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欣山過火煉

《安遠欣山過火煉》是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道教文化的一項絕活。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安遠欣山過火煉
  • 主題詞:民俗,過火煉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朝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單位: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瀕危狀況,

簡介

“過火煉”又稱“下火海”,是我國傳統道教文化的一項絕活,源於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紅頭道士(“陽師”)的一種祭祀儀式,一般在民間的廟堂、宮觀進行表演,用來祭祀神靈、驅邪鎮煞,祈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它既吸收了殷周時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說,又吸納了春秋時代的陰陽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學派思想,是道教混元派文化遺產的結晶,由於貼近民間民眾生活,不僅流傳於國內,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都盛行。

歷史淵源

“過火煉”又稱“下火海”,是我國傳統宗教文化的一項絕活,源於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紅頭道士(“陽師”)的一種祭祀儀式,一般在民間廟堂、宮觀進行表演。
“過火煉”在明朝時由雄十四郎、雄十四娘傳入安遠,在清朝和民國時最為盛行。當時由於科學欠發達,老百姓經常遭受瘟疫疾病、蝗蟲損禾、乾旱洪水、莊稼欠豐各種災害,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安遠各地的民間廟堂由廟會牽頭,百姓募捐,舉行三天四夜、五天六夜、七天八夜不等的齋蘸法事,最長的叫“打萬緣蘸”,時間七七四十九天,最後一天晚上進行“過火煉”表演,表演時祈求風調雨順、驅瘟斷煞、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表達了廣大人民民眾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過火煉”是齋蘸法事的高潮,最精彩的時刻。

基本內容

“過火煉”是由師傅一人或師徒多人,甚至信教民眾代表共同參與表演的一種絕活。選好開闊的場地,在地上挖一條長12米、寬0.8米、深0.5米的溝。傍晚時分在溝底鋪上柴草,柴草面上鋪上360斤木炭,在溝的一端擺一張方桌,桌上安放神位、香爐並擺上貢品,在溝與方桌之間放一祭水盆,請好雪山符、化好祭水。準備工作做好後,點燃柴草將木炭燒至通紅,人們用斗笠或風車(現在用電風扇)將火碳煽旺,形成一條12米長的“火煉”。表演者頭戴道帽、身穿道服,“過火煉”前要做焚香、祭祀儀式,儀式開始由6名樂手(5名打擊樂、1名嗩吶)演奏道教音樂伴奏,做道場起告,建好神壇。在“火煉”兩邊各安放三道“雪山符”,並焚香祭拜,然後端來一碗“祭水”,口念“雪山咒”,右手拿令尺同時在碗內咒水,完畢口含碗中法水往“火煉”上噴去,冒出一股白煙,標誌火已被“封”。隨後表演者將雙腳在盆中的祭水中浸一下,赤腳踩在通紅的木炭上,只見表演者腳底下火星四濺,快步走過12米長的“火煉”。師傅過完後,徒弟也在“火煉”上快步走過。在未撤神壇之前,凡有齋戒清淨、膽大心誠的信教民眾,也可在師傅的帶領下赤腳走過通紅的“火煉”,有的還來回走幾遍。表演結束後,師傅作法撤壇,解除雪山符,最後回叩祖師。撤壇後任何人不得再做表演,否則會發生意外。

主要價值

“過火煉”是道教混元派文化遺產的結晶,具有很強的宗教性和表演性,很貼近民間民眾生活,因而它具有引導民眾形成正確宗教信仰,傳承保護民族民間古文化的重要價值。“過火煉”是道教歷史時期的文化產物,曾經在歷朝歷代都為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發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在新時期有利於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增強民族自覺奮進的信心,從而激勵後人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瀕危狀況

“文革”時期“過火煉”被迫禁演,紅頭道士(“陽師”)慘遭迫害。雖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民族宗教,安遠“過火煉”表演再次在各地民間廟堂出現,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一代的陽師都已過世,而年青一代的陽師沒有老一代熱情,安遠陽師傳承將後繼無人,目前幾乎瀕危,處於失傳邊緣,現急需採取有力可行的保護措施,使安遠紅頭道士(“陽師”)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