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芬伯格

安德魯·芬伯格

安德魯·芬伯格(Andrew Feenberg,1943~)致力於技術批判理論的研究,著作頗多,也提出了很多有建樹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德魯·芬伯格
  • 外文名:Andrew Feenberg
  • 出生日期:1943
  • 代表作品:《盧卡奇、馬克思和批判理論的來源》
生平,哲學思想,

生平

安德魯·芬伯格
通觀安德魯·芬伯格的研究歷程,可以按照時間順序將他的理論研究劃分為早期與後期兩個時期。在早期,即20世紀80年代,安德魯·芬伯格主要以技術批判理論的來源問題作為研究對象,而並未過多涉及技術本身,代表作是《盧卡奇、馬克思和批判理論的來源》( 1986)一書。到了後期,即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安德魯·芬伯格的研究開始直接與技術相關聯,並在十年中推出了“技術批判三部曲”:《技術批判理論》(1991)、《可選擇的現代性———哲學和社會科學中的技術轉向》( 1995)和《質問技術》( 1999)。這些著作為安德魯·芬伯格贏得了很多聲譽,也使他成為技術批判理論第二代的重要代表。其中,《可選擇的現代性——哲學和社會科學中的技術轉向》的中文譯本,已於200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並在我國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04年夏,東北大學舉辦“國際技術哲學與技術倫理高級研討班”“中國第十屆技術哲學學術年會”,安德魯·芬伯格就是應邀的四位外國專家之一。由此可見,安德魯·芬伯格的技術哲學思想,不僅在歐美國家,而且在中國也已受到很大關注。目前,已有《技術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可選擇的現代性》(Alternative Modernity: The Technical Turn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海德格爾和馬爾庫塞 : 歷史的災難與救贖》(Heidegger and Marcuse: The Catastrophe and Redemption of History、《在理性與經驗之間 : 論技術與現代性》(Between Reason and Experience: Essays in Technology and Modernity (Inside Technology)四本書被譯介到國內。其中,在有關芬伯格的官方網頁(http://www.sfu.ca/~andrewf/)介紹上,讀者可以下載並查看《可選擇的現代性》(Alternative Modernity: The Technical Turn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一書的序言部分。

哲學思想

安德魯·芬伯格把人類行為在技術領域中的作用以及技術是否中性這兩條作為判斷準則,相應地把對技術研究分為四類。即:工具主義( Instrumentalism) 、決定論(Determinism)、實體論( Substantivism)和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人們對技術的最一般的看法是,認為技術只是工具,服從於其使用者的目的,技術是中性的,沒有價值負載,這就是技術的工具主義理論。技術的工具理論在當今的技術哲學家中已經很少見了,但在社會中卻依然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技術的工具理論是現代政府和政策科學所依賴的主導觀點,在社會科學中也很流行。這種理論認為技術的中性是技術理性與技術的普遍性的結果,而效率則是現代技術的最高準則。
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則屬於技術決定論,這種理論認為,我們對技術發展的控制能力是非常小的,同時承認技術是中性的。
技術的實體理論否認技術的中立性,也不承認技術的工具性、合理性和普遍性,認為技術的手段與結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二者是無法分割的。從而,技術構成了一個新型的文化體系,把所有自然和社會的現實重組為受技術控制的客體,技術影響著全部的社會生活,掃除了世界中的所有傳統關係。在其統治之下,人類和自然退化成為整個技術系統中可交換和計算的一部分。實體理論認為,“技術現象”( technical phenomenon)已經成為所有現代技術的決定性特徵,甚至在意識形態不同的社會也沒有例外。技術開始自主化發展。在安德魯·芬伯格看來,埃呂爾( Ellul)和海德格爾是實體理論的主要倡導者。
實體理論對技術的認識要比把技術看作工具的觀點更進了一步,二者之間有著明顯和實際的差別,看似也是一對截然相反的理論,但是安德魯·芬伯格認為從另外一種理論看來,前二者又具有一些共同點,這第四種理論就是技術的批判理論。
芬伯格認為,實體理論和工具理論對技術都表現出了他所謂的“或者接受或者放棄”( take it or leave it)這樣一種簡單化的態度。或者由於技術可以作為工具而對其全盤接受;或者由於技術會對文化和社會造成威脅而對其全盤否定。從而這兩種理論在討論中都沒有提到技術的內容,也沒有提到一種“替代性的”技術的可能。而這些問題對於由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大力發展的批判理論來說都是重要問題。在芬伯格看來,技術批判理論的特點是認為技術最終服從於人為的控制, 可以通過對現存技術的批判來找尋到一種替代性的技術。
首先,技術批判理論承認技術對人類造成的威脅,認為現代技術是一個具有壓迫性的文化系統,這與實體理論是相似的。“在我們的技術選擇中,我們才是其所是,這種選擇還會影響到我們未來的選擇,選擇的行為是技術性的體現,不能被理解為工具理論所提倡的一種自由‘使用’。”[19]
其次,批判理論在對埃呂爾或海德格爾的宿命論的拒斥上與工具主義相同。文明的選擇不是由技術固有的要旨所決定的,而會受到人類行為的影響。批判理論認為技術是一個漂浮在不同的可能性之間的發展上的“搖擺不定”( ambivalent)的過程。這樣,技術就不是一種天命,而是鬥爭的場所。芬伯格認為技術“是社會的戰場”,或者一個更好的比喻是討論決定人類文明選擇的“事件的議會”(parliament of things)。
可以認為,芬伯格技術哲學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批判理論。事實上,20世紀60年代末,芬伯格曾師從著名美國技術哲學家馬爾庫塞(Marcuse),他的學術思想受到了海德格爾和馬爾庫賽的深刻影響。但是,芬伯格對原有的批判理論做出了進一步的綜合和擴展,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論點,試圖建立起一種新的技術批判理論。
總的來看,安德魯·芬伯格的技術哲學研究對美國技術哲學研究乃至世界技術哲學研究都做出了突出貢獻。芬伯格以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批判理論為研究起點,並隨技術哲學經驗轉向這一趨勢而動,未停留在對技術本身的哲學探討上,而是把對技術的探討融入到現代性的廣闊語境中,將批判理論與近年來社會建構主義取得的理論成果結合在一起,揭示社會各因素在技術發展中的影響或型塑作用,並試圖將技術納入民主的範圍之內,展現一種可選擇的技術的可能性。芬伯格為技術批判理論提供了一種從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中把握技術的嶄新的研究視角。他的技術批判理論對於突破傳統理性觀、走出敵托邦的困境、實行技術民主改革和科學合理地進行技術評估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他的技術批判理論也有助於科學發展觀的實施與和諧社會的建構,對於拓寬技術哲學的研究視域和明確技術哲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大意義,並對我國技術哲學的發展起到推動和借鑑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