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範大學體育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體育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前身為安徽師範學院體育科,始建於1957年,1960年併入安徽體育學院,1961年開始招收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1962年遷回皖南大學成立體育系,1993年在安徽師範大學體育系的基礎上成立體育學院,2000年開始招收社會體育專業本科生,2001年開始招收運動訓練專業本科生,50年的辦學歷史,使體育學院積澱深厚,成績斐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師範大學體育學院
  • 時間:1957年
  • 前身:安徽師範學院體育科
  • 教研室:十一個
學院介紹,學院教研室,學院背景,專業設定,體育教育專業,社會體育專業,學院領導,研究生教育,

學院介紹

學院自創建以來,在體育學院老一輩倡導的“嚴謹治學、自信自強、艱苦創業、求真務實”的體院精神激勵下,教風優良、學生勤奮刻苦、進取心強,湧現了一大批體育英才,如: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張天白副司長,國家體育總局競技體育司副司長博士潘志深教授,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北京市排球協會副理事長、博士、博士生導師葛春林教授,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鮑明曉研究員,首都體育學院副院長、博士、博士生導師王凱珍教授,上海體育學院博士姜傳銀教授,上海師範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博士曹可強教授,以及我國著名女子撐桿跳運動員、原世界紀錄創造者、現任安徽體育局群體處副處長蔡維燕等人,此外還培養了許多省市級體育、教育管理幹部和中學特級體育教師。多年來,由於我院學子出類拔萃,使我院贏得了國內體育、教育界同行的普遍讚譽。

學院教研室

學院下設十一個教研室,分別是:田徑教研室、體操教研室、武術教研室、大球教研室、小球教研室、運動人體科學教研室、體育社會科學教研室、公體第一教研室、公體第二教研室、公體第三教研室、公體第四教研室。一個實驗教學中心,一個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心。兩個研究所。一個省級重點學科(體育教育訓練學),二門省級精品課程(體育統計學、大學體育),一個校級特優強專業(體育教育專業),二個校級重點學科(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

學院背景

學院同時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下屬的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國家體育總局安徽省特種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安徽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
教學
具有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兩個碩士點,設有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體育運動計量學、排球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體育鍛鍊的理論與方法、手球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健美操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體育理論與方法、社會體育計量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產業、體育經營與管理、體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等研究方向。同時培養教育碩士和課程與教學論(體育方向)碩士生和開辦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課程班。
人才與辦學成績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48人,專任教師為123,其中在職教授9人,副教授64人、碩士生導師19人,另有外聘導師4人。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安徽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安徽省高校撥尖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3人,安徽省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3人,有8位教師在8個國內學術團體(機構)中擔任職務。教師中有國際級裁判1人,國家級裁判8人、一級裁判30人。曾有3名教師曾到國外援教。體育學院在校本科生1552人,全日制普通碩士生118人、教育碩士21人,高校教師碩士課程進修班(GCT班)35人,以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教師進修班學員23人,本專科函授生186人,同時,還承擔了人全校1.5萬多名本科生的大學體育教學任務以及全校的群體工作。 2006年以來,我院先後承擔科研課題53項,其中省部級研究課題5項、廳局級研究課題29項、校級研究課題19項。教學研究項目5項,其中省部級1項、廳局級2項、校級2項。2006、2007、2008三年,我院共發表論文292篇,其中國家重點刊物42篇,國家級刊物78篇,省級刊物172篇;出版論著5部。

專業設定

體育教育專業

培養能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並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複合型體育教育人才。
培養的人才應具有領會和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基本原理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國家有關教育、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學校體育教學、健康教育教學、體育鍛鍊、運動訓練和競賽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較強的自學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了解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的動態以及體育科研的發展趨勢;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並具有從事體育科學研究的能力;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礎和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和一門計算機語言,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具有運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達到大學英語四級等級和計算機二級等級的要求;具有健康的體魄,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感受美、鑑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感與能力。

社會體育專業

本專業主要學習社會體育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民眾體育活動組織管理、諮詢指導、經營開發和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有良好的思想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較高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較強的業務能力的較高的業務水平,能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德、智、體、美全國發展的複合型體育人才。
培養的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掌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備遵紀守法、團結協作的品質;愛崗敬業,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和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能運用一門外國語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及套用能力;富於開拓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專業基礎寬厚,能獨立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掌握民眾體育活動組織管理、諮詢指導、經營開發和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獨立從事社會體育工作;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具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良好的藝術素養。

