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哈拉人(Amhara)
東北非的民族。又稱阿姆哈拉人、阿馬拉人。主要分布在衣索比亞高原中部和北部,使用安哈拉語(又稱阿馬里尼亞語 ),屬閃-含語系閃米特語族 ,現為衣索比亞國語,通用英語。有古老的音節文字。安哈拉語的前身稱為“蓋埃斯語”。這一早期語言仍在宗教儀式中使用。信奉基督教 。安哈拉人分貴族與平民,前者占有土地,後者受地租盤剝 。1974年廢黜衣索比亞皇帝後,發生較大變化。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按父系居住,按雙親計算親屬,實行長子繼承制。男女均行割禮。主要從事農業,南方兼事畜牧,棉紡、木雕等手工業發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哈拉人
- 外文名:Amhara
- 地點:東北非
- 又稱:阿姆哈拉人、阿馬拉人
分布及特徵,安哈拉歷史,居住,語言,宗教,武裝鬥爭,制度及經濟,
分布及特徵
東北非衣索比亞的民族之一。又譯"阿姆哈拉人",亦稱“阿馬拉人”。有1300萬人(1978),約占全國人口37.7%,為國內第一大族。主要分布在衣索比亞高原中部和北部。首都居民約有一半為安哈拉人。其體質特徵屬衣索比亞人種。使用安哈拉語(亦稱“阿馬里尼亞語”),屬閃含語系閃米特語族,現為衣索比亞國語,並通用英語。有古老的音節文字。
安哈拉歷史
相傳安哈拉人的祖先來自阿拉伯半島,原屬閃米特人南支的薩巴人, 其中一部分於公元前7世紀左右自葉門跨紅海遷至非洲之角,占據衣索比亞高原北部。
居住
有一名為 “阿巴沙特”(Habashat)的部落, 稱其住地為“哈貝希”(Habesh),歐洲人訛稱“阿比西尼亞”(Abyssinia),故安哈拉人舊稱“阿比西尼亞人”。
語言
另一名為“阿加齊” (Agazi)的部落則稱其語言為“蓋埃斯”(Ge′ez),故安哈拉語的前身稱為“蓋埃斯語”。目前這一早期語言仍在宗教儀式中使用
宗教
安哈拉人幾基督教,屬科普特教派。此教現為國教。
武裝鬥爭
公元2~9世紀,安哈拉人為阿克蘇姆王國的居民。13~16世紀,曾在戈賈姆和伯根德地區建立封建王國阿比西尼亞,經濟文化繁榮昌盛。16世紀起,遭受奧斯曼帝國以及葡萄牙、英國、義大利等殖民勢力的入侵和奴役。1935~1941年,安哈拉人同國內各族人民一起,舉行了反抗義大利法西斯的武裝鬥爭,在國家歷史上起了重大作用。
制度及經濟
安哈拉人分貴族與平民,前者占有土地,後者受地租盤剝。1974年廢黜衣索比亞皇帝後,發生較大變化。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按父系居住,按雙系計算親屬,實行長子繼承制(見長子繼承權)。男女均行割禮。住宅多為長方形平房,外壘石牆,內有院落。主要從事農業,種植苔麩、小麥、大麥、玉米和高粱;南方兼事畜牧,飼養牛、羊。棉紡、木雕等手工業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