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述
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始建於1958年,現有畜牧學博士後流動站1個,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病原生物學博士點2個,畜牧學、獸醫學等碩士點12個,動物科學、動物醫學、水產養殖學3個本科專業。其中動物科學專業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動物醫學專業為“國家特色示範專業”和“安徽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專業、水產養殖學專業為“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院現有本科生1033人,研究生295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94人,其中教授26名,副教授36名;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12名、省高校拔尖人才2名;省“115”產業創新團隊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3名、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2位;省級教學名師1名、省級教壇新秀1名;4人享受國務院津貼、8人享受省政府津貼。
畜牧學為安徽省A類重點學科,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預防獸醫學為安徽省B類重點學科。學院現有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生物育種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獸醫病理生物學與疫病防控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等4個省級重點研究平台。近5年,主持國家及省市等科研項目70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省部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其它科技獎勵10餘項,發表論文(著)500餘篇(部),授權發明專利40多項。
“豬糧安天下、牛羊強中華!”學院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目標,立足安徽、服務全國,培養高素質的套用型、複合型、創新型、創業型高級畜牧、獸醫和水產養殖人才的搖籃。
學院建設
學院的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進展迅速,科學研究成績顯著。現擁有一個省級重點學科並設有安徽省講席教授崗位,三個校級重點學科以及四個省級研究平台,已建成20多個標準化教學實驗室以及動物胚胎工程、動物生物技術、分子遺傳育種、預防獸醫學、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內分泌與臨床診斷、水產動物疾病防治等研究室,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學院在動物胚胎工程、動物生殖內分泌與生殖調控技術、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生物藥檢、畜禽育種和水產養殖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顯著的優勢和特色。
近三年共完成國家及省市等科研項目50多項,獲得20多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發表論文(著)500餘篇(部),科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40多年來,學院已經培養本、專科畢業生4000多名,碩士畢業生60多名,並為畜牧獸醫和水產養殖生產第一線培訓了數千名實用型科技人員,成為安徽省培養高級畜牧、獸醫和水產養殖人才的搖籃。
教學、科研成績顯著。近十餘年來學院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3000餘人,完成國家和省部等科研項目60多項,取得40多項科技成果和專利,獲得20多項省部級科學獎;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收錄ISC文章共60餘篇;出版著作、教材30多部;完成教學研究項目30多項,取得十多項教學研究成果及獎勵,在研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40多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國家“863”、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等國家級課題26項,科研總經費近5000萬元。
學術交流氛圍濃厚,學院與美國、德國、捷克、丹麥、比利時等國及國內的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聘請了6位國內外專家擔任客座教授;近幾年學院有十多位教師先後到國外進行合作科研和學術訪問,有60多人次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到學院開展學術訪問或交流。產學研合作力度較大,學院與省內外40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係,設立了20多個科教基地和生產實習基地,大北農公司、溫氏集團、正正集團等公司在學院設立了獎助學金。
學院領導
院長
耿照玉,男,,中共黨員。現為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帶頭人、安徽農業大學“動物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兼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理事、家禽學分會理事、世界家禽學會會員,全國優質禽育種與生產研究會常務理事;安徽省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安徽省畜禽品種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農業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家禽行業協會副會長。被中央文明委等12部委授於“科技下鄉先進個人”稱號。農業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中國家禽遺傳資源志》審稿專家。
