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瑟爾姆·費爾巴哈

安瑟爾姆·費爾巴哈

安瑟爾姆·費爾巴哈(德語:Anselm Feuerbach)是19世紀下半葉德國畫家,被視為新古典主義藝術杜塞道夫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由於他長期在義大利生活,也被歸類於德國羅馬畫派。其前期作品優美細膩,後期則充滿痛苦及個人的抗爭。

基本介紹

生平,作品,伊菲革涅亞,阿瑪戎之戰,會飲篇,自畫像,海濱,

生平

安瑟爾姆·費爾巴哈1829年9月12日生於德國施佩耶爾一戶著名的書香世家。他的祖父是法學家,外祖父是作家,父親是弗賴堡考古學教授,叔父是大哲學家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他本人的名字也來源於中世紀義大利神學家安瑟倫。家庭氛圍使得安瑟爾姆·費爾巴哈很早就決定成為一名藝術家。15歲時他告別文理中學,1845年4月去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研習繪畫。熱情與天賦使得他很快成為一位不錯的肖像畫家。18歲離開校園,遊學歐洲名城,臨摹大師真跡:1848年6月到慕尼黑,1850年10月到安特衛普,1851年7月到巴黎
藉助巴登公爵的資助,1855年5月安瑟爾姆·費爾巴哈抵達威尼斯,自此長期居住在義大利。1856年10月到羅馬,1860年結識了模特Anna Risi(暱稱娜娜),成為畫家靈感的來源。1862年認識沙克侯爵阿道夫·腓特烈,繪製第一版的《伊菲革涅亞》,以娜娜為模特。1865年與娜娜分手。1869年完成《柏拉圖·會飲篇》。1872年8月在維也納執教。1873年完成《阿瑪戎之戰》。1876年留下遺言,同年返回義大利。1880年1月4日病逝於威尼斯。

作品

伊菲革涅亞

【作品名稱】伊菲革涅亞(德語:Iphigenie)
伊菲革涅亞伊菲革涅亞
【創作時間】1862
【材質技法】布面油畫
【畫面尺幅】未知
【主題分類】神話
【收藏機構】德國黑森州立達姆施塔特博物館

阿瑪戎之戰

【作品名稱】阿瑪戎之戰(德語:Die Amazonenschlacht)
阿瑪戎之戰阿瑪戎之戰
【創作時間】1870-1873
【材質技法】布面油畫
【畫面尺幅】高4.05米,寬6.93米
【主題分類】神話
【簽名題記】AFeuerbach. R. 73 - AFeuerbach. R. 73
【收藏機構】德國紐倫堡日爾曼國家博物館

會飲篇

【作品名稱】柏拉圖之會飲篇 第二版(德語:Das Gastmahl. Nach Platon. 2. Fassung)
柏拉圖之會飲篇 第二版柏拉圖之會飲篇 第二版
【創作時間】1871-1874
【材質技法】布面油畫
【畫面尺幅】高4米,寬7.5米
【主題分類】歷史
【收藏機構】德國柏林老國家藝術畫廊

自畫像

【作品名稱】自畫像(德語:Selbstbildnis)
1873年自畫像1873年自畫像
【作品別名】1873年自畫像
【創作時間】1873
【材質技法】布面油畫
【畫面尺幅】高0.62米,寬0.50米
【主題分類】肖像
【簽名題記】A.s.i.R.73
【收藏機構】德國柏林老國家藝術畫廊
費爾巴哈熱衷於在自畫像中擺出高傲而遠離大眾的姿勢,這不僅出於虛榮,還隱含著被只是精英接受的渴望。畫家繪製次像時值44歲,剛剛完成2幅人生代表作:同為第二版的《會飲篇》和《阿瑪戎之戰》。無領上衣十分簡樸,顯示出一種自製,像學者多過藝術家。文藝復興晚期威尼斯畫家的影響顯著:注重頭部運動的刻畫、簡潔的背景和灰調子。

海濱

【作品名稱】海濱(德語:Am Meer)
海濱海濱
【作品別名】現代伊菲革涅亞(德語:Moderne Iphigenie)
【創作時間】1875
【材質技法】布面油畫
【畫面尺幅】高1.97米,寬1.135米
【主題分類】人物
【收藏機構】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宮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