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新大衣》作者是齊費爾特,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於2008年10月1日正式出版。本書主要表達在成長的路上,無論在多么困難的情況面前,都要讓孩子堅定地相信自己,努力面對。當然,親情、友情和眾人的幫助也是至關重要的。
基本介紹
- 書名:安娜的新大衣
- 作者:(美)齊費爾特(Ziefert,H.)
- 譯者:余治瑩
- ISBN:9787543470934
- 類別:外國兒童文學,適合7-10歲
- 頁數:30頁
- 定價:29.80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0月1日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 繪畫:(美)少貝爾(Lobel,A.)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作品評價,譯者點評,評論鑑賞,媒體評論,
內容簡介
安娜需要一件新大衣,但是她的媽媽卻沒有錢,只有家裡傳下來的幾件貴重物品。於是安娜的媽媽開始用這些東西來為她換取一件新大衣。安娜也在等待的過程中,了解到了一件大衣的製作過程。這雖然是一個二戰題材的故事,但整個情節發展的基調很是溫馨感人。 對於孩子來說,培養他們內心的堅強,是成年人給他們的最好禮物。
面對戰爭與災難,能讓人充分發揮出智慧與勇氣的原動力就是親情,親情是永遠不輸於浪漫愛情的美麗情愫。
作者簡介
約翰·伯寧罕,1936年4月27日出生於英國薩里郡的法恩漢姆。由於父親是一位推銷員,家裡經常搬遷,他童年時曾經換過十多所學校。12歲時進入夏山(薩莫希爾)學校就讀,那是一所推崇選擇教育的學校,課程不是強制性的,所以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畫畫上。17歲那一年,他因為拒絕服兵役,而選擇了軍事服務的工作,其工作內容包括戰地急救、護林、農耕、打掃貧民區、蓋學校……足跡遠至義大利、南斯拉夫和以色列。1952年,他進入倫敦的中央藝術中心學院學習,三年後,他以一本由手、腳印組合而成的畫冊作為畢業作品,獲得了設計學的國家文憑。畢業後由於對自己的將來沒有把握,他又去了以色列,為一家電影公司製作模型和木偶,直到1960年的秋天才又回到倫敦。他一邊為倫敦交通局畫海報、幫雜誌社畫漫畫、設計聖誕卡,一邊嘗試拿著他的作品集到各個出版社去尋求出版,希望能成為一名專業的插畫家,然而他得到的回答總是:“等你完成一兩本書之後,再讓我們看看吧!”
196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圖畫書《寶兒》(Borka: The Adventures of a Goose With No Feathers),這本書獲得了當年的凱特·格里納威大獎。1970年,他又因《和甘伯伯去遊河》(Mr Gumpy's Outing,1970)再度獲此殊榮。他的《外公》(Granpa,1984)還為他贏得過1984年的科特·馬希拉獎。他的主要作品還有《莎莉,離水遠一點》(Come Away from the Water, Shirley,1977)、《你喜歡》( Would You Rather,1978)、《莎莉,洗好澡了沒?》(Time to Get Out of the Bath, Shirley,1978)、《鱷梨寶寶》(Avocado Baby,1982)、《遲到大王》(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 - the Boy who is Always Late,1987)、《喂,下車》(Oi! Get Off Our Train,1989)、《我的秘密朋友阿德》(Aldo,1991)《哈維·史藍芬伯格的聖誕禮物》(Slumfenburger's Christmas Present,1993)、《寇特尼》(Courtney,1994)、《雲上的小孩子》(Cloudland,1996)、《魔法床》(The Magic Bed,2003)等。作為一位已經創作了三十多本圖畫書的作家,他已經在大西洋兩岸贏得了數不清的榮譽,作品被譯成十數國文字。
