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召納頓藝術節

青海省安召納頓藝術節是結合互助縣土族的“安召節”和民和縣土族的“納頓節”而設立的土族民眾的節日,自1993年開始每年由互助、大通、民和三個有土族世居的縣輪流舉辦。

安召舞是互助縣土族地區廣泛流傳的舞蹈。安召,互助土語意為“圓圈舞”,是土族人民歌頌人畜兩旺,五穀豐登,祝願吉祥如意的無伴奏圓圈歌舞,也是集詩、歌、舞為一體的娛樂形式。

納頓節是居住在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及其周邊地區的土族人民為祈福還願,以自然村為單位在每年的特定時間進行集體舞蹈(會首舞)和儺戲(面具舞)表演,以此來娛神、謝神和酬神的民族傳統宗教節日。“納頓”在土語中為專有名詞,特指這一民族傳統節日,沒有其它含義。民和土語中,“那度”意為“娛樂、玩耍、兒戲”等,與“納頓”一詞有明顯區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召納頓藝術節
  • 流行地區:青海省互助縣、民和縣、大通縣
納頓是土族人民特有的喜慶豐收社交遊樂人文表現形式,在土族歷史發展演變中逐步形成了民族特色濃郁的大型節日,被譽為是“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2006年,“土族納頓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土族納頓節》代表性傳承人徐秀福介紹,納頓活動源遠流長,元末明初已經出現,其初衷是慶祝軍事勝利的活動,到明代以後,軍隊開始在民和地區常住進行農耕生產,由此“納頓”活動逐漸變成慶祝農事豐收的慶典活動。
“安召納頓節”是結合互助土族的“安召節”和民和土族的“納頓節”而設立的土族民眾的節日,自1993年開始每年由互助、大通、民和三個有土族世居的縣輪流舉辦。本屆土族安召納頓藝術節是民和縣第四次舉辦,為期63天,由500餘人專門進行納頓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