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德烈·謝尼埃
- 作曲:翁貝托·焦爾達諾
- 時間:1896年
- 類型:浪漫主義歌劇
創作背景,劇情介紹,真實人物,社會評價,
創作背景
作曲者焦爾達諾大體上與普契尼是活躍在同一時代的人物,他除了這部作品之外,還留下了《費朵拉》(Fedo1a)及其他幾部歌劇。現在看來,那幾部歌劇都得不到多少上演的機會,只有《安德烈·謝尼埃》至今還經常在各地上演,並為廣大觀眾所喜愛。
這部《安德烈·謝尼埃》,是現實主義歌劇盛行時期的作品,所以受到這種創作風格的影響很深,有很強烈的戲劇效果和鮮明、複雜的個人心理描寫。劇中適當地運用了優美、抒情的表現手法,而且還使用了當時法國的革命歌曲,可以看出作者的法國傾向。當然從這部作品裡也可以看出他受到了華格納的影響。但從整體來看,在和聲上沒有新鮮感,也沒有使用比較顯著的革新手法。不過還應該注意到他在管弦樂的配器方法上,處理的是很巧妙的。
劇情介紹
第一幕:科伊尼伯爵夫人別墅中豪華的舞廳
僕人們正在為將於傍晚舉行的舞會忙碌著。其中有一個僕人叫傑拉爾德,他是一個革命主義者,對貴族生活產生強烈仇恨。他心裡暗暗地懷著對伯爵夫人的女兒馬德利娜的愛戀之情,因身份懸殊,只能望著她的背影感嘆。馬德利娜為參加晚會而換衣服,唱著《死亡陰影好像要使我窒息》,表示對流行服裝的嫌惡。
客人陸續來到,開始上演田園劇,扮成男女牧羊人的人們,合唱著《噢,牧羊女》。由於運用了透明的和聲,音樂非常優美,以優雅的小行板速度唱出了牧羊人向牧羊女告別並將走向旅途的心情。客人中有一位愛國詩人叫安德烈·謝尼埃,有人請他作一首即興待,他拒絕了,但又因馬德利娜要求他即席賦詩歌頌愛情,謝尼埃說:“詩情和愛情一樣是任性的”,唱出詠嘆調《某日,眺望著碧藍天空》。但這是一首抒發對祖國之愛、反對暴政、反對壓迫窮人的詩歌。聽了這首作品,貴族們暴跳如雷,但卻吸引了馬德利娜的心。謝尼埃走後,伯爵夫人建議大家跳舞,傑拉爾德帶著農夫們上場,脫掉了僕人制服,集體罷工。
第二幕:巴黎奧托爾咖啡館的外面,爆發革命不久(距第一幕五年後)
謝尼埃因寫了指責羅伯斯庇爾的文章而被開除出革命黨,並且遭到懷疑,密探正監視著他。謝尼埃坐在露天咖啡座桌邊,馬德利娜的侍女貝爾茜偽裝成妓女上場,見有人尾隨,她故意對密探唱《可怕嗎,為什麼?》。此時囚車開來,人們跟隨在車後一起唱革命歌曲《沙·伊拉》。謝尼埃的朋友弗萊維勒取來通行證,勸他一起逃亡。但謝尼埃說:“是被叫做愛的東西使我留下。”他說,有一位名叫“希望”的女性,寄給他一封不可思議的信。貝爾茜告訴謝尼埃,今晚名叫“希望”的女子會來馬勒雕像邊與謝尼埃會面,可惜此話被密探聽到。
夜晚,馬德點亮了馬勒雕像前的燈光,馬德利娜與謝尼埃相會。革命爆發後,馬德利娜過著危險的生活,她請求謝尼埃保護,唱道《當我置身險境時》。之後二人唱著《假如你有力量》,互相傾訴著愛情。此時傑拉爾德和密探出現,想逮捕馬德利娜,但謝尼埃與他決鬥,結果傑拉爾德受了重傷。謝尼埃的朋友弗萊維勒前來幫助馬德利娜逃跑。當傑拉爾德知道對方是謝尼埃時,告訴他檢察官已將他列入黑名單,交給他假名通行證,讓他快逃亡。
