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蛔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常見急腹症》。為驅蟲劑,具有溫髒安蛔,理氣止痛,排蛔驅蛔之功效。主治膽道蛔蟲病。腹痛發作突然,時發時止,痛劇則輾轉反側,噁心嘔吐,甚至吐蛔,脈象弦緊或弦數,痛止則如常人,合併感染後則見發熱,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或見洪象等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蛔湯
- 出處:《常見急腹症》
- 功用:溫髒安蛔,理氣止痛,排蛔驅蛔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附方1、理中安蛔湯,附方2、連梅安蛔湯,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歌訣
膽道蛔蟲安蛔湯,細辛烏梅雲木香,枳殼白芍川楝子,玄胡止痛有專長。
組成
烏梅30g,細辛3g,乾薑6g,川椒9g,黃芩15g,木香12g,苦楝根皮15g,檳榔30g,甘草4.5g,大黃9g。
用法
每劑水煎300ml,急煎頻服,小兒酌減。腹痛不止時,成人每日可服2劑,腹痛緩解後應繼服1劑,以鞏固療效。服藥後應防止嘔吐。
功用
溫髒安蛔,理氣止痛,排蛔驅蛔。
主治
膽道蛔蟲病。腹痛發作突然,時發時止,痛劇則輾轉反側,噁心嘔吐,甚至吐蛔,脈象弦緊或弦數,痛止則如常人,合併感染後則見發熱,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或見洪象等症。
方義
本方烏梅之酸、川椒之辛、黃芩之苦以制蛔;用乾薑、細辛之熱,溫中散寒以治髒寒;用木香以理氣止痛;配苦楝根皮、檳榔以驅蛔;大黃與黃芩同用,苦寒燥濕瀉熱而治感染。
運用
本方仿烏梅丸之意化裁而來,驅蟲之力較烏梅丸強,用於治膽道蛔蟲病。
加減化裁
合併感染者加雙花、連翹各15g,以清熱解毒;兼見黃疸者可加茵陳30g以清熱除濕,利膽退黃;腹痛重者加白芍15g,元胡9g以行氣、活血、緩急止痛;嘔吐者加竹茹、半夏各9g以清胃熱、降逆止嘔。
使用注意
1、疼痛發作時,可配合新針療法,水針療法和西藥以緩解疼痛。
2、腹痛緩解後,說明蛔蟲已退出膽道或死於膽道,應將膽道中的蛔蟲體、蟲卵、細菌進行清洗,可選用利膽湯,但方中用可根據病情酌減。
附註
附方1、理中安蛔湯
組成黨參、白朮、茯苓、川椒各9g,烏梅15g,炒乾薑4.5g。
功用 溫中安蛔。
主治 中陽不足,脾胃虛寒,吐蛔便蛔,腸鳴腹痛,大便溏瀉,小便清利,手足不溫,舌白脈虛者。
出處 《萬病回春》
附方2、連梅安蛔湯
組成 胡黃連、黃柏各4.5g,川椒3g,雷丸、烏梅肉、檳榔各9g。
功用 清熱安蛔。
主治 蟲積腹痛,不欲飲食,吐蛔,甚則煩躁,厥逆,並有面赤心煩,口燥舌紅,脈數身熱者。可用於膽道蛔蟲病及蛔蟲性腸梗阻而有上述症狀者。
出處 《通俗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理中安蛔湯與連梅安蛔湯者是安蛔驅蛔方。理中安蛔湯配用黨參、乾薑、白朮、茯苓,兼能溫中補虛;而連梅安蛔湯配用胡黃連、黃柏,兼能清肝脾濕熱,並加雷丸、檳榔以增強驅蛔作用。前者為溫中安蛔,後者為清熱安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