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洛河村

村域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5公里,國土總面積國14.3平方公里。有耕地2897畝,其中田2897畝。轄陰河、上街、下街、梨子井、青槓林、大水井、灣子街、石家箐、劉家寨、黃泥堡、野布底、莊家洞、羅家壩、石啞口等14個村民組。總人口4078人,其中:農業人口3849人,占總人口的94.4%;非農業人口229人,占總人口的5.6%;少數民族410人,占總人口的10.5%。居住著漢、苗、彝、滿、仡佬五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村。行政區面積:6.333333平方公里。辦公所在地:陰河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洛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貴州畢節市金沙縣安洛鄉
  • 下轄地區:陰河、上街 等
  • 地理位置:安洛鄉鄉境西部
  • 面積:14.3平方公里
  • 人口:4078人
地理氣候,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經濟發展,設施建設,發展規劃,地圖信息,

地理氣候

位於東經105°57′—106°10′,北緯27°—27°22′,地處安洛鄉政府所在地,居鄉境西部,326國道穿境而過,村所在地距縣城28公里。
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岩溶發育,地貌多樣,峰山、谷地、山間壩子相間,由於地表水下泄較多,無農灌之利,以致耕地以旱地為主。
平均海撥1200米,最高處石啞口,海撥1350米;最低處梨子井,海撥1050米。無霜期280天,年均日照12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年降雨量1250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

主導產業

自然資源豐富,適宜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馬鈴薯、大豆、高梁;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辣椒、油菜籽,其中烤菸為村主要經濟支柱,是縣烤菸生產基地之一;野生植物有生漆、天麻、香菇、五倍子等,尤以生漆質量最好;村內有宜牧草山草場和林地2050畝,是發展畜牧業、營造用材林和經濟林的資源寶地。森林覆蓋率已達39.20%,植被覆蓋率為45%。
地下有煤、硫、鐵、鋁土等礦產資源。其中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全村有各類煤井1個,年原煤生產能力達10餘萬噸。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全村煤炭資源開發將發展成為新的經濟支柱產業,發揮日益強健的帶動作用。

特色產業

安洛河村個體酒坊歷史悠久。解放前,安洛境內沒有大規模生產酒的企業,大戶人家需自己食用,而請酒師或自己煮酒自用外,一般老百姓根本無能力煮酒。解放後,農村少部分農民悄悄煮酒,主要是解決自己食用,但這些由個人釀的白酒質量極差,飲後不易醉。
20世紀60年代,安洛供銷社建了酒廠,白酒從生產規模、質量和數量上都有了較大的提高。60—70年代中葉,國家禁止私人煮酒,但全村境內仍有部分民眾私自煮酒,用以自己食用外,還悄悄出售部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放寬了政策,安洛河村境內湧現出個體煮酒戶,他們向當地工商部門提出申請,獲準後,即處在籌資金辦煮酒行業。最為典型的要數安洛河村下街。80年代—90年代,下街組幾乎家家都煮酒。卓口從100—200斤猛才到500斤,產量從日產幾百斤增至日產上千斤,被譽為安洛“煮酒一條街”,所產的白酒質量可靠,一般45度以上,產量極高,每百斤包穀產白酒50市斤。產品遠銷金沙、大方、沙廠、黃泥、白納、黔西重新一帶。個體酒作坊的開展,帶動了養殖業的發展,使安洛河村經濟得到了良好發展。

經濟發展

安洛河村是安洛鄉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民族村,1992年建制後,尤其是“九五”以來 ,全村各族人民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發揚“堅定信念、艱苦創業、求實進取、無私奉獻”的試驗區精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為動力,立足鄉情,充分發揮村優勢和資源優勢,大膽探索自已發展的路子,促進了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業適用技術廣泛推廣,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糧食連年豐收;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加快,尤以烤菸為支柱的種植業和以煤炭開採為龍頭的鄉鎮工業,帶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2010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 18.917萬元,糧食總產量6946噸,是1993年建鄉時的5倍,人均糧食402公斤,農民人均收入2300元。80%以上的農民解決了溫飽,實現了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財政收入二個大幅度增長。

設施建設

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得到加強,以326國道為主線,礦區通道和通組公路為輔助的公路網已經形成,全村總通車裡長60公里,村域已建機站3個,有5個村民組2000村民吃上了自來水。文教、衛生、廣播電視事業等得到長足發展,村域內有中學一所,完小一所,幼稚園一所,教職工90人,在校學生14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村有廣播電視站1個,70%的村民組通廣播電視。
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村有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室5個,基本做到一般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市場建設有了新發展,鄉黨政機關所在地陰河村是安洛鄉政府所駐地,基礎好,發展快,正街實現了混凝土硬化,集鎮長達2000多米,每月逢二、七趕集,場均人數達7500人以上,交易商品主體為農副土特產品,中草藥材,日用小商品、畜牧及農業生產資料等。

發展規劃

面對西部大開發和“十五”計畫,全村各族人民謀求大發展,創造大輝煌的願望日益迫切,在黨委、政府領導下,決心進一步解放思想,立足村情,依託資源,以超常規思維謀求超常規發展。狠抓一個體系(以煤炭工業為主的村企體系),加強兩個基礎(交通和集鎮建設),落實四個重點(穩糧、強煙、增畜、綠色產業創優),推進全村經濟社會加速發展。

地圖信息

地址:畢節市金沙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