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美麗家園

守望美麗家園

《守望美麗家園》由葉文建著,收錄了作者從事環境新聞記者以來發表的若干新聞報導和文學作品,《守望美麗家園》按照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的邏輯順序分篇設定,共分事件篇、對策篇、法制篇、宣教篇、成果篇、紀實篇、文學篇7篇。事件篇集中記錄報導了有關環境問題的真人真事,基本都是提出存在的環境問題現實狀況。對策篇集中了各方面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案、措施等。法制篇側重於挑選從立法、執法的角度處理環境保護問題的文章。宣教篇擇選了如何提倡全民參與環保、提高國民環保意識的文章。成果篇則展示了作者這些年所見的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各類成果。紀實篇加進了一些文學創作的成分。文學篇則攬進了解說詞、劇本、環保報告等文學體裁。

基本介紹

  • 書名:守望美麗家園
  •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 頁數:365頁
  • 開本:16
  • 定價:58.00
  • 作者:葉文建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1548745, 9787561548745
  • 品牌:廈門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從《守望美麗家園》的環境新聞集子裡可以看出,作者葉文建能夠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生活,寫出了許多有影響、有分量的稿子,他在負責記者站工作中,能夠以環境新聞報導為己任,恪守職業道德,及時反映廈門環境保護各個時期的重要事件、動態和情況,許多作品還被評為了國家的優秀作品,值得褒獎。
葉文建是中國環境報地方記者中一名優秀的記者。《守望美麗家園》的出版發行,無論是上萬字的通訊還是幾十字的訊息,都是及時回顧和總結了廈門市的環境保護工作,均能夠取到“存史”的效果。

作者簡介

葉文建,1957年出生在美麗富饒的廈門市。
1976年高中畢業後就回到當時的廈門市郊區前線公社蓮坂大隊下鄉。1980年在國營廈門水泥管廠從事行政和共青團的工作。1986年年底到廈門環保局從事文秘和宣傳教育工作。1988年開始從事環境新聞工作,從1995年11月經原國家環保局和福建省新聞出版局批准設立中國環境報廈門記者站至今,一直從事記者工作並負責記者站工作。其間的1997—2000年擔任廈門市環境宣傳教育中心法人代表,2002—2003年兼任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主辦的大型刊物《世界環境》常務副社長。
作者從事環境新聞工作25年來,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撰寫近50萬字的新聞報導,有些新聞作品還分別多次被香港《文匯報》、《大公報》、《每日電訊報》和《廈門日報》等新聞媒體採用。
多次被中國環境報社評為優秀記者,其中有不少作品被評為好新聞,如《廈門立法關注生活污染解民憂》獲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複評暨十五屆人大新聞獎二等獎,《廈門告訴我》獲國家環保局、國務院研究室、中國記者協會共同組織的“環境杯”好新聞大獎賽一等獎,《廈門強制執行四家拒繳排污費企業》獲二等獎,《圍之惑》被中華環保世紀行組委會評為好新聞二等獎,《從“優”到“憂”的警示——透視廈門空氣品質退化》被中國環境報社評為好新聞二等獎,《改“先上車後買票”為“先買票後上車”——廈門發展“小攤小販”必須經過環保關》獲福建省環境好新聞一等獎等,此外還有數十篇作品被國家、福建省和廈門市評為好新聞。
主持國家環保總局主編的公民環保行為規範——《社區居民讀本》的出版和發行。主編《飛向綠色的明天》畫冊等刊物。參與《國小環境保護知識(試用)》教材、《絲綢類環境標誌標準研究》等的編寫工作。1994年以來,兼任《中國環境年鑑》特約編輯至今

