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黨校

安源黨校

1924年9月,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主任劉少奇與湘區黨支部書記李立三遵照黨中央指示組建安源黨校。校址選在地處偏僻的安源張家灣,對外稱“安源平民學校”,劉少奇任校長。

1924年12月,安源黨校開學,學員除了由黨、團地委選派,還吸收了少量工人骨幹,教學班分初、高兩級,每班30人。每周授課3次,講授“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理論”“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鬥爭”“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任務”等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源黨校
  • 成立時間:1924年9月
  • 機構職能:中國共產黨培訓黨員的學校
  • 創辦人:李立三、劉少奇
歷史背景,發展沿革,黨校經濟來源,歷史地位,創辦人參與大典,

歷史背景

根據毛澤東和中共湘區委員會的指示,李立三和劉少奇一起發動和領導安源路礦工人運動,以“未傷一人,未敗一事”取得完全勝利,為中國工人運動史譜寫了重要篇章。

發展沿革

1923年2月7日,軍閥吳佩孚用武力鎮壓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後,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更加殘酷,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為了適應形勢變化,中共安源地委按照毛澤東制定的“彎弓待發”的防守策略,開始將工運工作的重點放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在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前後,中共安源地委便在工人學校內開設了“特別班”,專對“工人居領袖地位者”實行“主義和政治上之訓練”,使黨員、團員“對主義之觀念較前略有明確”,這實為中共安源地委黨校的前身。
安源黨校的最終成立是在中共中央第一次擴大執行委員會召開之後。據史料記載,1924年召開的青年團中央擴大執行委員會和中共中央第一次擴大執行委員會分彆強調了進行團內和黨內政治訓練的重要性。特別是1924年5月召開的中共中央第一次擴大執行委員會上發出一個重要的聲音:“要儘快設立黨校,養成指導人才…….”這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中共中央檔案中首次提到的辦黨校的記載。
會後,黨中央和團中央領導人蔡和森、惲代英、林育南相繼來到安源巡視,著重對黨、團組織內部的訓練給予指導。惲代英在他的巡視報告中寫道:“安源為獨一無二之無產階級組織。”1924年秋,曾在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過的汪澤楷、任岳、袁達時、胡士廉、肖勁光等回國不久,即被派到安源工作,從而加強了安源黨、團、工會組織的領導力量,同時也為安源黨校的創辦準備了幹部。安源黨、團地委在1924年10月底、11月初召開聯席會議時,決定合辦黨校(亦為團校),訓練黨、團骨幹力量。時任漢冶萍總工會臨時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的劉少奇對安源黨校十分重視,他指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要對黨校的創辦予以大力支持。遵照劉少奇的指示,俱樂部騰出安源路礦工人第一校作為黨校校舍,那裡宿舍、課堂、辦公室、操場、廚房、廁所一應俱全。隨後,在劉少奇的直接領導下,1924年12月,安源黨校(亦為團校)開學,首批入黨校學員為60人。
1925年9月21日,北洋軍閥武裝封閉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安源黨校被迫停辦。

黨校經濟來源

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也十分重視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在1924年9月至1925年5月俱樂部會計年度預算中,教育經費增加到15000元,占總收入一半以上。所有這些都在政治上、組織上、經濟上為安源黨校的創辦準備了條件。

歷史地位

安源黨校的創辦,是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對中國革命所作的開創性貢獻。它創辦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意義卻十分重大和深遠,為黨培養了人才,造就了幹部,增強了黨員的組織力和戰鬥力,確實達到了中央所希望的“養成指導人才”的初衷,為中國共產黨以後創辦黨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推動了革命事業的發展。
30多位安源黨校學員參加了秋收起義,跟隨毛澤東、朱德同上井岡山,在工農紅軍中擔任重要職務。在抗日戰爭期間,不少高級將領都是安源黨校結業,如八路軍總參謀長的滕代遠,八路軍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蔡樹藩,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陳潭秋等。

創辦人參與大典

劉少奇、李立三與毛澤東在開國大典。
安源黨校
劉少奇(左一)、李立三(左五)與毛澤東(左二)在開國大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