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革
1963年,石灰廠工人在採石中發現“安圖人”洞穴。
1964年5月,吉林省地質局區測大隊、東北地理研究所和吉林省博物館等單位聯合組成的發掘小組,對殘留的洞穴堆積進行了清理。清理前,洞穴已被破壞。在發掘清理時,沒有發現石器,但是在共生的動物化石中獲得了一枚古人類牙齒化石。經考古學家命名為“安圖人”,屬晚期智人。碳14測定結果,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3萬~2萬年。
1973年和1981年對洞穴殘留遺蹟做了兩次清理。
考古發掘
觀察1973年清理的小型洞穴發掘的剖面,自上而下有明顯的四層堆積:棕灰色含礫砂土層:礫石為土紅色安山岩和深灰色的灰岩礫石,直徑約6毫米。含少量的野馬、馬鹿等動物化石。該層厚約11厘米。灰黃色亞粘土層:亞粘土中含有礫石,成分多為花崗岩礫,直徑約4毫米;其次有石灰岩、石英燈,均已被鈣質膠結,化石有披毛犀、野馬、東北野牛、馬鹿等。厚約61厘米。棕黃色亞粘土層:含礫石、花崗岩等,均為鈣質膠結成層,含動物化石較多。如野馬、東北野牛、狍子等。厚約52厘米。棕綠色含礫砂土層:偶見野馬等動物化石。厚約9厘米。根據動物化石和小型洞穴剖面情況分析,“安圖人”化石有可能產於前一洞穴的灰黃色、棕黃色粘土層中。
“安圖人”化石系右下第一前臼齒,保存完整,已石化。牙齒咬合面的釉質磨損較重,牙齒質已暴露。咬合面的磨損程度相當於現代人的四級磨損程度,估計為中、壯年人。從牙齒形態結構與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來看,該化石是屬於智人類型的古人類。這是延邊地區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根據對“安圖人”洞穴堆積中出土的猛獁象、披毛犀等動物化石的碳14測定,年代為距今約二萬六千年。“安圖人”所處的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晚期,應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相當或略晚於河套人文化時期。與“安圖人”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共有十科十六屬十九種。有鼠兔、花鼠、狼、 鬣狗、狐、棕熊、猞猁、虎、猛獁象、野馬、馬、披毛犀、斑鹿、馬鹿、狍子、東北野牛、野牛等。其中除四個絕滅外,大部分為現代動物群屬種。化石種類的性質,都屬於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是生活在冰緣氣候條件下的動物。這個動物群的延續時間較短。在中石器時代開始前,猛獁象、披毛犀、野牛和延續時間較長的鬣狗等都先後絕滅了。從“安圖人”洞穴出土的化石看,這一地區動物資源很豐富。有些動物化石表面留有砍砸痕跡,說明這些動物是“安圖人”獵獲的。
文物價值
“安圖人”洞穴堆積中出土化石表明,甚至虎、棕熊、狼、鬣狗等猛獸也成為他們追蹤獵取的對象。這些獵取物給人們提供食用的肉,毛皮可能用於防寒。儘管記載“安圖人”情況的材料雖然很少,但其意義很大。它填補了舊石器時代化石在延邊地區的空白,證明二萬六千多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就在延邊大地上勞動、生息、繁衍,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並為在延邊境內進一步尋找古人類化石以及人類活動的蹤跡提供了可貴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