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流閘”建成於民國六(公元一九一七年)。原址在今天安徽省蕪湖市清水萬春二站處。坐東朝西,東臨青山河,西接清閘溝。長約28米,寬約2.2米,高約1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流閘
- 建成時間:公元一九一七年
- 位置:安徽省蕪湖市清水萬春二站
- 長度:28米
簡介,詳細,外形,“萬春東大閘”。,
簡介
詳細
外形
全閘由青石條用熬熟糥米稀粘結而成。從上而下,自前而後,整個在一個平面上,有懸崖絕壁,深不可測之感。船在其中行,若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閘東頭有一3.5米寬的拱形石橋將南北連為一體,橋的四角坐著四個威武雄壯的漢白玉石刻犻子,護欄石板上刻有環繞的祥雲。從水上望,“安流閘”高入雲端,美麗壯觀。石橋東面石樑正中刻有“安流”字樣扇形圖案。這大概是“安流閘”取名的見證吧。西面刻有“福祿壽“碑文。聯繫東西碑文來揣度先輩們建造此閘之意大致有三:一是確保萬春圩水該進則進,該出則出,平安流淌,旱澇保豐收。第好像是萬春圩人民用“安流閘”之品來向神靈祈盼,希望青山河水永遠平安,保萬春圩人民永遠幸福、健康、長壽。第三、汛期過後,開閘讓河內外船隻進出,有利於物資交流,“安流閘”變成了當年萬春圩對外開放的視窗,對家鄉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萬春東大閘”。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確保萬春圩平安,1950年,在“安流閘”正前方150米處重新建造了一座閘,取名“萬春東大閘”。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小將們“破四舊,立四新”,“安流閘”上的石獅和護欄被當作舊社會產物砸壞了。“安流閘”失去往日的芳容。2001年,蕪湖縣興建萬春二站,“安流閘”被徹底挖毀了,那些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青石條有的被放在二站底部,有的被運往河外護坡。
提起“安流閘”,大閘人卻叫它“安牛閘”。這來源於當地一個廣為流傳的神奇故事。古代建造房屋、橋樑等大型建築物有用人畜頂中梁使之堅固之說。當年,“安流閘”建造到要架最後一塊中梁的那天早晨,主持修建的工匠師傅洗漱完畢,穿戴整齊,吃過香蛋茶,走上工地,擺好香案,向神靈祈禱後,正說道:“來了吧!”意思是頂中梁的人來了吧。全場一片肅靜。因為誰如果在這時應了一聲:“來了!”這個人就會應了咒語,成為到陰間為此閘、橋頂中梁的人。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這時,一個從對面河灘放牛的牧童騎著牛兒打此加吃早飯。老牛哞--------哞---------地叫了一聲。果然應了咒語,七孔冒血,當場絕命。牛走了,家鄉人民紀念它,在閘頭鐫刻牧童騎牛圖,並叫它“安牛閘”,意思則牛頂梁堅固,保人民幸福。這當然是傳說了。
至於“安柳閘”一說,恐怕來源於對面河中央那一片擋浪護堤的柳樹林吧。春天,柳條吐綠,柔梢披風,好一派生機勃勃景象。夏天,青山河水波瀾壯闊,柳樹林只露出點頭兒,在水中搖曳,岸邊的浪頭則小了許多。“安柳”和“安流”又音近,該閘又在安樂村境內,不知情者就以“安柳閘”相稱了。
“安流閘”已經不復存在了;但這段牛頂閘梁的故事一直傳說著。蕪當江堤早被打造得如銅牆鐵壁;集排澇、抗旱功能於一體的萬春二站巍然屹立於青山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