家、漢字學家、語言學家、發明家、社會活動家……集諸家學問於一身。2000年6月3日,88歲高齡的安子介因病在香港逝世。 遼編輯詞條 遼 遼代(公元916年-1125年),始於太祖耶律阿保機,終於天祚帝耶律延禧,歷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等九代。其疆域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
遼代於北宋對峙,是統治中國北部的一個王朝,1125年為金所滅。在太祖,太宗統治時期,阿保機創建奴隸制國家,確定皇權世襲,建立軍隊,制定法律,修建都城,製造文字,此後繼續向外擴張。西打倒甘州回鶻,東滅渤海國,南占燕雲十六州。太宗死後,經過世宗,穆宗,景宗,一再發生爭奪皇權戰爭。982年聖宗繼位,實行一系列改革,多方面削弱奴隸制,確立封建制的統治。其間他帶兵南侵,與宋訂立澶淵之盟,兩國各守舊界,此後不再有大的戰事。聖宗在位半個世紀,是遼朝的全盛時期。到興宗,道宗時期皇室內部政變頻繁,各族人民反抗遼朝的起義連綿不斷,遼王朝日見衰敗。金政權建立後,接連打敗遼王朝,很快取代了遼在東北的統治地位。1125年天祚帝逃往西夏途中,為金兵追獲,遼亡。
遼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過幾個不同的階段,前期由於國力主要用於向外擴張,採取奴隸制的掠奪式經濟,使遼初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直到遼聖宗時期,遼朝的經濟才有一個較大的發展,這無疑是封建化改革的結果。遼朝得燕雲十六州後,對中原制度進一步吸收,漢制逐漸完備。 遼國的醫學成就也很顯著,其針灸、切脈診法、婦產醫科、屍體防腐等技術都具有較高水平。
遼代眾王907~1125
太祖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諱億 字阿保機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諱德光
世宗孝和莊憲皇帝 諱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諱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諱賢
聖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諱隆緒
興宗神聖孝章皇帝 諱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諱洪基
天祚皇帝 諱延禧
①朝代名,公元907~1125,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所建,在我國北部,初名契丹,947年(一說938年)改稱遼。其國都原不在幽州,在上京[巴林左旗南波羅城],由於石敬瑭為了成為中原皇帝,請遼國幫助了,所以,以幽州為禮物送給遼國了,遼國才遷都到幽州。
②遼寧省的簡稱
秦漢魏晉時代,在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遼金時代設定遼陽府。元設遼陽行省,明設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因遼河流域為清朝發源地,取“奉天承運”之意,改為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改稱遼寧省。
取全稱中的“遼”字作為簡稱。一說因境內有遼河,故簡稱“遼”。
----------------------------------------------------------------------
拼音: liao 繁體: 遼 筆畫: 19 五行: 火 吉凶: 吉
漢字解釋:
遼 <形>
(形聲。從辵,尞聲。本義:遙遠)
同本義 [distant]
遼,遠也。--《說文》
山修遠其遼遼兮。--《楚辭·九嘆·憂苦》。注:“遼遼,遠貌。”
楚師遼遠,糧食將盡,必將速歸。--《左傳·襄公八年》
眷故鄉之遼隔。--潘岳《登虎牢山賦》
又如:遼絕(遠隔);遼險(遙遠險要);遼天(遠天);遼阻(遼遠阻隔);遼荒(荒涼遙遠)
開闊
江山遼落,居然有萬里之勢。--《世說新語·言語》
又如:遼落(通“寥落”。寂寥空闊);遼緩(寬緩);遼遼(廣遠的樣子);遼闊(遠大廣闊);遼空(遼闊的天空);遼原(遼闊原野)
久遠 [distant; faraway]
人生樂長久,百年自言遼。--阮籍《詠懷》
又如:遼遠(久遠);遼廓(久遠)
遼 <名>
中國遼寧省的簡稱 [Liaoning Province]。如:遼東之豕(比喻少見多怪。亦比喻平庸無奇);遼餉(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以對遼左用兵為名,加征田賦銀三百萬兩,叫“遼餉”)
水名 [Liao River]。即今遼河,古名遼水,又名大遼水。如:遼口(遼河入海口)
朝代名 [Liao dynasty]。公元916年,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創建,國號契丹,兩年後建都皇都(今內蒙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983―1066年間曾重稱契丹),改皇都為上京。疆域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西北至蒙古中部,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宋接界
通“僚”。同為官吏,或朋輩 [colleague;associate in office]
遼黨感動。--《外黃令高彪碑》
朝廷愍惜,百遼嘆傷。--《沛相楊統碑》
-----------------------------------------------------------------------
③遠:~遠、~闊。
-----------------------------------------------------------------------
通 “勞、療、僚、獠”
“遼、勞、獠、僚、療——《說文》:‘勞,劇也,從力熒省,焱火燒 ,用力者勞。’勞從熒省,有火燒之義,系出古代打獵,放火燒山。‘獠’義為打獵,故‘勞’同‘獠’義。古代人勞動以打獵最為劇烈。所以《詩經。小雅·漸漸之石》:‘山川悠遠,維其勞矣。’鄭玄註:‘勞,不當勞動解,而作遼闊解。’‘勞’作‘遼’義。《左傳·昭公七年》:‘隸臣僚。’服虔訓‘僚’為‘勞’,即勞為‘僚’義。獠既為放火燒山、打獵之聲,系劇烈勞動。劇勞必罷癃,罷癃則病,病須治療,故‘勞’又可作‘療’義。”(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4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