1964年,他與同是圖畫書畫家、《我們去獵熊》的繪者海倫·奧克森伯里結婚,他們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作品評價
譯者點評
◎余治瑩 兒童文學工作者
打開內頁,首先映入眼瞼的是一幅觸目驚心的畫面——房屋幾乎全毀了,但這樣的屋裡竟然還有住戶,一個女人站在危樓上,向街上的小女孩打招呼,這對母女正是書中的主角。這幅畫點明了她們生活的社會背景:一個因戰亂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時代。
打開內頁,首先映入眼瞼的是一幅觸目驚心的畫面——房屋幾乎全毀了,但這樣的屋裡竟然還有住戶,一個女人站在危樓上,向街上的小女孩打招呼,這對母女正是書中的主角。這幅畫點明了她們生活的社會背景:一個因戰亂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時代。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個真實故事,由於媽媽沒錢為安娜買大衣,於是用家裡的東西換羊毛、請人紡線織布,最後做成一件新大衣。藉由一幅幅生動的圖畫,讓我們知道了做一件大衣所需的材料及過程,也讓小讀者明白了:一件物品是需要眾多材料與人力才能完成的,這就是分工的必要。對事情的發展知道得越清楚,將越有助於邏輯思考,也更可體會“一簞食一瓢飲當思來之不易”的惜物觀。
此外,這本書更蘊含著幾層思維。由於資源短缺,安娜的媽媽採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換取羊毛,換取大衣的加工,雖然有點像回到原始時期的交易方式,卻凸顯出人情的溫暖可貴。不論牧場主人、紡線老婆婆、織布阿姨及裁縫伯伯是不是真的需要金表、檯燈、項鍊和茶壺,但他們都熱情地答應了交換條件,並及時完成他們的工作。相對於戰爭的殘酷與傷害,作者借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間還是有溫情的。
在故事前段,由於大戰剛結束,商店都空蕩蕩的,可是經過一年的休養生息, 又恢復了生機;故事結尾時,安娜走過一家家的商店,我們看到的已是一片繁榮,店裡擺滿商品,大家又有能力消費了。因此也讓我們知道唯有和平與安定,才能有衣食無憂的生活。安娜的大衣製作過程,從春天剪羊毛開始,到夏天紡線,到秋天織布,到冬天裁製, 幾乎花了一年,最後終於讓安娜在聖誕節穿上了新大衣。平安夜,安娜和媽媽邀請所有參與這件大衣製作的人一起來過節,歡樂的氣氛,溫馨的感覺,和平的日子是真的來臨了。
安妮塔是個著名的畫家,曾經榮獲許多大獎,很擅長掌握情感的抒發,營造淡然有情的氣氛,她的筆觸細膩,用色柔和,在細微的轉變中,逐漸醞釀出清新的情感。本書的前環襯,是安娜穿著瘦小的藍色大衣,一張正面,一張背面,藍色色調暗淡,象徵灰澀;後環襯則是安娜穿上紅大衣的正面與背面,紅色色調明亮,代表溫馨喜慶。在這前後的環襯中,正述說著一件大衣的製作過程及背後隱含的意義。安妮塔的圖書有很強的故事性,光看一幅幅的圖畫,就可說出完整的故事。這個故事裡沒有抱怨,沒有氣憤,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與無奈,不過,我們卻能從字裡行間及圖畫當中深深體會戰亂的日子有多么愁苦,復甦的腳步有多么艱辛。但願,我們永遠不要經歷戰爭,永遠安樂和平。
評論鑑賞
幸佳慧 兒童文學評論人