圖書目錄

事件篇
對策篇
法制篇
宣教篇
成果篇
紀實篇
文學篇
後記

文摘

綠色文明的開端
本世紀最後的20年間,一座原本就聞名遐邇的海港風景城市,又以其嶄新神奇的特區風貌,引起了東西方的共同矚目,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視窗,這就是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廈門。當人們在回顧特區建設15年的時候,這座經改革大潮洗禮的島城令人刮目相看了。
改革開放初期,有人把中國興辦特區稱為“深圳的速度、珠海的模式、廈門的基礎”,這一“基礎”是在根據自身的特點形成的,它要改造老城區,還要建設新城區,要背一些“先天不足”去開拓……
然而這座百年老城卻擁有天然良港,可以與世界各洲連通,又與金門隔海相望,它可是聯繫海峽彼岸的橋頭堡和不可多得的通商、通航、通郵的口岸。這裡屬於亞熱帶氣候,山在水中,水又在山中,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素來被稱為“海上花園”,這裡又是著名的僑鄉,英才輩出而蜚聲海內外。
改革開放辦特區建設15年,廈門的經濟實力增強了,1995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0億元,人均達19714元,居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萬元城市中的第三名。城市建設與管理水平有明顯提高,1992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城市投資硬環境40優之一。城市面積由8.36平方公里增加到50平方公里,1995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314噸,貨櫃運輸列全國第五位,廈門港進入全國一類行列,空港客運量名列全國第六位,同年在全國大中城市衛生評比中名列36個參評城市第一名。
這是廈門市黨政領導率領他們的人民進行的“第一次創業”所取得的業績。
這是英明的決策者向黨中央和全國人民遞交的一份出色的答卷。
一項戰略性的科學決策
特區建設過程中,萬商雲集,但廈門的決策者不是盲目地抓項目、上工程,而是科學地將發展項目、工業布局分成三個層次:發展“用水少、占地少、污染少、耗能少”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精小、輕、新和高科技產業,規劃在廈門島內建設,把輕紡、輕工等勞力密集型工業安排在島外的杏林工業區,又把石油化工等原料工業和能源工業安排在海滄鎮和同安縣。對符合這些原則要求的,堅決支持,否則一律不開綠燈。 1984年,一個煉油項目擬在廈門建設,該項目占地需2平方公里,年加工500萬噸原油,年產高級汽油146萬噸並能提供5000人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並有數千萬元的經濟收入。這對受“前線”因素制約,飽嘗30年半封閉發展的廈門的誘惑力太大了,但當最後決策時,市政府還是忍痛割愛地否決了該項目的建設。
像這樣被否決的項目不止一家,類似在島內辦煉鋼廠、電鍍廠、造紙廠等有違“四少”原則和國家產業政策項目的,在廈門市均難於找到落腳之地。不是說辦特區要吸引外資嗎?外資來了你們又不要,難怪廈門“發展太慢”!廈門太挑剔了!
不,廈門要引進外資,但必須符合城市的規劃布局、按照廈門的環境容量來“引資”。
看,一批高新技術的產業在這塊沃土裡紮根了,像廈華電子集團、電子、輕工、紡織等產值高、能耗低、污染小的大型骨幹企業相繼建成,從而使廈門環境質量至今仍保持在特區建設“本底”水平之上。
“海上花園”的遺憾
廈門能有今天,是改革開放的好政策給這個神奇的城市注入了活力。這15年,廈門在環境與發展這架天平上,是很會掂出輕重的。
此間,一些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也出現了。
1986年,廈門西海域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赤潮,由此“環境”這張黃牌也不斷在人們眼前亮起,篔簹湖和廈門港避風塢的污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瀰漫在鷺島上空的200多根煙囪在“吞雲吐霧”,城市噪聲達到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步,自然生態破壞嚴重、垃圾圍城、四害猖獗,城市管理混亂,1989年全國首次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考核廈門時,廈門以全國倒數第二名的成績名落孫山!
廈門怎么啦?是廈門沒有環境優勢?否!是廈門管理水平不行?否!是廈門高層領導不重視?否!忍辱負重的廈門人開始了他們新的環境戰略,讓我們攝下幾組鏡頭,再把這些鏡頭進行放大和拼裝,你會看到“海上花園”的主人們是怎樣從環境的噩夢中醒來的。
從污水中撈起的太陽
那是在70年代,一個不應該的年代,廈門人用一雙勤勞的雙手,將與大海相連通的天然良港,圍出了個不倫不類的死湖,一廂情願的人們企盼在被圍起的海灘上能種出穀物,但人們尚未品嘗上谷香的時候,湖周圍便布滿了大大小小的200多家工廠,這些工廠長年累月向湖裡排著五顏六色的污水。於是篔簹湖發怒了。
一位飽經湖水發臭的市民終於耐不住那陣陣飄來的味道,向當時的廈門市市長鄒爾均寄來一幅漫畫,漫畫上有一位居住在湖區周圍的居民為躲避蚊蟲的襲擊,躲在蚊帳里看電視新聞,並取名為“垂簾聽政”。
位於篔簹湖區周圍的市環境監測站的所有暴露在空氣中的含銅物件,包括銅鎖、精密儀器,均被湖中污水隨風飄來的含氰化物物質而污染顯得銹跡斑斑。
位於西堤湖邊建起的一幢幢豪華別墅,也被黑臭污染,這一時期的售房率不足一半。
文明素質較高的廈門人,也包括外地來廈的,此時此刻也忍不住罵娘。
那滿目瘡痍的慘狀,驚動了福建省和廈門市的決策者,也驚動了一向以反映人民呼聲為己任的人大代表及其常委會。
1988年4月7日,廈門市人大常委會的部分組成人員、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市政府相關部門的頭頭們近百人,對篔簹湖區和幾個排污大戶進行視察,並認真做了討論和研究。
1988年4月8日,在廈門市環保局的大會議室內,近百張桌椅座無虛席,會場上一張張表情嚴肅的臉,望著台上那陳詞發言者的神態。這時,曾擔任過常務副市長,此時擔任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王金水,更是感慨萬千,他告誡與會的政府部門的頭頭們,要吸取教訓,在今後的建設與發展中,寧可少上幾個項目,也要保護環境,寧可少蓋幾棟房子,也要保證資金治理篔簹湖。
從權力機關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後,廈門市政府開始縮緊腰帶,從財政中摳出資金用於治理篔簹湖。
於是,一場加速綜合治理貰篤湖的戰役打響了。市政府調集在廈門的所有科研力量,邀請和走訪了省內外許多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專家教授,並委託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廈門大學等單位開展了一場科學治理篔簹湖的攻堅戰。方案提了數十個,經過反覆論證和比較,最終確定了污染控制、污水截流、污水處理、清挖湖泥搞活水體、防洪蓄洪、園林綠化和護岸維護的綜合治理方案。同時,為避免邊治理邊污染,市環保局首先對排入篔簹湖、負荷占60%的25家主要工廠污染源實行限期治理,並責令島內3家造紙廠停止製漿生人們是怎樣從環境的噩夢中醒來的。

