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自1973年9月成立安徽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開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專科學生迄今,已走過了整整30年的光輝歷程。
幾十年來,優良的校風和悠久的學術傳統使經濟法政學院人文薈萃,王郁昭、孫膺武、文秉模、臧宏、李良瑜、孟繁炳、禇一純、黃德淵、張正元、方永祥、田崇勤、楊榮華、吳長庚等一批在國內外學術界有重要影響的專家教授曾執教於此,他們的成就和業績為後學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正是經過幾代人的艱辛探索和共同努力,經濟法政學院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新的辦學渠道不斷拓展,學科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已發展成為一個涵蓋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等多學科和專業的綜合性學院。
師資力量
經濟法政學院歷來師資力量雄厚,一直是安徽師範大學辦學實力最強的院系之一。近年來,學院進一步加大了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積極引進人才,充實和調整教師隊伍,努力提高教師的整體業務素質和學術水平,目前一支素質精良、梯隊整齊、治學嚴謹、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已經形成。學院在職教職工11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9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2人,博士9人,碩士29人。該院學術研究氣氛濃厚,科研成果豐碩,全院教職工共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30餘項、省部級科研課題50餘項,出版專著、譯著、教材、辭典百餘部,發表國家級重點、國家級學術論文200餘篇、省級學術論文2000餘篇,並先後獲得了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獎、、鄧小平理論研究優秀論文獎、國家教委《高校理論戰線》優秀論文獎等60餘項獎勵,另有2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獎,2人獲省教學成果獎,3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人獲全國高校百名‘兩課’優秀教師稱號、1人獲省十佳優秀教師稱號,8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專家特殊津貼,在國內同類院系中名列前茅。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教師隊伍結構的調整和層次的提高,極大地改善了學院的辦學環境,同時也保持了該院始終處於省內領先和國內高水平地位。
院系學科
學院現設有政治、經濟、法律3個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詮釋學、經濟文化3個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外國哲學等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個教育碩士(學科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學位授權點,思想政治教育(師範類)、政治學與行政學、經濟學、法學、人力資源管理等5個本科專業。在5個碩士學位點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分屬省級、校級重點學科,中共黨史專業迄今仍是安徽省唯一、華東地區為數不多的黨史碩士點。在5個本科專業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開辦歷史較長,有著豐富的辦學經驗和拓展新的生長點的優勢與條件,已是安徽師範大學享譽省內外的名牌專業;經濟學專業由原來的貿易經濟專業調整而來,目前也已具備了較厚實的建設條件,並以其良好的教學質量日益受到省內外同行的重視;法學專業創建時間不長,但發展很快,現已成為全校教學綜合改革試點的三個專業之一;新設定的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定位明晰,社會需求量較大,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多年來,學院還一直承擔著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思想品德課的兩課教育教學任務,專業教學和兩課教學在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也是該院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獨特條件。
交流合作
自2000年以來,學院積極探尋對外合作的途徑,先後與國內外一些知名的高校與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成功地主辦了安徽省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課備課研討會、安徽省高校鄧小平理論概論備課研討會、安徽省哲學年會、華東地區高師院校第十七次政教(法、經)院長(系主任)協作會、全國套用哲學年會、安徽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年會、安徽省《資本論》研究會年會、《高校理論戰線》讀者。作者研討會、《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讀者。作者研討會、詮釋學國際研討會等對外教學、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會議,還相繼邀請了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華東政法學院、蘇州大學等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及美國、德國的專家學者來院講學。這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學術交流活動,積極推進了教育科研的對外開放,同時也擴大了學院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
學生工作
在學生工作方面,學院非常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先後創辦了鄧小平理論研究學會、德育研究會、經濟研究會、法學會等學生社團。建立了江蘇溧水中學、安徽舒城一中、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蕪湖市中級法院、檢察院等多個教學實習基地,陸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文化活動,鼓勵學生廣泛參與課外科技活動。此外,學院還通過加強對院學生會、研究生會、學生骨幹隊伍的指導和管理,充分發揮他們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通過制定和完善該院學生管理規章制度,來堅持常規教育管理的規範化、制度化和科學化;進一步做好學生的生活服務工作,通過獎學金、助學金、貸學金、勤工助學和困難補助等方式,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院始終以創建優良院風、學風、班風為中心,以強化管理、完善服務為動力,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努力構建與學院整體發展相協調的學生工作格局,使學生成為既有較高思想修養又有較高科學文化水平,既有豐富的書本知識又有較高的社會實踐經驗,既能自我發展又能服務社會,既有遠大理想又能艱苦奮鬥的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人才培養
學院自辦學至今已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百餘名碩士研究生,近5000名本、專科畢業生和近萬名成教畢業生,由於他們在校學習期間打下了系統而紮實的理論功底,完成了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具備了較強的教學、科研和適應多種社會工作的能力,因此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受到高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普遍歡迎。他們分布在全省和全國各地,有的現已成為全國知名專家學者,有的已走上科研、教育、管理和企業部門的領導崗位,有的已是所在單位的骨幹和中堅力量,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考取了博士繼續深造。
進入21世紀以來,學院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並已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和優勢的辦學路子,形成了量的擴張與質的提高相統一的多類型、多層次協調發展的辦學模式,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