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泉嶺
- 出生地:河北
- 出生日期:1931年05
- 主要成就:中國美協會員
個人簡介,作品及獲獎,藝術特點,
百科名片
八十年代更見功力,風格別具,所作蒼渾互濟,虛實有致,富有清新明快,雄奇渾樸之美,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在報刊上發表作品入選《世界名人畫集》、《中國名人藝術詞典》。 目錄
個人簡介作品及獲獎藝術特點
個人簡介
安泉嶺先生出於書畫世家,自幼酷愛丹青幾十年不斷努力學習,繼承和發展達到一定藝術水平,以畫山水著稱於世。曾任職中國歷史博物館美術總體設計。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工藝美術學會理事、中華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北京海峽兩岸書畫家聯誼會會長其作品多次在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以及國內各省市和台灣舉辦過畫展。當今畫界,年過八旬的安泉嶺先生是一位修養相當全面的老藝術家,也是一位具有歷史使命感的“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他的畫作既有傳統的理念,又有創新的風貌,追求氣韻、味道,把握筆墨的奧妙變化與傳統藝 術精神,、筆力益發自然雄健,陽剛渾融之勢籠罩畫面,個性面貌、傳統意趣和時代感,也十分明晰而統一。安泉嶺先生的為人、為學、為藝之跡,蘊含著深邃的人生 哲理,給人以思考和啟迪。
作品及獲獎
1994年為皇苑大酒店創作巨幅長城《長城》
1995年為外交部、駐美領事館、駐蒙古大使館、外交學會創作多幅作品。
1998年為北京市政府創作大幅《煙江春曉》《溪山秋韻》《黃山》
1998年創作《錦繡山河圖》贈於台彎特區政府
1999年為中央軍委八一大樓創作巨幅《秀麗江山》4.2*1.7米
2000年為人民大會堂創作《泰岳松風》
2002年為中南海國務院創作巨幅黃《錦繡山河圖》
藝術特點
安泉嶺先生在長期的藝術探索之中,以與當今社會共融的題材作為表現內容,用雄渾、壯闊、嚴整的圖式,厚重、含蓄、凝練的筆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熱愛、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他的畫不拘於為自然界某一地域傳神,是行萬里路後,啟動心齋,移丘搬壑,用自己為山川代言的精神,重新鑄造的一種筆墨圖式。這種表現方法,有四大難度:因表現對象無某一地域之地貌特徵作為參考藍本,故須行萬里路,搜盡奇峰,在高度熟悉生活的基礎上打草稿。此一難也;在打草稿的過程中,須有過人之聰明才智,方可提煉主題、取捨物象,將表現內容幻化成心象,否則,向紙三日,不知所為。此二難也;心象既成,雖胸有千山萬壑,然下筆之時,不知當以何種表現形式表達情感,蓋胸中丘壑乃抽象之物,筆下山川乃具象之物也,心象難以化為墨象,三難也;在筆墨表現過程之中,既需要嫻熟之筆墨技巧,又需要有經營位置的整體掌控能力。四難也。安泉嶺先生每作畫,凝神靜思,將山川風貌和個人精神交融媾和,達到物我一體,然後,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進退裕如。畫成,讀者叫絕。品讀他的藝術作品,總的感覺是,石老樹壯、草木華滋、層巒疊嶂、體勢恢弘、雲蒸霞蔚、氣象萬千。是大心胸、大境界畫的大山大水,體現的是一種大格局、大氣魄。安泉嶺繪畫表現的內容有兩個層面,山河的巨麗是其第一個層面,這個層面給人以爽心悅目之感,是人類理想的精神家園,可觀、可居、可游。第二個層面是畫中透露出來攝人心魄的魅力,非仔細品味,難以得到。畫中老屋歷盡滄桑、古樹幾經風雨,那屋、那樹,那石,斑斑駁駁刻著中華文明,記載著中華文化,透露出中國人骨子裡的堅強和厚道,張揚著中華民族的志氣和精神。兩個層面互為表里,因融入了豐富的物象而使畫顯得充實而有生活寬度,因融入了豐厚的文化含量使畫顯得有品位和深度,因融入了深刻的社會生活感受而顯得有藝術感染力和思想高度。這些表現內容被巧妙地營構在一個結構嚴謹而又空靈的宏闊格局之中。構成了一個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表現形式。這種形式特點鮮明而富有創造性。從構圖的精神境界來說,畫家的審美旨趣有明顯的取向,即使表現的對象高大、渾厚、深沉、含蓄,顯示一種精神的力量又不刻意張揚,讓人從浩瀚曲折的圖式中自然感到崢嶸突兀的氣象。從構圖的技巧來看,它既有傳統的三遠交替組合,也恰當吸收了裝飾趣味以及其他現代構成元素,使傳統的筆墨形式表現了時代特徵。在構圖的內部,虛實得當是其一大特點,畫中以雲水、溪流、瀑布調整整體畫面的虛實,石以陰陽調節虛實關係,樹以細筆茂葉、雙勾空乾調整虛實關係,屋以黑瓦白牆調整虛實關係。處處厚實,又處處空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虛因實而松活,實因虛而樸厚。這正是道家思想“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的藝術詮釋。也是畫家尊重傳統但不泥於傳統的個性表現。