插畫家安妮塔.洛貝爾曾經是成長在戰爭背景下的兒童,她對戰爭有著無比的恐懼。一直到1999年,才終於克服恐懼,出版了自傳《沒有美麗的圖案——戰爭下的小孩》。她在前言中說:“這么多年來,很多人一直要我寫有關童年的生活,我一直畏怯並抗拒。”不過,這本1986出版的《安娜的新大衣》是作家齊費爾特女士根據真實故事改寫的圖畫書,內容雖然是關於戰爭的,然而基調卻相當積極、溫馨。因此,安妮塔可以克服心理障礙,將這個故事詮釋得充分、精準,把戰爭背後隱藏的美麗人性描畫出來。
故事裡關於戰爭的語句只在第一頁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表達了人們從生活上對戰爭結束的期待:“等戰爭結束後,我們就又可以買東西了。”緊接著第二次出現,則表現期待落空後的現實:“戰爭結束了,商店裡依然空空的,也沒有人有錢。 ”這兩個句子精準快速地交待出這是一個關於戰後物資缺乏、經濟衰竭的故事。
戰後廢墟中的愛心 這個故事能在基調上傳達出積極、溫馨的氣氛,插畫的功勞不可小覷。首先,插畫家從戰後殘破的景象入手。書名頁的圖畫先預告了這樣的氣氛,一對母女在破敗的房屋內,看著窗外,母親搭著孩子的肩,若有所思。這一“向外眺望”的思索畫面傳達了母女倆對新生活的嚮往。
插畫家安妮塔.洛貝爾曾經是成長在戰爭背景下的兒童,她對戰爭有著無比的恐懼。一直到1999年,才終於克服恐懼,出版了自傳《沒有美麗的圖案——戰爭下的小孩》。她在前言中說:“這么多年來,很多人一直要我寫有關童年的生活,我一直畏怯並抗拒。”不過,這本1986出版的《安娜的新大衣》是作家齊費爾特女士根據真實故事改寫的圖畫書,內容雖然是關於戰爭的,然而基調卻相當積極、溫馨。因此,安妮塔可以克服心理障礙,將這個故事詮釋得充分、精準,把戰爭背後隱藏的美麗人性描畫出來。
故事裡關於戰爭的語句只在第一頁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表達了人們從生活上對戰爭結束的期待:“等戰爭結束後,我們就又可以買東西了。”緊接著第二次出現,則表現期待落空後的現實:“戰爭結束了,商店裡依然空空的,也沒有人有錢。 ”這兩個句子精準快速地交待出這是一個關於戰後物資缺乏、經濟衰竭的故事。
戰後廢墟中的愛心 這個故事能在基調上傳達出積極、溫馨的氣氛,插畫的功勞不可小覷。首先,插畫家從戰後殘破的景象入手。書名頁的圖畫先預告了這樣的氣氛,一對母女在破敗的房屋內,看著窗外,母親搭著孩子的肩,若有所思。這一“向外眺望”的思索畫面傳達了母女倆對新生活的嚮往。
接著,安妮塔在文字還沒有開始敘述之前,便埋下了伏筆:通過鏡子,讓讀者先看到媽媽為安娜身上窄小的大衣而感到愁苦的表情。戰爭一結束,安娜終於可以穿起大衣到戶外走走,但她看到的是處處蕭條的景象,連傷殘的士兵向她求助,她都只能給他看看自己空空的雙手。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媽媽在給予安娜基本溫飽的同時,還想給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一件合身的新大衣。經過苦苦地思索,身無分文的媽媽想到用爺爺留下的寶貴物品來換取一件新大衣給安娜。接下來,作繪者便合力把這段由戰後廢墟中的愛心為精神力量、以物易物換取新大衣的過程,溫暖、詳盡地表現了出來。色彩扮演了重要角色
戰爭帶來的通貨膨脹,使社會回到最低層的貿易運作,沒有加工成品的供給,只能找到最原始的起點。要做一件大衣,得從最初的羊毛開始收集。安娜和媽媽在蕭瑟的秋天拜訪牧場主人,請求他同意以一隻金表為代價交換製作大衣的原始材料——羊毛。在剪羊毛的季節—— 春天來臨前,安娜跟母親常到牧場去探望羊群,安娜在這樁以物易物的貿易里,漸漸懂得分享與貢獻。插畫家用一頁四格的分鏡式畫面傳達了安娜跟羊的相對關係:安娜不但照料羊兒,還相待如友。接著,她們又以檯燈作為交換條件,請紡線婆婆把羊毛紡成毛線。老婆婆不但同意,而且還在她們來取毛線時附送了一籃櫻桃,再次彰顯了戰後艱難生活中人們可愛可敬的互助精神。拿到了紡好的毛線後,安娜又和媽媽一起採摘越橘,製作最自然的原始染料,一起把毛線染成安娜喜歡的紅色……
在接下來的畫面中,鮮紅色變成了主要的色調與視覺焦點。紅色,象徵著一份期望,讓人克服戰後的殘破與傷感。這也包括故事沒有父親參與的隱藏意味——父親的缺席暗示著戰爭往往造成家破人亡。因此,溫暖的紅色更顯重要,它能克服戰後有如冬天般的凜冽寒霜。