學院領導

學院領導:
引引
職務
姓名
分管工作
黨 委 書 記
貢植斌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黨委副書記
鐘 晨
分管學生和共青團工作分管組織發展和分黨校工作




雷 震
分管宣傳工作
周志俊
分管統戰工作
魏登雲
分管青年工作
楊 強
分管工會工作
吳 峰
分管紀檢工作
蘇小運
分管保密工作

研究生教育

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
一、培養目標與具體要求
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學科發展需要的套用型或研究型,能勝任高校體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質高層次專門人才。具體要求為:
1、必須認真學習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熱愛祖國,具有團隊精神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獻身於科學教育事業的敬業精神和科學道德。
2、必須在本學科內掌握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掌握信息獲取技能。應了解本學科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需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的碩士學術水平。
3、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研究方向
A.周志俊----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B.魏登雲----體育社會計量學
C.左新榮----體育社會學
D.方新普----體育經營與管理研究
E.丁俊武----體育心理學研究
三、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學習年限均為三年,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時間各一年半。
逾期不能修滿學分或不能按時完成論文的,可增加學習年限,但最長不超過2年。
四、培養方式和方法
研究生的培養採取理論學習、科學研究、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既要使研究生掌握系統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又要培養研究生從事高校教學和科學研究的能力,在指導方式上,採取導師負責制與導師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既要體現導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導師組集體培養的優勢。
五、課程設定
1、研究生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必修環節三大模組。必修課包括公共學位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選修課為專業選修課和跨專業選修課。必修環節包括學術活動、實踐活動和學位論文。
2、碩士研究生課程結構
⑴ 公共學位課(8學分)
1政治理論課 理科開設《自然辨證法概論》,總學時57,每周3課時、《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總學時36,每周2課時;文科開設《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總學時57,每周3課時、《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課》總學時36,每周2課時。政治理論課記4學分,第一學年通過考試。
2外國語課 要求掌握第一外語,分精讀、聽力、口語三個部分。精讀每周4課時,聽力和口語每周各2課時,總學時為180。外國語課記4個學分,第一學年通過考試。
⑵ 專業學位課(20學分)
1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是研究生學習和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基礎理論的重要課程。應按一級學科開設,凡是一級學科內的各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均應必修。一般應開設3門,每門60課時,記4學分,共12學分。
2專業方向課 各專業應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開設專業課。一般開設2門,每門60課時,記4學分,共8學分。
⑶ 選修課(6學分)
選修課應根據專業培養要求,可由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確定,每人至少選3門,每門課程40課時,記2學分(允許跨專業、跨門類選修一門),共6學分。
(4)補修課
跨學科或以同等學力考入的碩士研究生,必須在導師指導下確定2—3門本學科的本科生主幹課程作為補修課程。補修課程不列入培養方案,列入研究生個人培養計畫,只計成績,不計學分。
六、學術活動
為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鼓勵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參與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參加本學科專業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應聽取學術報告的次數一般不少於10次,做學術報告的次數一般不少於1次,學院組織對學生的學術活動進行考核,結果作為獎學金等優秀的依據。學術活動記1學分。
七、教學實踐
1、教學實踐:教學實踐是培養研究生教學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碩士研究生要參加教學第一線工作,時間一般安排在第二學年。教學實踐的形式可以是講課、輔導、組織課堂討論、指導實驗、指導本科生課程論文、輔助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給本科生作學術報告等多種形式。其中給本科生上課的學時數一般不少於6——10課時。教學實踐結束後,由導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教學效果評定成績,合格者給予相應學分。實踐活動記1學分。考核不合格者,應重新安排,再次不通過者,不給學分,亦不能申請學位。個別學科專業,經學校批准,研究生的教學實踐可用科研實踐來代替。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應對其教學實踐環節提出較高要求。
2、社會實踐:研究生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了解國情,理論聯繫實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暫不計學分。
八、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培養研究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重要環節。鼓勵研究生解放思想,勇於探索。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論文撰寫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論文選題必須理論聯繫實際,重視研究經濟建設中提出的理論問題,也重視研究具有一定價值的套用和開發課題。學位論文的選題、開題、評審、答辯等程式,按研究生學院有關檔案規定進行。在導師指導下,於第四學期結束前確定論文選題並完成論文開題報告,第三年結束前兩個月完成論文,然後通過答辯。學位論文不計學分。
