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

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於1958年6月25日由原地質部華東地質局南京實驗室分設而建立,1960年和1961年原地質礦產部礦物原料研究所(現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前身)數十名專業技術骨幹陸續加盟,成為原地質部和國土資源部設在合肥、服務全國的綜合性地質實驗測試研究機構。曾用名為安徽省地質局實驗室、安徽省地質礦產局測試中心、地質礦產部安徽省中心實驗室,為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
  • 位於:合肥市蕪湖路239號
  • 時間:1956年4月16日
  • 現有職工:403人
簡介,歷史沿革,技術與服務,企業文化,管理團隊,資質證書,

簡介

位於合肥市蕪湖路239號,與省圖書館及包公文化景區隔路相望。現有分析測試中心、地質調查研究中心、工程檢測中心、金銀飾品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室內環境檢測室、礦產綜合利用研究室和岩礦鑑定技術研究室等七個內設機構。主要從事的工作範圍:岩石、礦物、礦產、水質、土壤及生物和植物樣品的分析測試研究;礦產勘查、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礦產資源選冶加工試驗及綜合利用研究;岩石礦物鑑定及物質組分測試研究;工程基樁檢測、工程測量沉降觀測及室內空氣品質檢測;貴金屬、寶玉石飾品鑑定及產品檢驗;綠色食品及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評價和飼料質量檢測等。

歷史沿革

,地質部黨組向中央請示設立省(自治區)地質局,中央於7月14日批准;6月華東地質局決定成立安徽省地質局籌備處,隨即籌備組一行到達合肥市籌建安徽省地質局;10月在合肥市西崗(現寧國路地勘局現址)徵得土地。至1958年9月已建家屬宿舍、單身職工宿舍及食堂3587㎡。安徽省地質局於1958年6月6日成立時,即決定設定實驗室,並於當年6月25日正式批准安徽省地質局實驗室成立。
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合肥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的前身——安徽省地質局實驗室正式成立於1958年6月25日,系由地質部南京中心實驗室分立而成,由此上溯至中央地質部南京化驗室(1953年,錢德孫任副主任)、中央地質部南京辦事處化驗室(1952年),直至民國時期的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化驗室(錢翠麟)、中央地質調查所化驗室(錢德孫、余皓)和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化驗科(陳四箴、謝學錦)。中間曾分別易名為“安徽省冶金地質局實驗室(1970年)”和安徽省地質局測試中心(1984年),1988年經安徽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更為現名,1989年由地質礦產部增名為“地質礦產部安徽省中心實驗室”。2004年根據國土資源部公告,安徽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同意增掛國土資源部合肥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牌子。

技術與服務

經過五十年的努力,我所已發展成為擁有分析測試中心、工程檢測中心、地質調查研究中心、金銀飾品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及礦產綜合利用研究室5個二級機構,共21個科級建制研究室及職能部門的以地質實驗測試為主導的綜合利用研究機構。現有職工403人,高級工程師112人(教授級12人)、工程師88名、國家註冊寶玉石質量檢驗師3人、國家註冊礦業權評估師1人、國家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員1人、省級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員5人、獲建設部工程樁動測資質證書4人,湧現了一批省級勞模、先進生產者和全國“三八”紅旗手以及本系統全國優秀職工稱號等先進模範人物。
經過五十年的努力,我所的儀器設備的配置達到國內一流地質實驗室的硬體水平,一部分儀器居國際先進水平行列,如全自動掃描X射線螢光光譜儀、等離子全譜直讀光譜儀、等離子質譜儀、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離子色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紅外光譜儀以及原子螢光分光光度計、測氫儀、樁基動測儀、靜力載荷測試儀、偏光反光顯微鏡、GPS定位儀、強磁選機、繪圖儀、全站儀等,建立了自己的網站,計算機技術廣泛地套用到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為地質實驗測試工作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經過五十年的努力,我所以服務於地質找礦為宗旨,圍繞地質工作的需要,不斷進行地質實驗測試技術方法的研究,並迅速套用於實際,其中在全國不同時期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有電流——電壓型示波極譜儀(仿製)及其套用、乙二胺四乙酸滴定法測鋁鐵鈣鎂、釷鈰鑭的冶煉方法、黃鐵礦中硒的比色法測定、仿製磁選機(代替進口)、新礦物羥磷灰石的全分析方法及礦物學研究、金紅石砂礦床物質成分及其重砂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氫氟酸封閉溶礦測定二氧化矽、光譜吹樣機及套用、貧鐵礦選礦實驗研究、凹凸棒粘土的開發套用研究、雙波長分光光度法及導數分光光度法在岩礦分析中的套用、石墨爐原子吸收法測定痕量金、X射線螢光光譜法測定碳、氮、多目標地球化學樣品中相態分析以及在省內比較有影響的樁基檢測技術能力和貴金屬飾品寶玉石產品、礦泉水檢驗等。
擁有現代化儀器設備120多台(套),其中電漿全譜光譜儀、全自動掃描X射線螢光光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液相色譜儀、離子色譜儀、氣相色譜儀、ICP質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大型儀器均居國內外先進水平行列。1600噸樁基檢測靜載平台、自平衡技術及動測裝備和技術水平居省內先進行列。
近十五年來,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30餘項,為大型礦產地的勘查及相關行業提供了近千萬個檢測數據,提交固體地質勘查報告和飲用天然礦泉水水源地質勘查報告近百份,金屬礦和非金屬礦選冶試驗和綜合利用研究報告數十份。完成綠色食品環境監測評價200餘處,提供建築基樁檢測報告3000餘份,對數百名珠寶行業從業人員進行了培訓和職業技能考核鑑定。對數百萬件貴金屬飾品和珠寶玉石產品進行了檢驗和鑑定。

