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李村屬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襄汾位於山西省中南部,總面積1034平方公里,轄13個鄉鎮,348個行政村,50萬人口,90萬畝耕地,是臨汾市的平川大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李村
- 區劃:村
- 地理:山西
- 面積:1034平方公里
- 人口:1300
- 氣候:熱帶
組織規模,經濟發展,歷史文化,
組織規模
山西省襄汾縣襄汾縣陶寺鄉安李村受襄汾縣管轄、緊挨賈沙向村、李莊村、張相村,社會和諧穩定,水美,山清水秀.
主要農產品:檸檬、秋葵、紫色包心菜、綠蘋果、捲心菜
村內資源:鉑金紅石、珍珠岩、銀、白雲岩
企事業單位:安李鐵礦,陶寺安李虎虎選礦廠,陶寺興安選礦廠,陶寺同安選礦廠,陶寺李立選礦廠.
主要農產品:檸檬、秋葵、紫色包心菜、綠蘋果、捲心菜
村內資源:鉑金紅石、珍珠岩、銀、白雲岩
企事業單位:安李鐵礦,陶寺安李虎虎選礦廠,陶寺興安選礦廠,陶寺同安選礦廠,陶寺李立選礦廠.
農業條件較好,是老牌的國家級糧棉基地縣,素有“金襄陵、銀太平”的美譽。襄汾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類起源、國家起源、黃河文化起源都在這裡有重要物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華夏文明的根祖之地。馳名中外的“丁村人”十萬年前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被譽為華夏先祖的堯帝五千年前在這裡建國立都,興業安邦。春秋時縣境屬晉,戰國時屬魏;漢初,襄陵、汾城兩縣各建縣治。襄陵因晉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漢時稱臨汾,後相繼稱太平、汾城。1954年由襄陵、汾城兩縣合併為襄汾縣。襄汾文化燦爛,爍古耀今。這塊寶地集黃河根祖文化、古晉國文化、舊石器文化、龍山文化於一身,底蘊豐厚。境內文物保護單位多達282處,有享譽世界的“丁村”遺址、被稱為中國民居古建築活體標本的丁村明清民居建築群、把中華文明向前推移了一千多年的陶寺遺址和晉襄公成就霸業的古晉國遺址等。襄汾民間文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精品薈萃。范村剪紙栩栩如生,南辛店家戲代代相傳,鄧莊鑼鼓威風八面,令伯轉身鼓趣味盎然,曾榮獲中國民間藝術節金獎的雜技——天塔獅舞,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襄汾民風淳厚,英才輩出,人勤勞睿智,勇敢正義。“堯王選賢禪讓”、“巢父洗耳”、“張良除惡”、“介子推割股奉君”、“尉遲敬德跑馬開渠”等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襄汾兒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襄公,一代名將趙盾,漢朝開國重臣張良,《趙氏孤兒》的主角程嬰、公孫杵臼,戰國名將李牧,漢代同朝為官、傳為美談的賈逵、賈充父子,元曲四大家之首鄭光祖,名畫家朱好古,清朝名士盧秉純等,都是流芳千古的一代俊傑。到了現代,許多優秀的襄汾兒女遍布華夏,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任建新,著名書法家衛俊秀,民間文學大師賈芝,戲曲梅花獎獲得者任根心、許愛英,都是襄汾人傑出的代表。襄汾交通便捷,物阜糧豐。南同蒲鐵路、汾河、大運高速公路縱貫全境,霍侯、臨夏線等國、省道與縣、鄉公路銜接交織,交通密布,四通八達;襄汾盛產小麥、玉米、紅薯、穀子、大豆等作物,傳統名產有襄陵蓮藕、汾城米醋、鄧莊麻紙、官灘紅棗等;有儲量頗豐的煤、鐵、金、銀、石膏等礦產資源和豐富的水利資源,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這是一塊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一方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熱土。進入新世紀以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排難而進,務實幹事,創新爭先,經濟連年大幅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開闢了一片發展的新天地。陶寺鄉安李村共2835口人,全村總面積6600餘畝,其中耕地面積達5700餘畝。
經濟發展
2009年安李村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種植小麥、玉米、穀類、蔬菜、中藥材等糧食及經濟作物,以選礦加工、運輸礦品和養殖豬、雞、羊為輔,增加農民收入。
安李村積極回響縣委、縣政府的號召,硬化通村道路和主要街道40000餘平方米,環村寬林帶和村內街道全部綠化,建成高標準文體休閒廣場一個,連鎖農家超市2家,文化活動室1家,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8年計畫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綠化主街道,亮化、美化村兩旁建設防護台階,修建花池,繼續鋪設水泥路面30000平方米,修建村西門路一個,發展牽頭養豬廠一個,擴大蔬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歷史文化
作為塔山腳下的一個久遠村落的安李村,其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唐代,據說安李村原名李隋唐時期李世民帶兵打仗至此 ,至於具體的歷史情景,我只是聽祖父說的,李世民很喜歡這個民風淳樸,宜居一人的地方 ,所以離開李村之前講“安”字賜予李村百姓 ,希望李村百姓平安祥和安康。這個傳說流傳很廣,我有佐證;我 雖為祖籍安李村民,但我並非李姓家族,我姓史。祖父講安李村的史姓一族原是生活在襄汾縣史家莊村 ,是我祖父的父輩某些原因比如連年旱災引起食不果腹之類的原因才遷至此,就是看中了安李這一塊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