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盧布廖夫(1966年安德烈·盧布廖夫執導電影)

安德烈·盧布廖夫(1966年安德烈·盧布廖夫執導電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安德烈·盧布廖夫》是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執導,安納托里·索洛尼岑主演的傳記電影,於1966年12月上映。

該片分為兩部分,八個片段,大致以時間順序講述了畫師安德烈·盧布廖夫跌宕起伏,為信仰而追尋求索的一生。

基本介紹

  • 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 主演:安納托里·索洛尼岑
  • 出品公司:出品公司
  • 對白語言:義大利語、俄語、韃靼語
  • 中文名:安德烈·盧布廖夫
  • 外文名:Andrei Rublyov
  • 其它譯名:安德烈·盧布耶夫、昂德烈柳布烈夫、安德列·盧布廖夫
  • 製片地區:蘇聯
  • 拍攝日期:1964年9月 - 1965年11月
  • 類型:劇情、戰爭、傳記
  • 片長:165分鐘
  • 上映時間:1966年12月
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15世紀初,韃靼人的鐵蹄踐踏著大公割據的俄羅斯大地,黎民百姓在大公的暴政下水深火熱,聖像畫家安德烈·盧布廖夫就生活在這樣的年代。在大公的邀請下,安德烈·盧布廖夫前往莫斯科為教堂作畫。但在創作的過程中,安德烈·盧布廖夫卻對聖像內容產生了巨大的質疑,這種矛盾的心態使他聯想到現今俄羅斯民眾經受的磨難與自己為貴族服務的事實,最終,他毅然離開教堂回到了原先的修道院。
安德烈·盧布廖夫
不久,安德烈·盧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進行聖像創作,但這次他卻親臨了所有俄羅斯人的苦難。大公的弟弟勾結韃靼人篡位謀反,弗拉基米爾城的居民被無辜殘殺,教堂在戰火中摧毀,畫家的眼中全是地獄的景象。安德烈·盧布廖夫再次陷入藝術與現實反差的困境,他又回到安德洛尼科夫修道院,將自己完全封閉,拒絕繼續作畫。 經過多年的反抗征戰,韃靼人的軍隊終於被趕出俄羅斯的大地。1423年,大公第三次邀請安德烈·盧布廖夫到莫斯科作畫,在一個鑄鐘少年的感染下,安德烈·盧布廖夫最終完成了《三位一體》的傳世名作。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安德烈·盧布廖夫安納托里·索洛尼岑 ----
Kirill伊萬·拉皮科夫----
Danil Chorny尼古萊·格陵柯----
Theophanes the Greek尼古拉·謝爾蓋耶夫----
Idiot girl (Durochka)伊爾瑪·勞什----
鮑里斯卡尼古拉·布爾雅耶夫----
The Grand Prince / The Lesser Prince尤里·納扎羅夫----
Monk PatrikeyYuri Nikulin----
The jesterRolan Bykov----
StepanNikolai Grabbe----
FomaMikhail Kononov----
Mary MagdaleneIrina Miroshnichenko----
Tatar KhanBolot Bejshenaliyev----
ChristIgor Donskoy----
EfimNikolai Glazkov----
(as Vova Guskov)Vladimir----
(as N. Kutuzov)Nikolai Kutuzov----
Mother of JesusTamara Ogorodnikova----
Old StonemasonDmitri Orlovsky----
(as M. Ryskulov)Muratbek Ryskulov----
Marfa (as N. Snegina)N. Snegina----
(asVolodya Titov)Vladimir Titov----
(as Vasya Vasilyev)Vasili Vasilyev----
Head Bell-founderStepan Krylov----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藝術指導服裝設計
Tamara Ogorodnikova安德烈·塔科夫斯基Bagrat Oganesyan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維迪·尤索夫Vyacheslav OvchinnikovLyudmila Feiginova Olga Shevkunenko
 Tatyana Yegorychyova
Yevgeni Chernyayev
 Ippolit Novoderyozhkin Sergei Voronkov
Lidiya Novi Maya Abar-Baranovskaya

角色演員介紹

  • 安德烈·盧布廖夫(1966年安德烈·盧布廖夫執導電影)
    安德烈·盧布廖夫
    15世紀初俄羅斯聖像畫家,冷靜、旁觀而且沉默,性格相當理智,他審視現實,承擔痛苦和磨難,他為了救一個女“聖愚”免遭韃靼兵蹂躪殺了人,也因此一直感到痛苦,但是藝術家和東正教僧侶的雙重身份使他還是拿起了畫筆,描繪出了他心目中的三位一體。
  • 安德烈·盧布廖夫(1966年安德烈·盧布廖夫執導電影)
    鮑里斯卡
    一個年輕的、狂熱的鑄鐘工匠,他的性格自命不凡,具有邊緣人格所具有的一切陰暗和極端,對別人和自己都是一樣的殘酷,他的工作模式讓人想到極端主義。
以上資料來源 備註:該片為畫師傳記電影,主要角色只有畫師安德烈·盧布廖夫