第三幕:革命法院大廳
馬秋正做著單調的演說,號召大家為經濟危機募捐。傑拉爾德上場後,令馬秋退下,演說《法國正流著鮮血和眼淚》,使民眾深受感動,紛紛募捐。募捐結束後,大廳改作法庭,密探向傑拉爾德獻計,可以逮捕謝尼埃並引出馬德利娜。傑拉爾德猶豫是否在對謝尼埃的控告書上籤字,考慮到這樣做,對於廣大民眾來說實際上等於是叛變行為,於是唱起了《祖國之歌》這首詠嘆調,表現出矛盾心情。但是出於對馬德利娜的愛,唱《我這是想得到你》,他還是在控告書上籤了字。
傑拉爾德的控告狀使馬德利娜真的出現,她懇求傑拉爾德營救謝尼埃。當傑拉爾德說明這一切都是為了得到她,哪怕是片刻的愛時,馬德利娜先是拒絕,沉思後又表示,如能救謝尼埃,她願許配給他,唱出詠嘆調《母親去世後》。傑拉爾德被她崇高的愛所感動,打消了想和她結婚的念頭,並決定救出謝尼埃。他寫了一封長信給長官,讓馬德送去。審判開始,當檢察官宣讀對謝尼埃的控告狀後,謝尼埃否定了指控自己是叛逆者的起訴書,他在詠嘆調《是的,我是一名士兵》中靜靜地唱道:“我是一名士兵,可是在這裡我將被屈辱地處死。我的一生過去了,我的航船是否按命運的安排一去不回。可是我卻爬上船尾,在那裡搖動勝利之旗,上面寫著‘祖國’。”傑拉爾發言,表示控告狀是假的,並申訴正義,但民眾把他的話打斷。謝尼埃被感動,對馬德利娜說,“我可以滿足地赴死。”謝尼埃被宣判為死刑。
第四幕:午夜的聖·拉扎爾監獄
弗萊維勒給謝尼埃帶來一大包錢,要他越獄逃亡,謝尼埃拒絕了朋友的好意,唱著剛剛寫好的詩《像五月晴麗的日子》,他說自己將和微風親吻,和陽光愛撫,漸漸消失在天空。這是一首能深深地打動人心的詠嘆調。弗萊維勒離開後,傑拉爾德安排馬德利娜與謝尼埃相見。馬德利娜決心要與謝尼埃一同赴死,就買通監獄看守,穿上了被判處死刑的女囚的服裝。馬德利娜告訴謝尼埃明天她將與他一起去死,而謝尼埃歌頌著馬德利娜對他的愛,兩人擁抱在一起,唱出《我們的死是愛的勝利》。結尾兩人一起走上囚車,唱著《死是榮耀的,我們並肩同行》。最後在描寫死亡給愛情帶來了勝利的音樂高潮中,他們被送上了斷頭台。
真實人物
安德烈·謝尼埃(1762——1794),著名的詩人,生於君士坦丁堡,熱愛希臘文化,前半生足跡遍及歐洲,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暴發令許多懷抱自由理想的青年振奮不已,也包括安德烈·謝尼埃,他返回法國投身於政治鬥爭之中,但法國革命形勢的變化超過很多人的預料,派系鬥爭愈演愈烈,安德烈·謝尼埃反對血腥暴力,反對處死法王路易十六使他遭到激進的雅各賓派的記恨,終於在1794年3月被捕,在7月25日被送上斷頭台,而短短几天之後的熱月政變使雅各賓派倒台,處死謝尼埃的羅伯斯庇爾等人同樣被送上斷頭台。謝尼埃的詩作直到1819年在結集出版,影響了浪漫派詩人,被後人認為是法國十八世紀最傑出的抒情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