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禮遜(A·S·Mooye Anderson),英國貴族,1876年生,英國劍橋大學威士明德學院畢業。1903年,奉英國基督教長老會派遣,來泉籌辦學校,以輔助傳教。
基本介紹
學校建設,個人經歷,
學校建設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平水廟創辦培元中學,附辦養正國小,任學校總理(校長)。為了輔助傳教,學校初定每周聚禱一次,叫"祈禱會",使得宗教思想較快地擴散。
隨著學校發展,需要擴建校舍,增加設備。安禮遜於光緒三十四年、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5年3次赴英募捐;以後又2次赴爪哇、菲律賓,1次赴仰光、新加坡勸募。將培元中學遷至花棚下(即現校址),加以擴展。養正國小仍在平水廟。兩校直至民國3年才各自為政。
個人經歷
安禮遜為了把培元辦成新型學校,親自帶學生到"箭道"(即運動場)踢足球、打網球。並從英國買來抽水機、壓水機、靜電起電機、真空抽水機、真空二半球、輻射葉片旋轉儀等物理儀器,及不少益智玩具,排列在樓下過路兩旁,讓學生觀覽、表演。
1896年,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蒙難,幸得老師康得黎和安禮遜的父親、倫敦警察總監理察營救脫險。民國9年11月,孫中山為此為培元中學題贈"共進大同"四字。
安禮遜很關心培元中學學生的成長。他於民國2年介紹校友謝玉銘升入北平協和大學;民國5年,親送培元中學畢業生陳必達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民國21年,當培元中學周駿烈參加考試被錄取為晉江縣長時,"報子"吹吹打打前來報喜,安禮遜聞訊甚喜,親付報子賞錢,並引以為榮地說:"誰說培元漢文水平低呢?"
安禮遜主張:中國人的教育,應由中國人主持。民國10年,他認為後繼有人,便辭去學校總理職務,薦校友、校監許志祺(錫安)任校長,自己則退任副校長。任副校長後,仍一如既往地為學校事務操勞。
1959年12月,安禮遜在新加坡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