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安寧秋水》主要以張家四兄弟——張清明、張清泉、張清河、張清陽四弟兄的成長經歷與不同歷程為線索,穿插他們對人生的選擇,對愛情的思索,對命運的抗爭。1986—2006年這二十年來,中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故事的起始就是家境艱難的張清明與糖坊老闆女兒李曉雪傾心相愛的故事,然後隨著糖坊的破產,使得本來相愛的戀人不得不分開,去飽嘗生活的辛勞與家庭的困頓,甚至不得不面臨生命的無常。張清泉為了分擔家裡的經濟壓力,選擇進入縣城學習裁縫技術,經歷了茶館賣藝補貼生活、裁縫師傅被捕入獄、選入鐵路護路連的一系列事件,同時穿插他與三位愛慕他的女子的曲折故事。張家其他兄弟從蒼龍鎮白龍村紛紛走出,在新的生活大地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人物介紹
張清明
他從農技員開始,勤勤懇懇一步一步走到鎮長、縣長的位置,他為官講究原則、造福一方,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也並非千篇一律。如有關土地缺少灌溉的問題,就積極提升基建水平,懇求上級政府資金分配,親自跑到幫扶單位尋求援助,以及號召屬地政府的義務勞動等。在解決教育水平落後問題上,他敢於擔責銳意改革,頂著教育系統的種種壓力,落實教育考核制與教師下派,加大農村教育支出力度,穩步提升農村教育水平。但是作者也並非只說他的好話,在肯定他的政績的同時,也寫他的家庭問題——由於工作的繁忙,他忽略了妻子的下崗感受,也沒有考慮家庭需要,最後導致家庭悲劇的發生,妻子因為食品安全事故離家出走留下女兒,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品鑑賞
該小說情節環環相扣,事件發展真實曲折。在小說故事演進中,李吉順並沒有試圖讓主人公張家四兄弟人生順風順水,恰恰相反,作者更加追求事件的真實再現與曲折發展。比如當張清泉以精湛的軍事技能和踏實厚道的人物性格成為軍區比武第一名後,隨之而來的並不是領導賞識、提拔以及與喜歡的女子長相廝守,而是在一場與車匪路霸的交戰中犧牲,精彩生活似乎才開始就戛然而止,令人唏噓不已,也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命運的無常與生命的殘酷。此外,在故事的創作上前後呼應,後來成為蒼龍鎮鎮長的張清明與養殖戶張清河因為防疫需要鬧得兄弟反目,直到經歷接踵而至的風風雨雨,終於在張清河帶人救出落水的張清明之後,兄弟二人才冰釋前嫌。
該小說人物刻畫細微,形象塑造立體豐滿。李吉順深諳藝術辯證法之道,注重在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中去表現人物行動,從人物行動中反映人物性格。如李志豪的出場,是在張清河走投無路的時候施以援手,並且獨具慧眼地發現其才幹予以提拔重用,讓讀者不覺感嘆其為人仗義做事公道,然而隨著故事開展,慢慢讓人感到其“笑面虎”的本質:為追求利益甚至妄圖指使殺手、篡改醫療報告、瞞報礦難傷亡、私吞入股紅利等,以至於礦難傷亡一事公之於眾,把張清河作為“替罪羊”送進了監獄。這樣的人物刻畫入木三分。
該小說緊扣時代脈搏,地方書寫耳目一新。李吉順在《安寧秋水》中把時代和地域融合的寫作理念注入文本,並且從明暗、隱顯處加以重點呈現。在明處,可從“國企改制”“商品糧”“兩免一補”“世界貿易組織”“中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具有時代特色的歷史辭彙中,讓讀者感受到時代的鮮明印記,與主人公一起感受中華民族經歷的歷史瞬間;而在暗處,作家擅長從物體本身反映時代特色,如張清明、李清河、李清陽的座駕,從早期的永久牌腳踏車、嘉陵70機車,到後來的嘉陵125型、五羊125型,甚至是豐田越野車,都標誌著科技的疊代與社會的變化,而這些車的品牌與型號,雖在現實生活中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卻已深深埋進一代中國人的記憶里。在對地方特色的描繪中,作者並沒有坐在雲端高高在上審視人間,而是俯身在大地上貫徹自己“在泥土中”的寫作理念。一方面他在人物對話時不時會爆出四川方言俚語,讓讀者心生親切,拉近與小說中人物的距離;另一方面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把故事真正舞台的地理位置緩緩揭曉,這樣精心安排的半遮半掩寫作,既方便了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也提升了讀者的閱讀期待。
作品影響
衍生作品
2023年4月,評論集《〈安寧秋水〉與當代小說地域價值探索》出版,該書主要從地域文化、思想主題、人物塑造和藝術特色等方面對長篇小說《安寧秋水》展開多角度多層面的評論和鑑賞。
作品評價
《安寧秋水》題材、主題選得不錯,語言空靈,有美的特質,適當的方言運用,平添了作品的吸引力、濃郁的地域特色,也是反映中國西南民風民俗、山水田園、大眾生活的難得的特色作品。《安寧秋水》人物刻畫和故事情節,從容不迫,一卷、二卷、三卷下來,沒有刻意編造的痕跡,就像自然堆成的大山,想更改它都只有望“山”興嘆。在章節轉換上,自然而然,不拖泥帶水,幾乎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自由。
(河北網路廣播電視台評)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李吉順,筆名野沙,四川米易人,中共黨員。1989年11月參加工作,2004年5月西南師範大學在職研究生班畢業,202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任攀枝花市文聯副主席、攀枝花市作家協會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天眼》《安寧秋水》、詩文集《想你》《悄悄走進你的夢》《情緣未了》等多部。文藝評論曾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等發表併入選《中國當代中青年評論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