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流域生態地球化學調查

《安徽省江淮流域生態地球化學調查》是由安徽省地質調查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陳興仁、賈十軍、陳富榮、陳永寧、徐小磊、王曉鶯、邢潤華、梁紅霞、殷漢琴、陶春軍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江淮流域生態地球化學調查
  • 主要完成單位:安徽省地質調查院
  • 主要完成人:陳興仁、賈十軍、陳富榮、陳永寧、徐小磊、王曉鶯、邢潤華、梁紅霞、殷漢琴、陶春軍
  • 等級:二等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獲獎序號:20160020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6-2-08
項目摘要
安徽省江淮流域是安徽省經濟發達地區,也是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關鍵區域。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以及資源開發強度、廣度和深度的不斷加大,區內土地資源和環境發生了變化,為全面掌握土地環境質量基本狀況、加快環境保護治理和支撐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於2002年實施“安徽省江淮流域生態地球化學調查”,項目歷時8年,分為多目標調查、區域和局部評價、總體評價四個階段部署,以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為主要工作手段,對安徽省江淮流域38200km2開展了多介質、全要素、高精度綜合調查評價,全面摸清了土地環境質量家底,解決了有益有害元素遷移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和人居環境影響等技術難題,從生態系統整體出發實現了生態地球化學定量評價和預測預警的技術突破,為土地資源管護、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供了科技支撐。項目取得以下重大創新:
1.首次對安徽省江淮流域實現了多介質(土壤、水、沉積物、生物、大氣等)、多指標(54項)、多時域、大密度和全覆蓋立體式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了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學數據。建立了土壤54種元素或指標的地球化學基準值和背景值,圈定土壤重金屬異常區,查明了土壤碳儲量、有機碳歷史演化規律和碳源/碳匯分布,為後續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建立了適合安徽特點的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技術,對安徽省江淮流域土壤、地表和淺層地下水開展了多要素分類分級評價。查明了區域土地環境質量和水環境質量,發現富硒土壤3756km2,圈定的綠色、富硒農產品種植基地,已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提升了土地資源利用價值。
3.創新了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評價方法技術體系,從生態系統整體出發開展生態地球化學定量評價和預測預警研究。系統研究了不同生態系統異常元素成因來源-遷移途徑-生態效應-變化趨勢,提出了針對農田、湖泊、河流、城市不同生態系統環境保護對策與農業、城市發展規劃建議。
4.突破了有毒有害或有益元素(指標)在土壤-水-生物等介質中的遷移轉化研究難題,構建了不同介質、元素不同形態間的關係模型。根據模型提出了有益有害元素遷移富集影響因子,研究了提高土地質量、糧食安全的措施,提出了土壤硒豐缺分級標準,為農業宜植性和科學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項目成果廣泛套用於土地利用規劃、農業經濟區劃和湖泊、河流防治工程建設,在特色農業發展、農產品安全保障、基本農田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項目設立的“生態農業地質調查評價方法技術研究與套用”課題入選了安徽省115創新團隊,成果獲2015年度安徽省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30餘篇,培養碩士12名,博士3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