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傑莉卡·考夫曼自畫像”安傑莉卡·考夫曼(1741—1807)是瑞士新古典主義運動初期的女畫家,生前即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此幅自畫像作於18世紀80年代初期,表現了她手持色粉筆,正準備作畫的情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傑莉卡·考夫曼自畫像
- 作者:安傑莉卡·考夫曼
- 創作時間:1787年
- 材質:畫布油畫
- 規格:128×93.5厘米
- :
收藏地,生平簡介,
收藏地
義大利,佛羅倫斯,帕拉蒂納畫廊,皮蒂宮
生平簡介
考夫曼生於瑞士長於義大利北方,非常年輕時就在帕爾馬和博洛尼亞臨摹繪畫大師們的作品,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研修生涯。1763年,她在羅馬認識了新古典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家約翰·喬基姆·溫克爾曼(1717年生於施滕達爾,1768年卒於的里雅斯特),並經常參與當時最活躍的文化晚宴。1766年到1781年,她在倫敦,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她雖然屬於新古典主義,但在用色和色調方面與新古典主義有些差別,在這兩方面,其基礎在於,她吸取了科雷焦和圭多·雷尼的經驗。這幅特殊的自畫像因有若干版本而非常出名,它的身世恰恰可以通過佛羅倫斯的通信搞清楚,我們知道的是,這幅畫是為了同以前的一件禮品配對,那件禮品也是畫家在佛羅倫斯逗留期間贈送給大公的。這是一幅尺寸不太大的畫,女畫家認為它並不符合自己的期望,雖然她在談到這幅畫時也很有感情,她說,雖然她滿腔熱情地畫了這幅畫,但這一作品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水平。1788年6月作品完成,而購買此畫的事1782年就已經開始,儘管畫廊領導人朱塞佩·本奇文尼·佩利再三催促,畫家還是拖了很久,畫一完成,佩利立即告知了哈布斯堡羅萊納的大公、未來的皇帝(1790年)彼得·萊奧波爾多(1747—1765—1792年)。油畫的尺寸比大公畫廊中大部分其他藝術家的自畫像要大,表現的是一位坐著的女性,這是傳統上為上流社會人物保留的姿勢,幾乎是全身像,臉上顯出一種當時上流社會的人也不會有的隨意的表情,即使是很多真正的貴婦人在給君王的畫像中也是決不會呈現這樣的表情的。顯然,考夫曼不乏這種勇氣和自我意識,因此在作自畫像時身著輕薄白色服裝,幾乎是古代希臘的長袍,就是有意要表現自己腰身的纖細,腰帶系得很高,幾乎到了胸部,腰帶扣裝飾了古代的珠寶。特別是,中間的那個扣就是當時保存在那波利的古羅馬纏絲瑪瑙“阿迪卡之爭”(這次展覽也有這一件)。根據希臘神話,海王波塞東為表示感謝而送給雅典百姓一匹馬讓他們供奉並用以保護這座城市;為了對抗帕拉德(也叫雅典娜),應該給的是能帶來繁榮的橄欖,從而在爭論中得勝。這種影射應歸功於大英帝國國王陛下派到那波利(1764年至1800年)的古希臘瓶收藏家威廉·哈密爾頓,他後來成了那個哈特小姐(里昂,1761—1815年)的丈夫,哈特小姐鬼使神差地見到了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年),穿的是埃爾科拉諾舞女的輕薄服裝,此後自1793年起因與海軍上將奧拉齊奧·納爾遜(1758—1805年)的關係而大出其名(普拉茲,1974年)。在那波利的這種重返古代風俗的自由和大家都假裝博學文雅的氛圍中,考夫曼也想使這幅畫成為這種氛圍的一部分,反映女性的絕對自主:她嫁給了義大利畫家安東尼奧·祖基(1781年),卻很少與他住在一起。在給費爾迪南多·波旁國王(1751—1805年)和王后、哈密爾頓女士的密友瑪麗婭·卡羅莉娜(1752—1814年)畫像時(1782—1783年),考夫曼經常到那波利(第一次是1763年7月到1764年4月),肯定是呼吸到了那裡的自負放蕩的氣息。細心而嚴謹的古代珠寶專家本奇文尼·佩利當然不會忽略這一點,但他也許會原諒這幅自畫像輕薄地畫上了一件佛羅倫斯古玩家們非常喜愛的珠寶,他們因此會對畫到它而感到惋惜,它也是另一位珠寶行家和收藏家夢寐以求的,這就是安傑莉卡·考夫曼的訂畫人斯坦尼斯拉·奧古斯托·波尼亞托斯基親王(1754年生於華沙,1833年卒於佛羅倫斯),他想在托斯卡納的首府同自己的所愛的結束自己最後的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