安泉嶺用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所體現的唯美、健康、愉悅的目的,最終是靠用筆墨書寫來完成的。所以,解讀和賞析他的繪畫藝術作品,必須了解其用筆、用墨之技巧。
在此先論其用筆。
他繪畫中的點線面是在一定藝術構成的理念下,將書寫中的骨法用筆化為中鋒、側鋒、散鋒等不同的書寫方式,通過轉折、頓挫、提按、輕重、緩急、拙巧、枯澀等一些優美的筆觸穿插交錯,編織成一個個有生命的物象,然後用富有情緒化的點線將藝術構思物化為墨象,進爾組合成一幅幅氣韻生動的畫面,這樣,既表達了自己的人文情懷,又把自己繪畫構成形態的思維法則支撐起來。他的畫中,作為物象的支撐線顯得圓潤、厚重,如曲鐵盤扭,顯示出具有壯美的力度,散發出精神的光芒。而用於勾勒物象陰陽面的皴線則靈動多姿,或長或短、或粗或細、或伸展到一拓直下,或凝練成戛然而止。這些線條的力度、方向變化,是完全根據物象表現的要求,在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的情況下進行,無多餘之筆,亦無不足之處。渾然天成,如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文)。這種用筆使畫中山石的紋理皴得細膩複雜。既平添了畫面的內涵和觀賞的價值,又融入了自己豐富的情感。從技法上說,儀態萬方的山石肌理和概括簡潔的山石輪廓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繁簡相得益彰,不僅體現了用筆之妙,也增加了畫的情趣。
從他的用筆中可見他經過了長期的錘鍊,找到了一種超越一般想像力的形式語言,從而把需要表達內容向合理性接近。他在談到自己 :“——在視覺審美形式中,線是強調物象形態輪廓的必要手段,其後是強化物體內的層次,根據物體形態的變化組織線條或左或右縱或橫,強調它的體積感、空間感、節奏感。中國畫的線並非漫無目的地組合與排列,它不但承載著自然形態的重新組合與重新認識,亦飽含畫家豐富想像力和情感的注入,充分體現‘骨法用筆、應物象形’內涵的感染力他的用筆不是信手捻來,而是在一定的法度之下的自由揮灑。
安泉嶺的繪畫成就取得。首先得益於他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和繼承。
安泉嶺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一手伸向傳統的同時,一手伸向了生活,他用師造化的生活體驗,來不斷地純化和提煉自己的筆墨語言。他認為 “對前人的認識研究只停滯在畫跡方面是狹隘的,必須從中過度到深入意識中探求其思維方式,所派生出如何用現代人的意識思考符合當今時代的藝術語言。……站在這一高度再認識大自然,理解大自然,從中可以感悟到無窮無盡的富有靈性的圖式。”他正是在走進大自然的過程中,才看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或雄渾曠達,或恬淡靜穆,或勁峭奇峻,或空靈縹緲。在對自然呈現的審美形式中,從中體會到造化之意和境,細心揣摩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思索著如何用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表現形式將其淋漓盡致的表現。
藝術之創造,本源於生活,他對自然狀物的觀察,由於站在了一個不同常人的視角,尋找到了一個更符合人性化的元素,因此從中得到感悟自然存在的造化之美。他在師法自然中,培養了個人的情感,在和自然的對話中,覺得山川那種博大氣象和浩然胸襟,正是替自己代言,而自己也有一種為山川代言的強烈責任感。經過一番追求和探索,將自己魂牽夢繞的自然之美化為高於自然的筆墨之象,並從中感悟到造化之理。進而將這種感悟引伸到風格的確立,使之成為一種厚積薄發的自然流露,成為一種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