從事家禽遺傳育種與生產、動物遺傳資源保護、分子遺傳學的研究。主持和參加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各2項、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研基金項目2項;主持國家發改委優質肉雞生物育種產業化項目1項、國家科技轉化資金項目2項;主持安徽省“十五”、“十一五”、“十三”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共5項、省自然科研基金項目1項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三)、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一)、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1項(排名第三)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名第一、第二)、三等獎3項;選育出3個國家級家禽新品種(配套系)、7個省級家禽新品種(配套系);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研究論文70餘篇,主編或參編論著3部。
副院長
張運海,男,理學博士,中共黨員。現為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動物繁殖與生物技術套用基礎研究;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生物育種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安徽省現代牛羊產業技術體系副首席專家兼功能室主任、“115”產業創新團隊首席助理,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兼任安徽省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安徽省畜牧獸醫學會理事、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動物生物技術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繁殖學分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評專家、教育部科技獎網評專家;《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雜誌編委,《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Cell Proliferation》、《BBA-Molecular Cell Research》、《Scientific Reports》、《Theriogenology》、《Oncotarget》、《Animal Genetics》、《遺傳》、《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等期刊審稿人;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轉基因專項、973、863等國家級和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餘項;主持在研省級以上各類科研項目5項;我國首例體細胞克隆豬、國際首例手工克隆豬主創人之一。
近5年來,公開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其中SCI論文100多篇,第一或通訊作者SCI論文30多篇;取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1項、安徽省科技一等獎1項、安徽省科技三等獎2項、安徽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參與取得省級科技成果10多項。主持或參與完成教研項目3項,主持在研校級教研項目1項,參與國家級教研項目3項。
孫裴,男,預防獸醫學博士,執業獸醫師,現為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際留學生導師。2015-201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獸醫學院做訪問學者。兼任安徽省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安徽省實驗動物學會副秘書、安徽省第一批企業科技特派員、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合肥綜合試驗站常務副站長。分別於2012年3月赴馬來西亞、6月赴韓國、2013年10月赴義大利、2014年2月赴美國、6月赴香港、9月赴美國、2015年2月赴美國參加ICCA、AllenD.LemanSwineConference及AASV等國際性學術會議。
主要研究方向是動物分子病原學與免疫學、動物流行病學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青年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16年度開放基金課題、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動物醫學專業卓越獸醫師教育培養計畫”、安徽高等學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項目、參加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畜禽重點專項項目“種畜場口蹄疫淨化技術集成與示範”。參與其他國家、省部級、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數十項。以第一發明人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參編論著6部;主持制定安徽省地方標準三項、參與數十項;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
孫偉,男,中共黨員,現任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講師。
科研成果
動物胚胎生物技術
承擔國家科技部農業成果轉化基金、農業部948、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專項等項目,開展體細胞和胚細胞異種核移植、異種克隆胚繼代克隆、克隆胚超微結構、DNA甲基化和基因表達、克隆胚發育核質關係、卵母細胞發育和體外成熟機理、動物性別控制及牛羊胚胎工程產業化技術等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動物生殖生理與內分泌
