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成立於1960年,是安徽省農科院創立之初4個專業所之一,主要從事蠶桑品種選育、桑樹高產栽培、養蠶配套技術、桑蠶病防治技術、蠶桑綜合利用、生物技術和等離子輻照技術在蠶桑上的套用與基礎研究。蠶桑研究所下設養蠶育種研究室、桑樹栽培育種研究室、桑蠶病理研究室、桑蠶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室、成果推廣套用研究室和行政辦公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
  • 成立時間:1960年
  • 研究員:4人
  • 副研究員:5人
  • 所屬地區:安徽省
  • 所屬單位:安徽省農科院
簡介,獲獎情況,地圖信息,

簡介

全所現擁有固定資產千餘萬元,大型分析化驗設備多台,是安徽省唯一從事蠶桑科學研究的單位。全所有在職職工48人;具有博士學位2人,碩士學位8人。先後有2人5次赴日本進行研究與培訓。2004年後有十多位外籍專家來所進行學術交流。

獲獎情況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後,蠶桑所共獲得44項科研成果,其中國家級獎項1個,省、部級獎項15個,廳(市、院)級獎項28個。在家蠶品種方面,先後育成華合×東肥、合成×754、若玉×826、九華×春早、皖珠×春明、皖夏二號、黃山×平湖、991×992、517×518等,家蠶新品種華合×東肥在20世紀60~70年代作為當家品種,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黃山×平湖為代表的家蠶新品種選育技術及套用於2004年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桑樹品種選育方面,先後育成“麻桑”、“7707”、“華明桑”、“紅星五號”、“皖桑一號”、“皖桑二號”等,其中皖桑新品種育成及示範推廣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在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方面,蠶桑所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開展“天蠶絲質基因導入轉基因家蠶的染色質遺傳工程的研究”,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家蠶天然彩色繭研製與開發於2002年被鑑定為省級科技成果。
“十五”起,蠶桑所科研先後獲得國家級項目12項,省、市級項目91項,科研經費達到980萬元以上,為蠶桑所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6年起,蠶桑所科技人員先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3項,制定省級地方標準2項,並在《蠶業科學》、《中國蠶業》、《北方蠶業》、《中國農學通報》等國內國際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此外,蠶桑所先後有3人6次獲得國家科委振華科技扶貧獎,1人獲安徽省十大扶貧狀元、安徽省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1人獲2003年度農業部科技下鄉先進個人表彰。科技扶貧遍及我省大別山、皖南山區及江淮丘陵等蠶桑生產主產區,為安徽省農科院獲安徽省“科技扶貧先進集體”稱號做出了重大貢獻。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霍山路15號10幢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