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莊衛

安莊衛

安莊衛即今鎮寧縣城,又名納吉堡和安莊衛。鎮寧之名始於元代。元至正十一年(1351),今鎮寧地為和宏州屬地,隸雲南普定路;是年九月,和宏州改為鎮寧州,鎮寧之名從此開始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莊衛
  • 行政區類別:縣
  • 現名鎮寧縣
  • 來源:自明代屯軍所推行的衛所制
名稱由來,歷史沿革,相關介紹,

名稱由來

安莊衛之名源自明代屯軍所推行的衛所制。安莊衛為武官建制,是明朝強化統治少數民族地區的軍事機構。在商、周以前為荊州西南域,春秋屬群牂牁郡屬。蜀漢建興十一年(233)起,為鹵氏大宗(普里大宗)所有。宋代以前,今縣境為土著方國所踞,歷代中央王朝於黔所建之郡縣,僅系些政治、軍事據點。元代正式在縣境建中層行政機構,元至正十一年(1351),今鎮寧地為和宏州屬地,是年九月,和宏州改為鎮寧州。明、清兩朝的行政機構基本襲元制,所不同的是實行屯軍,增設衛所,形成府州縣、衛所、土司三種建制。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衛制於納吉堡(今鎮寧縣城),因堡中有一奇石名安莊而命名衛城為安莊衛,是年改隸貴州布政司。明嘉靖十一年(1532)知州張邦洙徙鎮寧州治所於安莊衛城,州衛同城;清康熙十年(1671)裁安莊衛併入鎮寧州,隸安順府;當時安順府境還設有普定衛城(今普定縣)安莊衛(今鎮寧縣)和安南衛(晴隆縣)。明清兩代鎮寧一直是州衛治所駐地。

歷史沿革

商、周以前為荊州西南域,春秋屬群牂牁郡屬。
蜀漢建興十一年(233)起,為鹵氏大宗(普里大宗)所有。
宋代以前,今縣境為土著方國所踞,歷代中央王朝所建之郡縣,僅系些政治、軍事據點,“大都無城壁,散部落而居”。
元代正式在縣境建中層行政機構,鎮寧之名始於元代。元至正十一年(1351),今鎮寧地為和宏州屬地,隸雲南普定路;是年九月,和宏州改為鎮寧州,仍屬雲南布政司之普定路(後升普定府)所轄,至1385年起普定府廢而改隸四川布政司。
明清兩朝的行政機構基本襲元制,所不同的是實行屯軍,增設衛所,形成府州縣、衛所、土司三種建翻。他們各有領地,互相制約,府州縣管民戶,衛所管軍戶,土司管土著民族。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衛制於納吉堡(今鎮寧縣城),因堡中有一奇石名安莊而命名衛城為安莊衛,是年改隸貴州布政司。明嘉靖十一年(1532)知州張邦洙徙鎮寧州治所於安莊衛城,州衛同城。
清康熙十年(1671)裁安莊衛併入鎮寧州,隸安順府。明清兩代鎮寧一直是州衛治所駐地。
民國三年(1914)改鎮寧州為鎮寧縣。
1949年11月21日,鎮寧解放,29日成立縣人民政府。
1963年9月11日,成立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相關介紹

明崇禎十一年(1638)的春天,旅行家徐霞客進入貴州遊歷。閱其《黔游日記》可知,這一年的4月20日清晨,他從黔中的平壩衛出發,沿滇黔驛道西行,途經石子哨、水橋屯、中火鋪、楊家關、王家堡、頭鋪等地,直至傍晚來到了“城垣峻整、街衢宏闊”的普定衛城(安順府),接著幾天,徐霞客先後遊歷了安莊衛(鎮寧州)和安南衛(永寧州)。作為一個旅行家,徐霞客對於自己的這一段行程有評價到:“但各州之地,半錯衛屯,半淪苗孽……三衛之西為水西所苦,其東又諸苗雜據,惟中一道通行耳。”
據《鎮寧縣誌》記載:明史謂吳夏築安莊城後,諸蠻復判,夏攻之,金瘡發,卒於普定,繼吳夏任者,為鎮遠侯顧成,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顧成始設安莊衛指揮司,二十五年(1392年)置關索嶺守御千戶所,屬於安莊衛,貴州通志:鎮寧州城,舊安莊衛城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