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下心來

安下心來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安不下心來去認真做一件事情,有的人在做這件事情,心裡卻想著另外一件事情;在做這份工作,卻想著另外一份工作。往往在追求更多未來生活和緬懷過去生活中,失去了當下的自己。由此帶來了迷茫、恐懼、不安心理等,活成了機器人、狹隘的人、不安的人、庸俗的人、迷失的人。介於此,作者分析我們安不下心的原因,告訴我們怎樣做,才能安下心來,實現期望的事情。

基本介紹

  • 書名:安下心來
  • 作者:程志良
  • ISBN:9787511343048
  • 類別:圖書>成功/勵志>青少年勵志>成長/智慧 
  • 頁數:260
  • 定價:29.80
  •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3-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字數:129000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印次:1
作品內容,作者簡介,創作背景,作品欣賞,

作品內容

Part 1
安不下心是一切的根源
為什麼總擔心有壞事發生
不祥的預感
不確定發生的壞事,讓我們焦慮
確定發生的壞事,讓我們恐懼
為什麼總有沒著沒落的感覺
我們心中的空虛與不安總是結伴而來
沒著沒落的感覺
為“不知道未來該做什麼”,感到不安
為“不知道在做的事有什麼意義”,感到不安
“忽然發現自己相信的東西全錯了”
不滿——因為不安,所以不滿
測測你那顆被不安毒害的心
不安指數測試
Part 2
為什麼我們不能安下心來
我們活的是自我,而不是自己
自我渴望世界是確定的、以自我為中心的
自我是脫離事實而存在的“我”,喜歡自娛自樂
自我輕信——讓我們總是混淆想像和真實
自我不滿——讓我們不能安心於真實的自己
自我執著——讓我們偏執、故步自封
自我感情用事——讓我們情緒化、自以為是
自我讓我們的生活支離破碎
我們所相信的不是世界的真相,而是自我對世界形成的印象
自我不安於做當下的自己,總認為自己不應該是現在的樣子
自我希望自己比別人活得好,卻總認為別人的蘋果比自己的大
自我把事物分成高低貴賤,要求我們只要好的不要差的
自我讓我們認為自己是世界的軸心
自我讓我們和自己對立起來
自我讓我們真的沒有了安全感
自我製造了無休止的衝突,使得我們做不了自己也迎合不了別人
自我認為人生只有符合某個模式,才有意義,才有價值
自我製造的虛幻、分裂,最終投射成生活中的貪婪、焦慮、狹隘
Part 3
讓我們安享生活的六顆定心丸
回歸真正的自己
把屬於自己的還給自己
不安,還因為我們服用了錯誤的定心丸
第一顆定心丸:不予確定,保持敏感
用錯的定心丸——我知道、我明白
回歸時刻獲得新生的自己
抽離自我——不予確定,保持敏感
第二顆定心丸:看到他人和自己的可能
用錯的定心丸——我對、我好
回歸與眾不同的自己
抽離自我——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可能
第三顆定心丸:獲得自己的答案
用錯的定心丸——我該怎么做,我可以怎么做
回歸獨立自主的自己
抽離自我——獲得自己的答案
第四顆定心丸:相信自身力量的非凡
用錯的定心丸——不做就不錯
回歸力量無限的自己
抽離自我——相信自身力量的非凡
第五顆定心丸:在愛中生根發芽
用錯的定心丸——有價值的才值得做
回歸不分裂的自己
抽離自我——在愛中生根發芽
第六顆定心丸:這就是我的生活
用錯的定心丸——這不是我要的
回歸無限可能的自己
抽離自我——這就是我的生活

作者簡介

程志良
心財富心理研究機構創始人。
心理作家,帶我們回歸真正的自己和發現本屬於自己的智慧的心靈導師。
著有暢銷書《找回迷失的自己》、《活著就在找感覺》。
作者多年來從事心理諮詢、教育、培訓等工作,並且致力於心理學在大眾心理健康和商業套用方面的模式創新研究。

創作背景

1.暢銷書《找回迷失的自己》作者程志良潛心三年新作;
2.寫給現實生活中夢想遠大,但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輕人;
3.只有安下心來,我們才能做好一件事。
只有安下心來,我們的工作才會卓有成效。
只有安下心來,我們才不會錯失一些人。
安下心來,你就可以做好該做的事,做到想做的事。