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
一、培養目標與具體要求
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學科發展需要的套用型或研究型,能勝任高校體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質高層次專門人才。具體要求為:
1、必須認真學習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熱愛祖國,具有團隊精神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獻身於科學教育事業的敬業精神和科學道德。
2、必須在本學科內掌握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掌握信息獲取技能。應了解本學科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需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的碩士學術水平。
3、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研究方向
A.周志俊----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B.魏登雲----體育運動計量學
C.席玉寶----身體鍛鍊的理論與方法
D.陳香仙----運動損傷康復
E.傅銀鷹----體育教學與訓練理論研究
F.趙 芳----健美、健美操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
G.王國凡----武術理論與實踐研究
H.劉 應----田徑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
三、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學習年限均為三年,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時間各一年半。
逾期不能修滿學分或不能按時完成論文的,可增加學習年限,但最長不超過2年。
四、培養方式和方法
研究生的培養採取理論學習、科學研究、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既要使研究生掌握系統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又要培養研究生從事高校教學和科學研究的能力,在指導方式上,採取導師負責制與導師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既要體現導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導師組集體培養的優勢。
五、課程設定
1、研究生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必修環節三大模組。必修課包括公共學位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選修課為專業選修課和跨專業選修課。必修環節包括學術活動、實踐活動和學位論文。
2、碩士研究生課程結構
⑴ 公共學位課(8學分)
1政治理論課 理科開設《自然辨證法概論》,總學時57,每周3課時、《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總學時36,每周2課時;文科開設《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總學時57,每周3課時、《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課》總學時36,每周2課時。政治理論課記4學分,第一學年通過考試。
2外國語課 要求掌握第一外語,分精讀、聽力、口語三個部分。精讀每周4課時,聽力和口語每周各2課時,總學時為180。外國語課記4個學分,第一學年通過考試。
⑵ 專業學位課(20學分)
1專業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是研究生學習和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基礎理論的重要課程。應按一級學科開設,凡是一級學科內的各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均應必修。一般應開設3門,每門60課時,記4學分,共12學分。
2專業方向課 各專業應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開設專業課。一般開設2門,每門60課時,記4學分,共8學分。
⑶ 選修課(6學分)
選修課應根據專業培養要求,可由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確定,每人至少選3門,每門課程40課時,記2學分(允許跨專業、跨門類選修一門),共6學分。
(4)補修課
跨學科或以同等學力考入的碩士研究生,必須在導師指導下確定2—3門本學科的本科生主幹課程作為補修課程。補修課程不列入培養方案,列入研究生個人培養計畫,只計成績,不計學分。
六、學術活動
為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鼓勵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參與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參加本學科專業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應聽取學術報告的次數一般不少於10次,做學術報告的次數一般不少於1次,學院組織對學生的學術活動進行考核,結果作為獎學金等優秀的依據。學術活動記1學分。
七、教學實踐
1、教學實踐:教學實踐是培養研究生教學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碩士研究生要參加教學第一線工作,時間一般安排在第二學年。教學實踐的形式可以是講課、輔導、組織課堂討論、指導實驗、指導本科生課程論文、輔助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給本科生作學術報告等多種形式。其中給本科生上課的學時數一般不少於6——10課時。教學實踐結束後,由導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教學效果評定成績,合格者給予相應學分。實踐活動記1學分。考核不合格者,應重新安排,再次不通過者,不給學分,亦不能申請學位。個別學科專業,經學校批准,研究生的教學實踐可用科研實踐來代替。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應對其教學實踐環節提出較高要求。
2、社會實踐:研究生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了解國情,理論聯繫實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暫不計學分。
八、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培養研究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重要環節。鼓勵研究生解放思想,勇於探索。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論文撰寫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論文選題必須理論聯繫實際,重視研究經濟建設中提出的理論問題,也重視研究具有一定價值的套用和開發課題。學位論文的選題、開題、評審、答辯等程式,按研究生學院有關檔案規定進行。在導師指導下,於第四學期結束前確定論文選題並完成論文開題報告,第三年結束前兩個月完成論文,然後通過答辯。學位論文不計學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