開展學科交叉,將內分泌學原理和技術套用於動物生殖調控和獸醫臨床;研究動物生殖內分泌軸和生長軸機制、生殖與營養、生長的關係,拓寬了生殖內分泌研究方向,為發展動物生殖免疫學、生殖營養學奠定了基礎。
* 建立了固相孕酮放射免疫分析法,用於母牛卵巢機能監測、指導人工受精和不孕症診斷,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
* Leptin受體基因和類阿片肽基因表達研究,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000)
* 激素免疫去勢和促生長研究,發現了GnRH免疫與生長激素分泌的相關性;研製出家畜免疫去勢增重劑,具有顯著的去勢和促生長功效,獲得發明專利
地方品種資源保護與利用
利用安徽豐富的畜禽種質資源,套用遺傳標記、胚胎移植等技術開展品種資源保護和利用研究、改良和培育畜禽新品種的培養。
*“安徽省羽毛資源綜合開發和利用”(1998)和“優良種羊基因的引進和利用研究”(2000)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皖南花豬種質及其遺傳改良”(1998)、“皖西白鵝保種及綜合利用”(2002)和“淮南麻黃雞新品系-江淮I號的選育”(2004)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套用遺傳標記選育乳肉兼用黃牛,通過省級科研成果鑑定和種群認定
* 皖西白鵝新品系的培育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 緊跟國際畜牧科研前沿,開展肉質的遺傳機制與育種研究,強調遺傳、營養和環境的作用,“以淮豬為基礎研究不同的基因型豬性能比較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
分子遺傳育種研究
以蠶為對象,開展分子遺傳育種研究。
* 開展的蠶卵黃原蛋白基因解析研究,解析了4中蠶卵黃原蛋白基因序列,並且還進行里不同種蠶之間的卵巢相互移植,在國內外首次從分子水平上探明了蠶卵形成的機制
* 開展蠶的遺傳資源和利用研究,檢測了柞蠶、天蠶、蓖麻蠶和野蠶的cDNA的全序列,並被國際基因資料庫登錄
蠶、蜂遺傳育種與繁殖研究
利用安徽蠶、蜂品種資源,開展蠶、蜂的新品種培育。
* 20世紀80年代,培育出多對家蠶新品種,並在生產中推廣套用,為我國養蠶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對安徽地方優良蜂種皖南中蜂的品種資源、生物學特性、生產性能及繁殖規律進行了系統研究,掌握了其品種資源狀況、生活特性及繁殖規律
* 引進意蜂,利用皖南中蜂品種資源,開展新品種培育,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 以蜂膠、蜂王漿、花粉等蜂產品為原料,進行安全藥品和保健品的開發研究
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
多年來一直開展動物營養原理、飼料資源開發、飼料生物技術和營養素與畜禽產品品質研究。
* 根據動物營養原理,利用地方飼料原理資源,研究開發出無公害畜禽系列配合飼料及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二項
* 套用低能離子束選育高產益生菌,取得了重要成果。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注入選育產酶益生菌株及其機理研究”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鑑定。
* 研究營養素與畜禽胴體品質的關係,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數十篇論文
畜禽產品安全生產與加工技術研究
近幾年來,先後承擔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安徽奶業現代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化技術研究”、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專項“乳製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畜禽產品安全與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與開發”、“生態豬及安全豬肉生產技術”和“畜禽產品中獸藥殘留檢測”等科技項目,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乳製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通過省級成果鑑定
*“高效工廠化養雞配套技術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參與起草《全國農業標準“十五”發展規劃》、《無公害畜禽肉安全衛生質量》、《無公害畜禽肉環境產地要求》等國家標準,以及《安徽省基層檢疫監督體系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安徽省飼料生產標準》等地方標準
動物疫病防治技術研究
先後承擔安徽省科技攻關項目“禽新城疫核酸疫苗的研製與套用”、“禽類常見傳染病快速診斷技術研究與開發”和“畜禽主要疫病發病規律與綜合防治”等科研項目,取得重要成果。
* 同步檢測禽四種病毒試劑盒的製備方法獲得發明專利和教育部科技二等獎
* 草魚、鱉主要免疫途徑及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新型獸藥研製
密切結合動物疾病防治需要,研究新型獸藥。百蕊草生物合成、獸用複方呋塞咪注射液、獸用複方柴胡注射液、獸用複方穿心蓮注射液等獸藥獲得發明專利;抗豬血清y-球蛋白注射液、腸泰素(微年態血粉)、抗ND-IBD高免卵黃抗體、抗禽霍亂高免血清(新型生物製劑)、禽霍亂多價滅活苗(改進型疫苗)分別獲省科技進步獎。
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
積極轉化和推廣科技成果,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為地方畜牧業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 牛羊胚胎移植技術在年產中進行了大規模推廣套用,在牛、羊良種引進和繁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 牛羊同期發情、早期妊娠診斷、免疫去勢及治療母畜不孕症的新藥宮得康、助孕靈和天花粉蛋白膠囊等產品中均已在畜牧生產中推廣套用
