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巷

安居巷,陝西省西安市街道名稱。

安居巷地處鬧市,是西安城東南城區里一條南北巷道。它北臨東木頭市,與騾馬市隔街相望,南抵城牆腳下順城南路,和書院門、三學街相交,長近四百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居巷
  • 地址陝西西安市街道
  • 明代:錢局巷
  • 鑄造業:東方紅鐵廠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代表意義,

歷史沿革

安居巷,不起眼的名字,常讓不熟悉的人以為它不會有什麼悠久歷史。其實不然,它不僅是明清時期留下的老巷,還因為明朝在此設立過鑄造錢幣的寶泉局,而有過張揚的名字——錢局巷。後來,“錢局”遷走,巷名逐漸雅化為安居巷,被寄予安居樂業的美好寓意。
不過早在唐王朝時,今安居巷一帶既沒有商業,也不是居民區,這裡位於分布百官衙署的皇城之內,設定於此的是太廟和掌管百工技巧事務的中央機構少府監。唐末,韓建以皇城改築新城後,這裡成為東南城區的一處市井坊巷,距離當時的東城牆(在今開通巷一線)和南城牆(即今南城牆處)很近,住進百姓。
除了居住百姓,在之後的朝代中,這裡也有過一些官府機構。如從《元奉元城圖》中可知,元代時,今安居巷一帶設有雜造提舉司,為國家造過兵器。如果要說對這裡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明代所設的陝西寶泉局。
據《陝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介紹,明代時,這裡設有錢局,叫做錢局巷。西安地名專家葛慧老先生說,錢局即寶泉局,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前在應天府(今南京)設立了寶源局,掌管鑄錢事宜,鑄造銅幣“大中通寶”。明朝立國後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又在各省設寶泉局,鑄造錢幣,在鑄造出的銅幣背面,還有各省局的名稱。而最初陝西寶泉局正是設立在今安居巷內,小巷並因此得名錢局巷。
後來,陝西省寶泉局遷往了今北大街路西的曹家巷附近。由於“錢局”不再,原本聽上去有些張揚的巷名叫上去似乎沒了底氣,到清中期時,便由諧音雅化成了安居巷,寄予著安居樂業的美好寓意。小巷的名稱從張揚到低調。葛慧老人說,解放前後,安居巷往南還有鑄造業者,後來建過鐵廠。1966年,安居巷改名為文革巷,1972年恢復安居巷一名。

地理位置

位於東木頭市中段南側。南至三學街西口。明代設錢局於此,稱錢局巷,後演化為今名。現碑林門外銅獅就系這裡所鑄,獅身附貼銅幣千餘枚。巷東故城河溝內解放前後尚有鑄造業者,後聯為東方紅鐵廠。 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
安居巷地處鬧市,是西安城東南城區里一條南北巷道。它北臨東木頭市,與騾馬市隔街相望,南抵城牆腳下順城南路,和書院門、三學街相交,長近四百米。

代表意義

儘管安居巷只是條不足四百米長的小巷,但它與眾多巷道交會,交通四通八達。從這裡,可以通過東木頭市到南大街、柏樹林,可以穿騾馬市走上東大街眺望鐘樓,也可以經書院門、順城南路去往南門參觀,還可以取道長安學巷或者三學街到碑林博物館一游。
安居巷,巷如其名。長久以來,安居巷都顯得很低調,算上時寬時窄的人行道,不過八九米的寬度,兩旁多是些低矮的民房,普遍兩三層高。《西安老街巷》里說,安居巷曾經有97個門牌號,多數是住幾戶人家的大雜院。南段路西設有碑林區經濟委員會。路東,13號院曾有一處抗日戰爭前修建的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據說是八路軍辦事處購置的院子,西安事變前葉劍英還在那裡住過。
在旁人眼裡,安居巷遠沒有騾馬市、東木頭市的繁華、喧囂,也比不過書院門、三學街濃郁的書墨氣息,就是一個十分普通的居民區。然而,在老住戶心裡,就是這樣的看似毫無特色,反倒形成了小巷的味道,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味道,正如它的名字“安居”,表達著中國人骨子裡所追求的最傳統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