作品欣賞

沒過一會兒,父親又打來電話,好像一刻也等不了的樣子,急匆匆地問:“怎么樣,找到沒有?”“沒有,我忘記寫在哪裡了,你問問我媽吧。”“你媽不在家!”父親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小茜也有點兒急了:“到底有什麼事情呀?這么著急。”父親支支吾吾地說:“沒事兒,我再問別人吧。”父親掛了電話。
到目前為止,你感覺會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你心中不祥的預感是否加劇了呢?小茜的父親為什麼這樣著急?母親不在家,為什麼不打她的手機呢?父親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不想對她說,又有什麼事情不能直接告訴她呢?什麼事情會讓一個出差在外的人急著打電話去問鄰居呢?這一系列的疑問,都加劇了小茜心中的不安。她開始感到焦躁,坐立難安,根本無法安心工作。
小茜實在忍不住了,便給母親打電話,可是家裡的電話和母親的手機都沒有人接聽。
小茜這時真的要急瘋了。這讓她更加確認一定是母親出了什麼事。通過以上的這些信息,你是否也預感到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在小茜的母親身上了呢?
小茜緊接著撥通了父親的電話,追問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啊?家裡怎么沒有人接電話?”父親感覺沒辦法再隱瞞下去了,便說:“你媽身體不舒服,沒什麼事。”聽到這話,小茜的腦袋嗡的一下就暈了:“啊!怎么會這樣?是什麼病啊?具體怎么回事啊?”父親還是支支吾吾地不想說實話。小茜實在忍受不了父親的說話方式了,急得都要哭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不能說清楚點兒嗎?是什麼病,有多嚴重,有什麼不能跟我說的啊?”小茜對父親吼道。父親也氣憤地說:“你嚷什麼啊?你再這樣……”小茜一氣之下把電話給掛了。
事情發展到現在,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弄清事實真相。但是小茜打電話聯繫不到母親;父親又支支吾吾地說母親生病了,而且還不想說清楚。這些信號都讓我們產生了和小茜一樣的感覺——家裡的事情一定不是母親身體不舒服那么簡單,肯定是有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
小茜又嘗試著撥打母親的手機。手機響了很長時間,終於有人接了,是母親的聲音。小茜哭著問:“你怎么了,為什麼不接電話?我爸說你生病了。”母親說:“沒事兒!只是剛才往樓上搬東西的時候,腰扭了一下。問題不大,躺著休息一下就好了。剛才躺在床上,電話不在手邊,我剛爬起來拿到電話,你就掛了。你爸真是一驚一乍的,非要讓我去醫院看看。我自己的身體自己清楚,不用去看的!”
聽到母親的話,小茜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地了。原來,父親找鄰居的電話,是為了讓鄰居陪母親去醫院。父親支支吾吾地不想說清楚,也是為了瞞住小茜,儘量不讓她擔心。但是他沒想到,自己透露的信息會讓小茜產生一種不祥的預感。
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化莫測,一切都不確定。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將在未來面臨什麼樣的危險,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處於危險的境地,會不會受到傷害,會不會不復存在。如果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中潛在的負面可能得不到確定,那么我們心中就會升起強烈的不安和恐懼感。這威脅到了我們的生存意志。我們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安全,就需要避免被那些負面的可能擊中。所以我們時刻都在確定變化中潛藏的負面可能。我們尋求安全感,就是在試圖避免不確定中潛藏的負面可能。
我們面臨的負面可能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理上的負面可能,比如大自然中的不可抗力,或者不能獲得生存的食物,以及身體上的疾病、傷害、衰老等能夠危及身體存在的負面可能。另一種是心理上的負面可能,比如失去某些人的認同和愛,失去重要的人的關心,失去自己心愛的人,自己的情感關係和人際關係受到威脅,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被動搖,離開自己熟悉的生存環境,被社會邊緣化,受到社會的懲罰,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以及任何的挑戰、困難和挫折……所有的失去、失敗、喪失和不幸,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利的,都是負面的可能,都對我們構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脅。
所以,對負面可能的感知,是我們每個人都具備的一種預測能力。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收集造成負面可能的信息,以此警惕負面可能的發生。我們可以輕易地從細微的信息中捕捉到潛藏的負面可能,比如他人的語氣或事物的細枝末節。我們對外在事物和他人任何風吹草動中潛在的負面可能都很敏感。對我們來說,一種不祥的預兆,其實要比一件已經發生了的糟糕事情,更讓我們焦慮不安,更讓我們抓狂,更讓我們無法接受。就像小茜一樣,最終情緒崩潰,忍不住向父親怒吼,聽到母親的聲音就激動得哭了起來。
生活中很多瑣碎的事情都向我們透露出了不祥之兆,讓我們感覺存在負面的可能。當我們遇到公司裁員,或者發現愛人忽然把簡訊鈴聲設成靜音,或者妻子今天早上沒有按時準備早餐,或者睡過了頭,上班路上又堵車……遇到這樣的狀況時,你會怎么想?裁員可能殃及自己;手機設成靜音,可能是因為愛人有了外遇;不做早飯,也許是因為我有什麼事情做錯了;堵車會讓我遲到,遲到會讓我挨罵,甚至會讓我損失掉這個月的獎金。總之,這些事情都會讓我們產生一種不祥的預感,讓我們感覺可能會有對自己不利的事情發生,可能會給自己造成某種負面後果。

