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拍攝故事,背景,拍攝,獲得獎項,作者簡介,
拍攝故事
背景
在武漢市一個城中村內,有一棟6層共500多平方米的私房。房東將這裡隔出了55間配有獨立廚衛和網線的膠囊房,最小的一間面積僅有4.5平方米,租戶多為剛剛走出校園,在武漢艱苦打拚的年輕人。
這裡月租只有300多元,比一般出租房便宜近2/3,性價比較高。房東說自己折騰這棟膠囊公寓,主要目的倒不是賺錢養家,只想讓現在的年輕人有個住的地方:“說實在話,我也不想折騰了,只希望房價不要再漲了,再漲,這些年輕人以後怎么過日子?這些膠囊房我已改到了極限,難道還能一層樓改成18間不成?”
拍攝
2012年夏天,朱熙勇偶然從同事處得知,武漢有一些未被人注意到的“膠囊公寓”,裡面住著一群心懷夢想、堅持在城市打拚的年輕人。
“在當今房價高企的現實下,他們暫住在膠囊公寓裡,是現實生活的一個鮮活寫照。”於是,在江城最熱的“火爐季節”,他主動聯繫這棟公寓的房東,並開始實地探訪,不料第一天就吃了“閉門羹”。
“你想拍就拍吧,那我們走好了。”面對攝影記者這個“不速之客”,不知是誰突然冒出這樣一句話。幾乎是瞬間,原本在公寓走廊里晃來晃去的年輕租客們頓時玩起“快閃”,要么緊閉大門,要么走出公寓。
要真實記錄他們的生活,就必須成為他們的朋友。有著16年攝影記者經歷的朱熙勇試圖打破這種隔閡,他逐家拜訪,“不帶相機,空手去,純粹就是聊天。”
人到中年的朱熙勇,主動和這群年輕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閱歷和感悟,陪他們吃飯,幫他們搬家,鼓勵他們堅持心中的夢想,常常從下午五點多一直聊到半夜十一二點。坦誠相待,終於換來了理解與信任,他被允許進入房間拍攝……
半個多月過去後,朱熙勇終於收穫了第一批作品,可他發現照片雖然多,但內容顯得凌亂,不能串起一組完整的故事。此時的他做了一個“狠心”的決定:全部推倒重來。
這一次拍攝前,朱熙勇決定,一定要讓每一張照片,都能通過畫面講述出一名租客的故事。又經過半個多月的辛苦拍攝,他最終從數千張照片中挑選了10張照片,構成“安放在膠囊公寓裡的青春”。這件作品,生動、具象地講述了一群為理想而堅守的年輕人的故事。
獲得獎項
朱熙勇拍攝的《安放在膠囊公寓裡的青春》獲得2012年度經濟及科技類組照金獎。
作者簡介
2005年,作品《長江中納涼》獲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攝影作品複評銅獎。
2005年,被評為湖北日報報業集團十大標兵。
2007年,作品《武漢首次電視直播經濟房搖號》獲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攝影作品複評銀獎。
2011年,作品《水上瑜珈》獲2010年度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文化及藝術類組照銅獎。
2011年,作品《板車上的童年》獲全國留守兒童攝影大賽收藏金獎。
2011年,作品《中國式的水上瑜珈》獲第七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文化及藝術類組照金獎。
2013年,作品《拐杖信使——張美沖》獲評中央電視台2012年年度新聞圖片。
2013年,作品《安放在膠囊公寓裡的青春》獲第九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經濟及科技類組照金獎。
5次獲得湖北新聞獎一等獎,先後發表攝影論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