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1年10月,籌建九華山歷史文物館,由當時的九華山管理處發起,九華山佛教協會籌辦,館址設在九華山開山祖寺化城寺。
1992年4月,九華山歷史文物館交由九華山管理處宣傳科管理,館名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
建築布局
綜述
安徽省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明清時徽派祠堂式建築,坐南朝北,前後四進,前三進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為清光緒年間建築,後一進藏經樓為明萬曆時建築,四進隨地勢漸高,結構自然,門楣、斗拱和橫樑上都鏤刻著精美的圖案,穹廬式藻井點綴其間。前三進為為文物館,陳列展覽總面積為2000平方米,共3個展廳。
展廳
1、《金地藏生平事跡展》通過文字、圖片的展示介紹古新羅王族近親金喬覺於唐開元年間來九華山修行、創建地藏道場的經歷。
2、《九華山歷代肉身之謎展》通過文字和部分九華山現代高僧生前照片的展示,從日常修行、飲食及僧葬風俗習慣等方面揭示九華山不朽高僧肉身形成之謎。
3、《九華山精品文物展》通過257件佛教精品文物展現九華山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參觀者在文物館可以看到古貝葉經,明萬曆二十七年聖旨,明花崗岩彩繪鏤空雲龍紋萬歲碑,明清時期精美的銅佛造像,古樸典雅的地藏菩薩坐騎清康熙年銅諦聽。
安徽省九華山歷史文物館為活躍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滿足不同層面的觀眾需求,自開館以來,成功舉辦了《葉尚志書畫展》《郭文安微雕展》《高鴻書法展》《四大佛教名山攝影展》《九華山銅佛造像展》《高鴻書畫展》《九華山改革開放三十年書畫展》《九華山美術攝影藝術展》《九華山書畫展》《九華山攝影家作品展》《韓國書畫作品展》《魏源九華山書畫展》以及《陳蜀平佛像繪畫展》等展覽。九華山部分文物於1998年和2000年赴韓國等地成功展出。
館藏文物
綜述
安徽省九華山歷史文物館藏品來源於徵集、社會捐贈等。藏品類別有石器、玉器、陶瓷器、青銅器、字畫、鐵器等。截至2019年末,安徽省九華山歷史文物館有藏品1084件/套,珍貴文物260件/套。
重要藏品
安徽省九華山歷史文物館重要藏品有:清代康熙年間青銅諦聽;明萬曆二十七年聖旨;明萬曆《大藏經》;歷代地藏利生寶印等。
藏品保護
安徽省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共有三個約300平方米的庫房。先後修復了20餘幅古字畫和部分銅佛造像。建立了《文物庫房安全制度》,製作了《入庫人員登記表》《藏品提取和退回憑單》等,規範藏品管理,確保文物安全。
文化活動
宣傳教育
安徽省九華山歷史文物館為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宣傳教育功能作用,讓更多的市民懂得博物館文化,增加對歷史知識、文物知識和文物法律法規的了解,充分利用“5·18”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開展“兩日”的文物法律法規宣傳和文物知識的普及活動,義務為來館參觀者宣講九華山,贏得了社會的好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了加大該館外宣工作的力度,配合中央一台、四台對館藏的重要文物與佛教文化進行了專題介紹,邀請池州市電視台《漫步秋浦》專欄拍攝九華山有關文物的歷史。該館開辦了網站,通過“九華山文物館簡介”“服務指南”“基本陳列”“館藏精品”、等網頁對館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網上宣傳,擴大了該館的宣傳面,進一步提升了知名度。
學術研究
安徽省九華山歷史文物館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努力提高職工的專業理論研究水平。參與了《九華山山志》《九華山佛教大辭典》《金地藏生平事跡》等專題地方史志編撰工作;參與了《九華山導遊詞》編撰和《池州摩崖石刻》九華山部分拓片錘拓等項工作。
機構設定
單位性質:全民所有事業單位。
經費來源:九華山風景區財政全額撥款。
機構設定:館長、副館長、陳列保管部、保衛部、辦公室。
人員編制、組成:在職職工12人,本科1人,大專9人,專業技術人員總計12人,其中中級職稱1人,初級職稱11人,臨時聘用員工2人,主要為展廳看管保潔員和講解員及保全員。
觀眾接待:每年接待觀眾60萬人次。
歷任館長:釋常潔(1981.1一1984.1);萬紅梅(1984.1一1986.1);釋無垢(1986.2一1991.2);朱承德(1991.3一1994.4);馮建輝(1994.5一2008.12);汪傳忠(2009年)。
參觀信息
安徽省九華山歷史文物館位於安徽省
池州市青陽縣化城路41號。
青陽縣政府距離安徽省九華山歷史文物館30千米。
9:00一17:00(周一閉館)。
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