不確定發生的壞事,讓我們焦慮
不祥的預感,會使我們的心理陷入一種不安的狀態,具體來說就是:不確定的負面可能,給我們帶來的是焦慮;確定的負面可能,給我們帶來的是恐懼。
在課堂上,老師提問了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回答錯誤或者答得不好,將會引來別人的嘲笑,讓別人感覺自己很笨,那么我們就預測到了潛在的負面可能。老師環顧四周,說:“哪位同學可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此時,我們只是預測到了潛在的負面可能,並不確定老師是否會向自己提問,不確定負面的可能是否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此時我們開始感覺緊張,心跳加快。這種忐忑不安的感覺便是焦慮。當我們確定存在潛藏的負面可能,但不確定它是否會來,什麼時候來,以什麼方式來的時候,便會產生焦慮。焦慮不安停留在思想里,它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衝突。比如問題回答不好同學會笑話自己,同學們會認為自己很笨。這種負面可能讓我們感覺不舒服。
由於對負面可能來勢的不確定,我們與負面可能保持著一種模稜兩可的關係,而此時產生的焦慮是一種進退兩難的狀態,也是我們對負面可能束手無策的一種表現。焦慮圍繞不確定的負面可能滋生,是一種處於擴散狀態的不安,所以我們把這類不安稱作焦慮不安。焦慮不安是正常的擔憂、緊張、恐慌和不愉快等,它是一種綜合的情緒體驗或反應。
我們只要認為有潛在的負面可能存在,就會進入焦慮不安的狀態。一個人從生到死的大部分精力都是用來應對和避免不確定中的負面可能的。從嗷嗷待哺的生命之初,到蹣跚學步的幼兒時期,再到步入校園,進入婚姻……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隨時要面對死亡、疾病、人際關係的破裂、失去、失敗等各種負面的可能。因為很多事情我們沒有經歷過體驗過,一切都是未知和不確定的。我們不知道負面的可能會以什麼方式出現,以及什麼時候出現,會對我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焦慮不安無處不在,我們時常處於被焦慮不安包圍的狀態,這甚至成了我們的生活常態。

確定發生的壞事,讓我們恐懼
接著上面的案例繼續說,假如老師點了你的名字,讓你來回答一下那個問題。這時你確定了負面的可能就要發生在自己身上,也就是確定了這種負面可能的指向是你自己。這時你便會恐慌,不想站起來回答,或者乾脆硬著頭皮說:“不知道。”此時你知道自己害怕什麼,並且採取了措施試圖從某個方向做出調整或進行逃避,這便是恐懼不安。一旦我們在心中確定了負面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威脅,我們的不安便有了指向性,焦慮便變成了恐懼。我們應對恐懼不安的心理方式,就是試圖逃離、逃避。
小軒今年4歲,一天父母帶他到野生動物園玩。他們在動物散放區入口處排隊坐觀光車的時候,小軒忽然哭起來,好說歹說就是不上車。小軒父親說:“野生動物園可是你鬧著要來的啊,馬上就要看到大老虎了,怎么又不上去了呢?”無論他們怎么勸說,他還是坐在一邊哭鬧,還非要把票退掉。
小軒忽然變卦,主要是因為他發現即將乘坐的觀光車竟然是個大鐵籠,原來人是要被關進籠子裡的。這和他原來對野生動物園的想像不一樣。在沒有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他無法想像這樣的畫面,更不會有負面的想像。即便能夠想像到一些畫面,也只是他平時在動物園看到的情景——動物被圈在柵欄里或者被關在籠子裡,人在外面很安全。可到了這裡,忽然變成人要被關在籠子裡了。這一切都超出了他的預料。看到帶著大鐵籠的觀光車,他想像到了負面的可能:“人被關進籠子裡,那些動物撲過來,想逃也逃不掉,萬一籠子被老虎咬壞了,自己就會被吃掉。”但是,他又不好意思說害怕。只能用死活不上車來應對即將發生的負面可能。這便是恐懼,恐懼的結果便是試圖逃離、逃避。
小軒的父親知道只要他上了車,在看到動物的那一刻,他心中的恐懼不安便會消失。於是父親再三給小軒描述接下來會是什麼情景。後來,他們達成協定,由父親抱著他上車。因為這樣他感覺比較安全,小軒才同意被關進籠子裡。
觀光車開進動物散放區,不同的動物接連跑過來搶食他們扔出車外的胡蘿蔔,車裡的遊客不停地發出感嘆聲和歡笑聲。小軒也拿起胡蘿蔔去引逗那些動物,完全忘了剛才自己賴在門口抹眼淚的樣子。當他接觸到現實,看到面前的人們拿著胡蘿蔔餵動物的情景,和人們開心的樣子的時候,他確定負面的可能不會發生在自己頭上,於是大腦中原來對負面可能的想像便消失了。他確定動物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因此玩得更開心了。
當我們確定負面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威脅時就會心生恐懼。恐懼是我們對可能陷入的災難狀態的不安。小軒哭著不上車,是因為他心中有恐懼的對象,即動物和籠子,他害怕那些動物傷害到自己,也害怕被關在籠子裡失去自由,而且他認為這種可能即將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對特定的對象產生了負面可能的想像便心生恐懼。恐懼讓我們朝著單一的方向運動,也就是遠離恐懼對象。小軒哭著不上車,就是試圖逃離的一種做法。
由於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不確定的,所以我們的心中總是充滿了不安。雖然我們心中的不安時常在焦慮和恐懼之間轉換,但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