* 培育的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肉物雞新品系—江淮I號,投放市場普遍受到歡迎,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科建設
動物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動物科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從事畜牧生產、畜產品加工或畜牧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家畜解剖學、家畜生理學、動物營養學、飼料學、動物遺傳學、家畜育種學、家畜繁殖學、家畜環境衛生學、牛生產學、禽生產學、豬生產學、畜產品加工學、畜牧業經營管理
師資力量:現有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講師3人
就業方向:可在畜牧生產、飼料生產、畜產品加工、食品生產等行業和教育、科研、管理等部門從事技術、教學、科研或技術推廣以及經營管理等工作
專業特色和優勢:綜合實力位於全省同專業之首。是安徽省培養高級動物科學人才的搖籃
動物醫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從事動物疾病防治、獸醫公共衛生、獸醫行業管理或執法等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家畜解剖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病理學、獸醫藥理學、獸醫微生物學、獸醫臨床診斷學、獸醫內科學、獸醫外科學、獸醫產科學、獸醫傳染病學、獸醫寄生蟲學、中獸醫學、動物性食品衛生學等
師資力量:現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講師7人
就業方向:畜牧生產、獸醫診療、獸藥生產、畜產品或食品生產等行業和教育、科研、管理等部門從事動物疾病防治等技術工作或教學、科研、獸醫行政管理或執法等工作
專業特色和優勢:國家高校特色專業和省級高校示範專業,在圍繞安徽農業發展培育學科生長點,在服務地方經濟的實踐中培養高素質人才
水產養殖學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能從事水產養殖、水產動物疫病防治和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技人才
主要課程:動物學、魚類學、水產動物組織胚胎學、水生生物學、養殖水環境化學、魚類生態學、魚類遺傳育種學、水產動物疾病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池塘養魚學、內陸水域增養殖學、名特水產動物養殖學等
師資力量: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講師4人
就業方向:可在水產養殖生產、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水產養殖開發、管理等工作
專業特色和優勢:本專業在名特優水產動物的繁育、漁業水域環境調控與修復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實力。是安徽省高校中唯一本科層次的專業
歷史沿革
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前身是安徽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始建於1958年,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和辦學層次的提高,1995年經原安徽省教育委員會批准,安徽農業大學在原畜牧獸醫系的基礎上成立了畜牧水產學院,2004年8月更名為動物科技學院。現有動物科學、動物醫學、水產養殖學等三個本科專業以及畜牧獸醫、水產養殖兩個函授專科專業,在校本科生1000餘人,並擁有一個畜牧學博士後流動站,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病原生物學博士點2個;畜牧學、獸醫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和臨床獸醫學五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獸醫和農業推廣(養殖方向)兩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在讀全日制研究生160多人,專業學位研究生20餘人,已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的多層次教育體系。
學院擁有素質優秀、治學嚴謹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94人,其中教授26名,副教授36名,具有博士學位的37人,碩士學位的27人,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12名,省高校拔尖人才2名,省高校骨幹教師6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3名,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2名,省級教學名師1名,省級教壇新秀1名,4人享受國務院津貼,8人享受省政府津貼,是安徽農業大學師資力量最強的學院之一。
學院的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進展迅速,科學研究成績顯著,現擁有一個省級重點學科並設有安徽省講席教授崗位,三個校級重點學科及一個校級重點實驗室,已建成20多個標準化教學實驗室以及動物胚胎工程、動物生物技術、分子遺傳育種、預防獸醫學、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內分泌與臨床診斷、水產動物疾病防治等研究室,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學院在動物胚胎工程、動物生殖內分泌與生殖調控技術、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生物藥檢、畜禽育種和水產養殖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顯著的優勢和特色。
近三年共完成國家及省市等科研項目70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20多項,發表論文(著)700餘篇(部),科學研究取得豐碩果。40多年來,學院已培養本、專科畢業生4000多名,碩士畢業生近千名,並為畜牧獸醫和水產養殖生產第一線培訓了數千名實用型科技人員,成為安徽省培養高級畜牧、獸醫和水產養殖人才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