企業文化

五十年在人類歷史上不算太長,對於我們卻是一個漫長的行程,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曲折和反覆。但是,我們的先行者奠定的良好基礎,培育的優良傳統文化已經哺育了幾代人,“以人為本,科學管理,求真務實,創新奮進”已成為我們共同遵守的共識,特別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關心職工疾苦已成為全所上下的傳統,是職工所期,為政者之所守。
正因為如此,我們共同度過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困難,九十年代的行業不景氣,抓住了八十年代中期在全國開展地球化學探礦掃面樣品分析的機會,發展壯大了我室的實力。在全行業最困難的八十年代後期和整個九十年代,全所同志緊密團結,始終保持著一支精幹的地質實驗測試力量,開展了樁基檢測、礦物飼料、非金屬開發利用、貴金屬飾品和寶玉石產品檢驗、礦泉水檢驗及勘查等技術延伸,同時加強多種經營的管理。保留住了人才,保留住了隊伍,至1997年,利用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部分人員調入及其後的安徽省地礦經濟開發公司的加盟,整合資源,優勢互補。使得經濟實力不斷得到鞏固和提高。在全國地勘系統略有名聲,在地質實驗系統聲名鵲起,受到“刮目相看”,在局系統不再是“一句話”單位。
隨著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的啟動和2006年1月20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發布,我所做出積極回響,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購置先進儀器設備,研究開發了地球化學調查樣品52個元素分析測試配套方法和多目標地球化學樣品中相態及形態分析及地下水污染物有機和無機項目分析測試技術。使得我所在全國地質系統內的影響進一步加大,並逐漸擴大到系統之外。
此外我所黨政領導班子遠見卓識,於1997年就決定在申報傳統專業地質勘查資質的同時,申報了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及水工環勘查資質,並於2005年國土資源部實施的註冊登記中,除獲得岩礦鑑定測試和選冶加工試驗兩個甲級資質外,上述專業分別獲得乙級和丙級資質,同時獲得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單位”及礦山儲量動態檢測資質,並於2005年9月組建了地質調查研究中心。以地質實驗測試為主導(分析測試、岩礦鑑定、選冶加工試驗),工程檢測為主的技術延伸和地質勘查及地質災害評估治理,各專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從當年的地質實驗測試系統的小弟弟躍進到比較有發言權的第一方陣內,從過去一直是接受相關兄弟單位的外部質量檢查到目前受理相關單位的外部質量檢查,特別是2007年11月被中國地質調查局指定承擔華北和華東地區共11個省市的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評價樣品的外檢任務,使我們感到自豪;工程檢測的技術水平和能力居全省先進行列,參加了編寫《樁承載力自平衡法深層平板載荷試驗》的地方標準,有兩名同志被建設系統列為入庫專家;貴金屬飾品寶玉石檢測水平、地下水檢測技術水平列全省首位;同時躋身地質工作中心陣營的地質找礦行列中,並於2008年初承攬了越南《高平地區鎳礦資源及伴生礦資源勘查》項目,第一次走出國門,填補了我所的空白。
五十年來,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也取得了重要成績。我所從抓黨的建設入手,不斷發展壯大黨的隊伍,黨員人數從建所初期的8名發展到了今天的155名,堅持和發展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的觀念,注重工會和共青團工作,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取得了真正的貫徹和落實,民主空氣濃厚,領導清正廉潔,職工以所為家。民主建所,和諧發展。多次被授予合肥市、省直機關“文明單位”稱號。