幕後花絮

  • 在拍攝牲口被大火燒的場景時,母馬的身上蓋著石棉,這樣就可以保護它免於被燒傷。
  • 拍攝過程中,馬兒從樓梯上摔下來的時候,它的頭部被擊中了。他們在電影裡保留了這一段。
  • 顯示錯誤:在Rublev說再也沒有別的東西比降落在寺廟裡的雪花更可怕之後,一些落在Durochka頭上的雪花很明顯是白色的羽毛。

獲獎記錄

時間電影節獎項獲獎主體備註
1969年
第22屆 坎城電影節
費比西獎
《安德烈·盧布廖夫》
獲獎

製作發行

發行機構
公司名稱發行地區發行時間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美國
1973
標準收藏
美國
1994
Empresa Hispanoamericana de Video (EHV)
阿根廷
Sovexportfilm (Argentina)
巴西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Asociace Ceských Filmových Klubu (ACFK)
捷克
RUSCICO
俄羅斯
2004
人造眼
英國
2002
Fox Lorber
美國
1997
General Video
義大利
2006
Moskwood Media
荷蘭
2003
Sovxportfilm
阿根廷
Svensk Filmindustri (SF) AB
瑞典
1973
Xenon Entertainment Group
美國
1993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
蘇聯
1971年12月24日
中國香港
2004年10月16日
蘇聯有限上映
1966年12月
法國坎城電影節
1969年5月
芬蘭
1972年12月15日
匈牙利
1973年4月5日
瑞典
1973年5月9日
西德電視播映
1973年8月13日
丹麥
1973年10月4日
東德
1973年10月12日
英國
1973年
美國
1973年
日本
1974年12月21日
西班牙
1978年6月7日
葡萄牙
1983年1月21日
荷蘭
1985年7月25日
蘇聯導演剪輯版
1988年
英國重新發布
1991年7月19日
英國重新發布
2004年7月2日
俄羅斯重新發布
2008年11月27日
土耳其伊斯坦堡電影節
2009年4月7日
希臘
2009年7月2日

影片評價

在某種程度上,《安德烈·盧布廖夫》可以看成是《第七封印》的對照。畫了三聖像的盧布廖夫,可以看成是《第七封印》中的騎士——他們都在孜孜不倦地探尋生命、死亡和藝術的意義。相比較伯格曼讓死神登場的直接而言,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盧布廖夫》既含蓄詩意,又壯觀堅實。影片中的盧布廖夫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也帶有塔可夫斯基本人的影子——他們都在真正思考上帝,這樣的人注定會和耶穌一樣受難。但是他們又是幸福的,因為沒有什麼藝術家能像這些人一樣創造出永恆而經典的作品(時光網評)
《安德烈·盧布廖夫》是對整個俄羅斯民族走向的批判。塔可夫斯基透過影片中對俄羅斯歷史的闡述和對藝術的觀點,間接對當時的政治體制進行批判(新快報評)
《安德烈·盧布廖夫》中,24年的光陰次第繽紛,片中兩段最重要的大場面,韃靼人入侵和聖鐘竣工,塔爾科夫斯基的調度則鬼斧神工,既有大潑大灑,又有工筆輕描。絕望和憂愁、責難和勝利等極其複雜並屢屢衝撞的情緒,被塔爾科夫斯基不可思議地,又非常和諧地融為一體(新京報評)
《安德烈·盧布廖夫》是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最經典也最難懂的作品之一。影片以詩意的鏡頭和史詩般的氣質,再現了俄羅斯畫師安德烈·盧布廖夫的人生歷程。導演在片中提出了關乎人類生存的最重要的幾個基本命題,同時也將個人史與民族史相勾連,展現出極為壯闊的思想畫卷。電影借畫家的人生歲月,展開了紛繁複雜的歷史畫卷。塔可夫斯基在其中所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記,而是以一個人的視角囊括整個時代的精神危機與信仰重建。片中畫面黑白分明冷峻,意味深長而又充滿隱喻的自然片段,讚歌或史詩般的配樂,甚至是語言韻律的頌詩般的對白,都讓人完全浸入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之中。在一種碎片化的抽象鏡頭中,苦難、藝術與信仰交織在一起(光明日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