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港

安海古稱“灣海”,屬晉江市,在泉州城南二十餘公里瀕海處,扼晉江、南安兩縣的水陸要衝,是宋元時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99》載:“安海鎮,府南二十里,古名灣海。宋初始改為安海,曰安海市;西曰新市,東曰舊市。海泊至,州遣吏榷稅於此,號曰石井津。建炎四年(1130年),置石井鎮……元置石井巡檢司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海港
  • 古稱:灣海
  • 地理位置:泉州城南二十餘公里瀕海處
  • 行政區劃:晉江市管轄
基本信息,古代時期,近代史時期,當代發展概況,

基本信息

晉江市重要港口之一。泉州南20公里頻海處。

古代時期

當宋元刺桐港鼎盛時,安海“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成為十分興隆的刺桐“南港”。
明《安海志》載:“宋元於今,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新編《安海志》曰:宋代的安海“東有舊市,西有新市,因競利而後設鎮,市曰 ‘安海市’,鎮曰‘安海鎮’。今市散處直街曲巷,無非貿易之店肆,約有千餘座,蓋四方射利者所必趨,隨處成交。”
崇禎元年(1628)九月鄭芝龍就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降明,詔授海防游擊,任“五虎游擊將軍”,駐安海。鄭芝龍利用安平鎮作為擁兵自守的軍事據點和海上貿易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榮海市,武裝船隊旗幟鮮明,戈甲堅利,航行於中國沿海、台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
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清兵洗劫安平,鄭成功率眾入海抗清。安平一帶成為鄭成功招兵、募款、輸糧、抗清的重要基地。順治十三年,1656年)四月,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水師出泉州港攻思明及金門,敗退安平,焚毀安平市鎮及型厝、西土安、皇恩、後庫等村莊,安平港再次遭到嚴重破壞。1661年年底,清廷在大陸沿海厲行遷界,安平港從此廢棄閉絕近30年。一直到施琅率兵統一台灣後再三“請於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沿海才開放海禁,遷民“悉復其業”。安海港也才逐漸恢復生機。

近代史時期

鴉片戰爭以後,廈門作為“五口通商”口岸,取代了泉州中心港口的位置,但安海港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前,仍然是泉南百姓渡台、出洋的重要口岸。 當時泉州稅館在閩南沿海共轄十個稅口館,而安海港一地就設立安海、東石兩個口館。鴉片戰爭後,廈門被迫闢為商埠。由於安海距廈門航程近,航道安全,內地水陸聯運方便,於是就成為殖民者向內陸傾銷、掠奪的跳板,安海港也就降為廈門聯結內陸的附屬港口。當時,安、廈之間船舶穿梭往來不絕,大批洋貨湧進安海市場,鎮市出現洋貨充斥,買辦商行競立,四處舟車輻輳,五路商賈雲集的畸形繁華景象。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安、廈之間開始航行小輪船,每日有四艘對開往來。從廈門轉口的出入國華僑,也以安海為中轉站,往來商旅,日均500人次以上。安海碼頭更是風檣林立,商貨山積,單是溫州流寓安海碼頭的搬運腳夫就將近1000人,碼頭附近的旅店棧間就有30餘家。安海在作為廈門中轉港口的同時,對國內外其他港口的通航交往,仍然日益興旺,與南洋、台灣、石碼、天津、上海、溫州、福州等港口,都有通航往來。隨著海上交通的發達與海外華僑往來的頻繁,安海成為傳播現代文明和引進國外科技文化的視窗。如:1915年創辦汽車公司;1918年辦電燈公司;1919年整治舊街建新街;1929年建安海橋西墾殖公司,引進日本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良種樹苗、雞、兔等。特別是紡織工業,更有較大的發展。據說,當時福建全省只有4家電機織布廠,安海東石就占了3家。
民國初年,安海成為靖國軍統治下晉、南、同的經濟文化中心,1919年,成立晉、南、同政務處,作為領導中樞。同年10月改組政務處,設定安海縣,縣署設於奎光閣。安海縣的轄區北至泉州城南順濟橋,南至南安水頭返頭鄉,東至海,西至南安溪尾雙溪口。
1920年1月,又與南安重新劃分轄區,即官橋以北歸南安縣,官橋及其以南的大盈、蓮河等地歸安海縣。同年3月,靖國軍撤離閩南;9月,進駐安海縣的粵軍又退出安海,於是安海縣廢,仍隸屬於晉江縣。抗日戰爭中,安海港再度陷入癱瘓狀態。但是,抗戰一勝利,便又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抗戰中福建沿海公路受到嚴重的破壞,勝利後一時難以恢復,陸路交通梗阻,因而使安海港成為廈門光復後通向內陸的主要港口。據老人的回憶:抗戰勝利後的安海碼頭,每天往來客商的流量,都在700人次以上,有時多達1000多人。走安廈之間的客貨小輪船,除本地十三四艘外,還有來自漳州、福州、溫州、寧波、上海以至台灣的商船,每日集泊安海諸碼頭的各地船隻不下四五十艘,有時多達六七十艘。海上運輸的膨脹,迫切要求汽車公路的恢復,於是閩南旅居南洋各地的僑團,紛紛來電要求當局儘快設法恢復公路交通,因而使安海至泉州的公路,抗戰勝利後不到一年即恢復通車,於此可見戰後安海的水陸交通運輸恢復和發展的高速成效。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安海港口與航道通航條件不斷變化,航運能力每況愈下。據1986年港口普查記載:“陸域面積7400平方米,水域面積12.25萬平方米,岸線長度7.5公里。港區頭2個,泊位13個,泊岸總長408米,靠岸能力530噸,近20多年來,由於岸線外移,港域縮小,航道淤淺,船舶進出困難,通航能力下降。”

當代發展概況

1985年以前,港口年吞吐在10萬噸左右;1987年,東石新碼頭建成後,安海港年吞吐量僅剩1.6萬噸。1987年,晉江縣政府提出在龍舌尾新建碼頭泊岸,經福建省政府批准並撥款48萬元援建,1988年動工興建時,因故暫停。1991年6月6日,泉州市安平工業綜合開發區正式動工建設,安海港隨之重新崛起,新建了500噸級3泊位碼頭。至2001年,全年吞吐量已達55萬噸。安海港又從沉淪中興起。縱觀安海港的歷史,它因古泉州港之盛而盛,卻不因古泉州港之衰而衰。它對閩南地區進出口貿易,對閩南地區的開發,發揮過積極的促進作用。
現已建成500噸級散雜貨碼頭1座,泊位3個,工程投資140萬美元。1999年完成貨物吞吐量901120噸,2000年完成951007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