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橋(Anping Bridge),曾用名五里橋、西橋、安海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線晉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橋樑,是世界上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安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橋竣工投入使用;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民國17年(1928年)1月,因安平橋毀壞,踴躍募捐,重修安平橋;1981年2月,安平橋依原狀進行全面翻修開工;1985年5月,安平橋翻修竣工;2007年底,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開工;2009年7月24日,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驗收投入使用。
安平橋地處晉江市安海鎮與南安市水頭鎮交界的海灣上,扼晉江、南安兩地水陸交通的要衝。地理坐標為北緯 24°30' ~ 25°56 ,東經117°25' ~119°05',該橋東起興安路,上跨安海灣,西至水頭街,橋樑全長2255米。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建設歷程,橋樑位置,建築設計,建築結構,設計參數,運營情況,建設成果,文化特色,價值意義,
1963年7月初,強颱風登入晉南一帶,並帶來特大暴雨。中亭港上游山洪夾帶大量漂流物牆塞了中亭水道,安平橋被衝垮了兩孔。12 月,福建省人委會批准撥款 68000 元,修復其中損毀最為嚴重的西姑港橋段7號墩至16 號墩共橋墩9座。
1964年6月30日,安平橋修復竣工,發現多做了個橋墩,增加了個孔位, 10號和第11號兩個橋墩,都沒有在原位置上修建 ,因此,改變了安平橋第8號和墩至12 號墩之間段歷史面貌。
1965年11月,在一次特大海潮衝擊下,發生了沖塌安平橋橋身一墩孔的嚴重事故, 此後,又架設木便橋,以供通行。
1973年7月3日上午,受颱風正面襲擊,安平橋靠中亭段被衝垮囚墩台八個孔,長達45.5米,橋面交通完全中斷,安平橋沒有及時重修,往來交通都靠安海民眾自發建置的幾艘木船擺渡, 暫時解決兩岸人員來往問題。
1978年10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事業管理局同意撥款7萬元,補助維修安平橋中亭港,4個橋墩和橋面、修築中亭護坡以及整修中亭周圍環境等, 歷時半年,重修安平橋。
1980年8月21日,為了切實地保護安平橋,加強對該橋全面維修的領導 。決定成立“安平橋修復委員會”由地委常委、行署副專員段英力任主任。
1981年2月,按照,"修舊如|日"的原則,依原狀對安平橋進行全面翻修開工。
1985年5月,安平橋翻修竣工,共修復已損橋墩 236 座,吊裝橋板 2252 條,安裝石護 726 付,裝配石獅 18 尊,同時,還修復橋東的水心亭、望高樓,橋西的海潮庵、牌樓以及橋中雨亭、小石塔等附屬文物,再現了宋橋原貌,修復了橋墩, 補齊了橋板,安裝了橋欄,而且清除橋下淤泥 18 萬餘立方米,築堤岸高4至5 米,恢復了兩側各寬 30 米的水面,使陸上橋又成了水上橋;5月7日,福建省文化廳與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安平橋維修竣工驗收會議。
2007年,泉州市財政撥款對安平橋進行全面加固維修,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於年底開始。
2008 年初,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完工,更換斷裂橋板29條,加固橋墩3個,修復橋欄35處。
2009年7月24日,泉州市文物管理局組織對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進行驗收。
橋樑位置
安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西側,南安市東側,東起興安路,上跨安海水頭海灣上,西至水頭街、濱海路交匯口。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安平橋橋墩用花崗岩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3種不同形式,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上築憩亭,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亭前佇立護橋將軍,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寶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築有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白塔,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設計參數
安平橋全長2070米,橋面寬3至3.8米,共361墩。橋面用 4至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至11米,寬0.6至1米,厚0.5至1米,重4至5噸,最大則重25噸;橋上築憩亭5座,中部的中亭面寬10米。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橋兩側的水中築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
運營情況
- 通行事項
1997年初,安平橋除行人外,禁止一切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通行。
建設成果
- 技術難題
安平橋的橋板,都是二三支的石料每條都是重數千斤以上的,當時科學還不發達,沒有起重機等機械設備,僅僅靠手工操作及簡易工具;運輸方面,沒有載重卡車, 陸路肯定行不通。所以該項石料,都從金門轄下的大百嶼採取,用船由水道運來。 而這樣沉重的石板,怎樣架設,也是大難點,當時的工匠使用巧妙的方法,就是從水路運輸利用海運載到橋墩的位置, 當潮水高漲的時候,船也隨潮高而將石板 輕易地托起,與橋墩對齊固定,到了潮退的時候 船隨潮水下降了,這樣石板就安放橋墩上,解開了綁紮石板的麻繩,船也就可以脫離了後駛開 ;如果潮水上漲未能達到需要的高度時,即把杉排排地墊進船下, 使船隻浮升至適當的水位時,把石板移動安置在橋墩上待潮水下退時,把船和杉排解開分離;而在水淺的區域或海坪上,架設時把石料卸在橋墩邊利用絞繩的旋轉器(安設在橋墩上) ,用繩把石料縛住,沿著架設的斜輯吊裝到橋墩上;這兩種方法就是請人周亮工《閩小記》所謂"激浪以漲舟 懸機以牽引"的施工方法。
文化特色
-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安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故事
相傳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變這種苦難。有人說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一位在此修煉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有一天他見到這兩條孽龍在海灘上嬉戲,等到它們玩累了在睡覺時,道人就做起仙術鎮住孽龍。然後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於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後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今的“龍湖”和“虺湖”。“龍湖”是黑龍住過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龍睡過的地方,因此這個湖的淤泥是赤色。再說道人挑著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後的地方,由於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著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這兩堆土就成了現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說這兩座山推去填“龍湖”和“虺湖”正好絲毫不差。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修煉。
若干年後,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衝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後它們又捲土重來。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鎖孽龍作怪,二來便於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里的跨海大石橋終於建造起來了。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隻,相邀而來。於是商業日益發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里,又俗稱為“五里橋”。
- 文化作品
主持建安平橋的趙令衿築成天下長橋而高興地寫下一首詩:為問安平道,驅本夜已分;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梅花迎我笑,書報小東君。
當代詩人郭沫若乾年間特來安平橋參觀,留下律詩一首:五里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蹤全消;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復台得意誰能識,開闢荊榛第一條。
南宋趙令補《詠安平橋》寫道:維泉大海瀕厥封,餘波匯浸千里同。石井兩間道所從,坐令往來劃西東。怒濤上潮生廣天風,舟航下顛瞬中。孰銳為力救厥凶,偉哉能事有南公。伐石為梁柳下扛,上成若鬼麗且雄。玉梁千尺天技虹, 直檻橫欄翔虛空。 馬輿安行商旅通,千秋控帶海若宮。 震驚膠琶駭魚龍,圖維其事竟有終。我今時成則罔功,刻詩涯挨紹無窮。
價值意義
安平橋既是一座歷史之橋、文化之橋、商貿之橋,也是一座友誼之橋、合力之橋。(晉江新聞網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