管理團隊

五十年來,我們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地為地質事業艱苦奮鬥,培養造就了一大批管理和專業技術幹部和優秀人才,也得到了上級黨組織的親切關懷和充分肯定。第一任地質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何長工同志,安徽省委副書記(後為書記處書記)李任之同志、國家地質總局局長孫大光同志、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李德生同志、地質礦產部部長朱訓同志、副部長張宏仁、張文閱同志以及安徽省副省長張潤霞同志先後親臨我所視察。特別是1958年我所選址時,王敏、劉宏遠、尤鳳祥及陳旭生同志一眼看中當時的重工業廳工業實驗研究所所在地(現蕪湖路239號,地質博物館——建國初期合肥市四大仿古建築之一),李任之書記一錘定音,將其劃撥給我所。當年的博物館及其後來交付使用的四層實驗大樓曾是蕪湖路上的一道風景線,是蕪湖路南側僅有三處“高層”建築之一(另兩處為省糧食廳和省體委辦公樓)。以及1969年為“備戰”需要,決定將我所一分為二,分別搬遷至屯溪和岳西組建皖南和皖西實驗室,在人員、設備均已劃分完畢,即將實施之際,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會主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十二軍軍長的李德生同志在當時主持地質局工作的鞏水林副局長的陪同下,在視察完定遠鹽礦回肥時,突然提出到我所看看,聽完匯報後,以不容置疑的口氣說,“這樣的實驗室,合肥應該留一個。”才有了我所的今天。1959年7月10日地質部決定曾任中央地質部南京化驗室副主任的錢德孫(工程師)同志調入我所,充實了我所的技術力量,由於錢先生在系統內的地位和影響以及他的思想開放、學風嚴謹、惜才愛才,為我所其後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60年和1961年原地質部(現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前身)礦物原料研究所的孫士良(選礦)、安治義(6級工程師)、張壽成(8級工程師)、梁造、任思明、於忠、郝永富、陳漢輝、聶維顯、李夏春和夏玉鑫等十餘人陸續加盟。至此,當時在地質部乃至當今國土資源部系統有重要地位的南北兩大地質實驗室的部分骨幹齊集合肥,從而形成了我所民主、開明、包容、敢為人先的風格。造就了一代代精英,以艱苦奮鬥為榮,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
1962年8月31日劉宏遠和孫淑英同志被提任為化驗工程師,此為我所首批晉升工程師,至此我所已有6名工程師,他們是錢德孫(9級,受政治運動衝擊由6級降為9級)、黃存惠、張壽成、劉宏遠和孫淑英。為國家的建設需要,一大批優秀人才從我所走向各行各業,發揮著重要作用,1963年張壽成同志調入地質部蘭州中心實驗室,其後任潤章同志調安徽醫學院(教授)秦在英同志調合肥師範學院(教授)、刁桂年同志調天津地調所(教授級高工)、鐘展環同志調中國地質大學(實驗室副主任、教授級高工、日本訪問學者)、梁造同志調廣州石油化工廠(情報室主任、教授級高工、英國訪問學者)、渠榮籛同志調地礦部海南省中心實驗室(主任兼總工程師),還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從我所奔赴到教育、科研、工業各條戰線。從我所走出了四位廳局級領導幹部及一批縣處級領導幹部,他們是劉亭錫(原安徽省地礦局黨組副書記、政治部主任)、孫欣甫(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袁明(安徽省地質勘查局副局長)、孫中義(安徽省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以及董學孟、林增偉、耿耀宗、黃旺友、吳朝友、朱伯仁、渠榮籛、藏明、權兆堂、王維政、朱及天、范家奎、方星、趙建剛、邵莉和王長秀等一批縣處級領導幹部。獲得三次省部級或系統先進單位稱號。十一人次省部級或系統先進個人榮譽,三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省部級科研成果28項。

資質證書

先後獲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珠寶首飾行業職業技能鑑定許可證書、建設部工程樁動測單位資質證書、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資質證書、中國地質調查局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樣品測試資格證書和安徽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資質證書。
1989年通過省級計量認證,1990年在省內首批通過國家級計量認證,2006年通過國家級計量認證複查換證。先後被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授權建立了安徽省金銀飾品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安徽省礦泉水飲用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安徽省分析儀器計量檢定站;被省綠色食品辦公室授權為安徽省綠色食品環境監測定點單位;先後被省有關部門指定為科技成果鑑定檢測機構、黃金白銀仲裁檢驗單位、礦泉水評價水質分析定點單位和省級飼料產品質量檢測機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