隨著等待與原材料的逐步成型,讀者也在插畫中看到了戰後的重建,商店開始營業,大家重新工作、忙碌了起來。整整過了一年,安娜的紅色大衣終於在櫥窗里展示了。櫥窗里的大衣,美好而鮮明,再次預示了日後希望的到來。安娜穿上大衣後手舞足蹈,忍不住想要把喜悅分享給路人以及幫她製作大衣的每個人。人們到安娜家過平安夜,享受他們在艱難中真心互助的回報。最後一幅畫以羊群簇擁安娜的結構來結尾,再次以雪白跟紅色做對比,傳達了“純真的白”與“熱忱的紅”之間的相依關係。
通過安妮塔寫實的插畫,我們不但看到戰後時空與季節的變化,也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終究可以克服殘酷現實中的種種困難。這其中,顏色的象徵意義更是扮演了重要
角色。安娜舊的“藍色”大衣,有如戰爭留給人的冷酷,取而代之的是充滿希望的“紅色”大衣。而“白色”,更是代表著安娜與母親那份對自然、對人類的純真信任是始終不移的。
戰爭帶來的通貨膨脹,使社會回到最低層的貿易運作,沒有加工成品的供給,只能找到最原始的起點。要做一件大衣,得從最初的羊毛開始收集。安娜和媽媽在蕭瑟的秋天拜訪牧場主人,請求他同意以一隻金表為代價交換製作大衣的原始材料——羊毛。在剪羊毛的季節—— 春天來臨前,安娜跟母親常到牧場去探望羊群,安娜在這樁以物易物的貿易里,漸漸懂得分享與貢獻。插畫家用一頁四格的分鏡式畫面傳達了安娜跟羊的相對關係:安娜不但照料羊兒,還相待如友。接著,她們又以檯燈作為交換條件,請紡線婆婆把羊毛紡成毛線。老婆婆不但同意,而且還在她們來取毛線時附送了一籃櫻桃,再次彰顯了戰後艱難生活中人們可愛可敬的互助精神。拿到了紡好的毛線後,安娜又和媽媽一起採摘越橘,製作最自然的原始染料,一起把毛線染成安娜喜歡的紅色……
在接下來的畫面中,鮮紅色變成了主要的色調與視覺焦點。紅色,象徵著一份期望,讓人克服戰後的殘破與傷感。這也包括故事沒有父親參與的隱藏意味——父親的缺席暗示著戰爭往往造成家破人亡。因此,溫暖的紅色更顯重要,它能克服戰後有如冬天般的凜冽寒霜。
隨著等待與原材料的逐步成型,讀者也在插畫中看到了戰後的重建,商店開始營業,大家重新工作、忙碌了起來。整整過了一年,安娜的紅色大衣終於在櫥窗里展示了。櫥窗里的大衣,美好而鮮明,再次預示了日後希望的到來。安娜穿上大衣後手舞足蹈,忍不住想要把喜悅分享給路人以及幫她製作大衣的每個人。人們到安娜家過平安夜,享受他們在艱難中真心互助的回報。最後一幅畫以羊群簇擁安娜的結構來結尾,再次以雪白跟紅色做對比,傳達了“純真的白”與“熱忱的紅”之間的相依關係。
通過安妮塔寫實的插畫,我們不但看到戰後時空與季節的變化,也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終究可以克服殘酷現實中的種種困難。這其中,顏色的象徵意義更是扮演了重要
角色。安娜舊的“藍色”大衣,有如戰爭留給人的冷酷,取而代之的是充滿希望的“紅色”大衣。而“白色”,更是代表著安娜與母親那份對自然、對人類的純真信任是始終不移的。
媒體評論
在這個二戰題材的故事裡,“安娜的媽媽嘗試用家傳的幾件貴重物品為安娜換取一件新大衣……讀者在傾聽每一頁故事的時候,都能感覺到安娜的新大衣成為現實的腳步聲越來越近……激發想像又增長知識。”
——圖書排行榜星級好書
“齊費爾特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蘊藏的教育理念簡單,但讓所有年齡的人都能理解並深思。”
——學校圖書館業內簡報
“本年度最好的圖畫書之一……安娜學會了耐心與愛,她親見了一件大衣的製作過程,同時也懂得了如何在生活的困境中創造希望。”
——《洛杉機時報》
“智慧而又奇妙的故事總讓人百讀不厭,優美的圖畫也總是能得到孩子和大人的讚賞。”
——《紐約時報》
“完美的畫面……華麗、溫暖又光彩照人,一如新大衣本身……帶入生命的故事。”
——《費城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