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的記憶》內容簡介:“我絕對不是一個英雄,我只是不計其數的善良的荷蘭人中微不足道的一員。在那個黑暗恐怖的年代,他們所做的遠勝於我。那個年代過去了,但對於我們這些見證者來說,關於那個年代的記憶,猶如昨日一般。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每天都在我們的腦海中縈繞。願那樣的日子永遠不再來,永遠。”《安妮日記》已經廣為人知,在它暢銷多年之後,由旁觀者親述安妮一家躲藏期間生活的回憶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安妮一家在納粹陰影下的日子,圖文並茂地還原了當時的真實生活。這本書既是一本關於其個人及家庭的回憶錄,又是一段與《安妮日記》互為映照的、無法迴避的歷史。
基本介紹
- 書名:安妮的記憶
- 作者:梅普•吉斯 艾莉森•萊斯利•戈爾德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30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947393
- 外文名:Anne Frank Remembered
-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 頁數:259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九久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梅普·吉斯出生於奧地利,由於家庭困難,十一歲時被送往荷蘭,作為一個一戰難民,她擁有一個刻骨銘心的悲慘童年。長大後,梅普·吉斯在奧托·弗蘭克先生的公司擔任文員。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捕,奧托·弗蘭克先生帶著一家遷居到了阿姆斯特丹。在躲藏的日子裡,梅普·吉斯和丈夫給予了這家人無微不至的幫助,也見證了他們在這段辛酸歲月里的真實生活。
媒體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
圖書目錄
第一部 難民
第二部 隱蔽
第三部 最黑暗的日子
結語
文摘
當時我並不明白箇中原因,但還是照著母親的話去做了。那段時間,人們好像都換了一種我不熟悉的方式去生活,那時我還太小,具體的情況現在都已記不太清楚了,只記得兩個和我們同住的叔叔都被征去參戰。
他們倆都活著回來了,其中一個叔叔不久後就結了婚。因為他們都沒有再住回我們家,所以戰爭結束後,家裡除了我以外,就只有父母和祖母了。
我當時絕對不是個健壯的孩子。非但如此,因為戰時的食物短缺,我甚至逐漸變得營養不良、體弱多病。這樣一來,雖說處在成長發育期,可看上去卻日漸衰弱。我的雙腿就像兩根柴棍,膝蓋骨顯得更加突兀嶙峋,而且牙齒也不堅固。我十歲的時候,父母又有了一個女兒,從此一家人的食物就更少了。我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糟,有人勸我父母必須做些什麼來挽救我的生命。
當時有外國的勞工組織設立了一個援助計畫,以助養我們這些奧地利飢童。這項計畫仿佛是為我而設立的,要救我脫離厄運。我將和其他奧地利的勞工子弟一起,被送往一個叫作荷蘭的遙遠國度。
一九二○年十二月,維也納的冬天一如往昔般苦寒,我父母將家裡所有能禦寒的東西都找了出來,裹在我身上。他們將我送到空曠的維也納火車站。在那裡,我們等了好幾個小時,漫長而睏倦。其間不斷有孱弱的小孩加入等待的隊伍。隨後,醫生們為我瘦弱的身子做了全面而仔細的檢查。雖然我當時已經十一歲了,但看上去卻比實際年齡小得多。我那頭好看的金色長髮,用一塊打成蓬鬆蝴蝶結的大棉布扎在腦後。我的脖子被掛上了一塊卡片,上面印了個陌生的名字,一個陌生人的名字。
那列火車滿載著像我一樣的孩子,大家脖子上都掛著名牌。突然,我看不到來送行的父母了,火車漸漸駛離了站台。所有的孩子都為將要到來的一切感到憂心忡忡,恐懼感包圍了我們,一些孩子索性哭了起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曾離開過自己居住的街區,更別說走出維也納了。我太虛弱了,無力觀看窗外的新鮮事物,火車有節奏的行進聲倒成了我的催眠曲。我就這樣一路睡睡醒醒,火車不斷前行。
直到一個黑漆漆的深夜,火車到站了。我們被從睡夢中拍醒,並帶下了車。一塊站牌豎在還冒著蒸汽的火車旁——萊登。
人們用當地的語言向我們說著什麼,帶我們來到一間像大倉庫般的屋子裡。所有的孩子都肩並肩地坐在硬木長椅上,長長地坐了好幾排。那些椅子很高,我坐在上面腳都踮不到地,只記得自己當時睏倦極了。
在我們這群筋疲力盡的飢童對面,站著一群大人。忽然,這些大人們一擁而上,擠到我們中間,像在尋找著什麼。他們將我們頸上的名牌粗魯地翻來翻去,並念著上面的名字。面對這種陣勢,我們既無助又無力。
P5-6
序言
在那段戰爭歲月里,有超過兩萬名荷蘭人幫助掩藏了猶太人和其他需要在納粹面前隱藏起來的人們。我當時很樂意地提供了幫助,我的丈夫也是如此。但我們覺得這並不夠。
我是一個普通人,從不想將自己放諸眾人的注目之下。我只是應他人的請求,做我認為應該做的事。人們勸我來講述我的故事,但我覺得在此之前,有必要想一想安妮在歷史中的位置;要想想那千千萬萬被安妮的故事所打動的人們;也要想到在每一個夜晚,在夕陽落幕之際,“安妮的故事”正在世界的某個舞台上拉開帷幕。我更要想一想安妮的書——《密室》(英譯本叫作《安妮·弗蘭克:一個少女的日記》)已被不斷加印,她的故事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她的聲音業已傳到地極。
我的夥伴艾莉森·萊斯利·戈爾德說,人們將會因我這悲愴的故事而有所觸動。這個故事的其他親歷者都已離世,剩下的只有我和我的丈夫。所以,我只能憑我的記憶來寫下這個故事了。
為了和《安妮日記》保持同樣的風貌,我決定繼續採用由安妮為其日記中的人物所設定的化名。這樣的化名,我們可以在她的日記中找出長長的一串。她當時之所以這么做,顯然是出於安全的考慮,以防她這段掩藏的經歷在戰後公之於世,她有意隱藏了某些人的真實身份。就好比我,安妮在她的日記中並沒有費神為我設定化名,我想是因為我的名字“梅普”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荷蘭名字。而我的丈夫則不然,安妮將他真實的名字“詹”改為了“亨克”。此外,我們的姓氏也由“吉斯”改成了“范紹特恩”。
出於對個人隱私的尊重,《安妮日記》首次出版時,弗蘭克先生決定,除了他們——弗蘭克一家人外,其餘日記中提及的人物則都繼續使用安妮為他們創造的名字。基於同樣的理由,並為了使此書和《安妮日記》保持一致,除了用回我的真實姓氏“吉斯”外,我全盤接受了這些假名字,新涉及的人物也用上了化名。而這些人物的真實身份已詳細地記錄在荷蘭政府的官方文檔之中。
畢竟,我所講述的故事已經過去五十多年了,對於某些細節的記憶已日漸模糊。我在書中努力地根據我的記憶去重構當年的一草一木。面對我腦海深處的細枝末節,我實在難以平靜,看來時間並沒有令我釋懷。
在我看來,我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處於異常恐怖年代中的平凡百姓的故事。我想,全世界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都會誠心祝禱。願那樣的日子永遠不再來,永遠。
梅普·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