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梁堡梁氏大宅

安梁堡梁氏大宅

安梁堡梁氏大宅始建於清鹹豐初(1851年),占地1.3萬平方米,為三院一園一埠布局,集守衛、貯存、運輸、生活、生產於一體,具有較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梁堡梁氏大宅
  • 位置:曹江河畔
  • 始建時間:清鹹豐初(1851年)
  • 占地:1.3萬平方米
大宅簡介,中西合璧的民居典範-梁氏大宅,

大宅簡介

安良堡梁氏大宅位於廣東省高州市曹江鎮安良堡村,坐落於帥堂美麗的曹江河畔,距離高州市中心約13公里。。梁氏大宅是典型的中西藝術交融,富有時代代表性的民國民居建築,時以其規模宏大和財富充盈被公認為高州六屬十七大村堡之首。

中西合璧的民居典範-梁氏大宅

安良堡建於清朝鹹豐年間,是當時村民為防衛盜匪侵擾而建的堡壘式建築。鴉片戰爭之後,災害不斷,民不聊生,農民揭竿起義。其中,太平天國運動波及大半箇中國,鄉村匪患盜賊四起,名門、望族、大戶紛紛抱團結盟,建堡自衛。據民國年間修撰的《茂名縣誌》記載,茂名地區村堡遍布,較知名的多達17座,有新垌堡、平山堡、樂聚堡等,其中耗財最多、規模最大和名頭最響的就是曹江鎮安良堡,占地面積35畝,曾住有30多戶共200餘人。安良堡倡建者為梁氏十六世、當地鄉紳梁順齋。外牆用青磚砌成,堡周長700米,高3.5米,東南西北各建門樓一座,駐民團防守。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梁順齋之孫梁普塤、梁普篪兄弟將自己所屬的堡內建築拆掉重建,新建成梁普篪的“永春園”和梁普塤的“怡園”,直至解放前兩年才完工。現存的安良堡是莊園式豪宅,是擴建民居,占地17畝,是原堡面積的一半。梁譜箎的永春園,是傳統的棋盤式四合院,坐北向南,布局包括廳堂、臥室、書房、衛生間、客房、廚房、飯廳、水井,曬場、倉庫、碼頭和馬廄、牛舍、豬欄等,按功能分區設定,互不干擾。花園、水池、亭台、閣榭、魚塘等景觀巧妙相間,令人一入莊園似在畫中。梁普塤宅3337平方米(現還有房59間1694平方米),梁普篪宅3644平方米(現還有房79間2174平方米)。兩宅既獨立又相連,堡內有花園、亭榭、水池、魚塘等,堅固的外牆爬滿青藤和隨風搖曳的小榕樹。
安良堡座北向南,主體建築分後樓(三層五間過)、側樓(二層)和前樓(單層)組成,樓上相互貫通,多條走廊將各座樓房連為一體,後樓為主人住宅區,大廳明亮,寢室寬敞。側樓用於儲存糧食和堆放物品。前樓用於生活服務和僱工居住。整座宅院功能分布十分合理。
安良堡前樓面臨鑒江,在鑒江岸邊,建有簡易碼頭。據說,由於梁普塤、梁普篪兄弟的田產有相當一部分在吳川梅菉等地,加上當時運載貨物主要是依靠水上運輸,所以他們建了這座碼頭,這簡易碼頭裝卸的各類貨物,通過一條數十級的石板路,連線安良堡前的簡易公路,直入安良堡內的糧食儲備倉庫。現在,簡易碼頭仍然十分完好,只是鑒江河水早已變淺,再也不能行船。
安良堡建築風格獨特,它既有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又融入西方的裝飾藝術,堪稱中西結合的民居典範。正門,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裝飾藝術,選用了傳統的門額、門對灰雕及拉攏式的圓柱形活動門。住宅區的門口,採用了西式的裝飾藝術,用抽象簡樸的線條裝飾。古式的閣樓和西式的走廊,雙頁開啟的大門和單向開啟的房門,西式的拱門和中式的方門互相襯托,屋脊和飛檐上的東西文化在這裡交匯,別有一番情趣。
安良堡前樓正門有灰雕對聯一副:“人為柱石堅無比,我作干城厚有餘”。
安良堡的結構完整,廳、堂、臥室、書房、廚房、水井、下水道、廁所、豬舍等,一應俱全。大宅的排水系統也別具一格。主樓前面有一大天井,中間有一大水池,由於側樓是西式走廊,雨水不是從飛檐流下,落到大宅的雨水通過管道進入天井中的大水池,水池水滿後才往外排泄,因此,水池常年儲滿水,可備發生火災時使用。地面全都是紅方磚或三合土,三合土非常結實,與現代水泥地面相比毫不遜色,更有南方梅雨季節不易潮濕的優點。大宅主體建築對外的牆體上,每間隔一定的距離,就開有射擊孔和瞭望窗,和大宅四周的圍牆、護衛角樓組成了堅固的防禦系統,從而使大宅成為一座集防衛、住宅、貯藏於一體等綜合使用功能的建築。安良堡建築技藝體現了當時的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術,如此傑作,實在令人嘆服。
梁譜塤的怡園和梁譜篪的永春園是大同小異的設計,兩園僅一牆之隔,二者的碉樓互相呼應,以策安全。安良堡新堡如此天才般的設計,通融古今、中西結合,誰會想得到竟是出自一位青年才俊之手——陸士風,他留日歸來之後一直在高州城當中學教師,解放後任高州中學副校長。
自梁氏兄弟移居香港後,大宅歸為公有,作為村糧倉使用。後歸還梁氏後人,但未居住人,僅雇一村民看守。
20世紀90年代中期,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評估組的專家到安良堡考察後認為:像安良堡這樣的民居建築,在廣東已屬罕見,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要想辦法加以保護,並開發為旅遊景點,造福高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