後記

後記
從1988年至今,是我長大成人的25年,也是我從事環境新聞工作的25個年頭,到今天,有種“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感覺,於是,就有了將25年來在報章發表過的一些文稿匯成集子的衝動。

每當我打開電腦,搜尋著我25年來在報章和其他媒體發表過的一些文稿時,就會浮想聯翩起許多歷歷在目的往事。
記得的是1989年,看到廈門滿目瘡痍的篔簹湖,我和廈門電視台記者林平峰拍下了《廈門告訴我》及《廈門瘡痍——篔簹湖》等電視專題片,這兩部電視紀錄片,全景式地反映了當時廈門的整個環境狀況,特別是篔簹湖污染的整個現狀。專題紀錄片播出後,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反響和共鳴。《廈門告訴我》由此獲得了1990年國家環保局、國務院研究室、中國記者協會評選的“環境杯”全國好新聞大獎賽一等獎。當看到篔簹湖整治後的綠波蕩漾,成群的白鷺集聚在這裡覓食、嬉鬧,還、有三五成群的遊客和市民在環湖路散步、慢跑……我的心裡是那么的從容、淡定和開心。於是我又采寫《治水當屬篔簹湖》的稿件,以褒獎篔簹湖的治理成果。但是面對廈門的“圍海熱”,我又和報社記者孫海東采寫了《圍之惑》,全面反映了“圍海熱”給廈門的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提醒政府有關部門不要再有“圍海熱”思潮。該作品被’94中華環保世紀行組委會評為好新聞二等獎。
記得的是素有鷺島之稱的廈門,上世紀80年代初期之前,最尷尬的是白鷺故鄉的鷺島竟然看不見白鷺。於是,廈門人開始懷念白鷺。白鷺也因此紛紛在傳說和故事裡飛,在散文和詩詞里飛,在國畫和油畫裡飛,在歌曲和攝影里飛,在廣告和商標里飛,在不少店家或公司的名字里飛,更在難於計數的孩子的名字里飛。
白鷺對於廈門來說,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意義和象徵意義。城市被稱作“鷺島”,市鳥選定的是白鷺,至於人名、店名中“鷺”的重複率更是高得驚人。可是在廈門島為何不見白鷺?可以想像那個時候的局部生態環境是如此的糟糕,就連白鷺都難得光顧!可喜的是時任廈門市長的洪永世和時任廈門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李秀記、副主任郭安民等領導,十分關注白鷺的話題,從法規的制定到具體實施,都傾注了他們的心力。記得1995年5月12日在大嶼島現場,當洪市長等領導看到島上成千上萬的白鷺在樹梢上翩翩起舞、自由飛翔的情景,洪市長興奮不已,當即指示林業部門要很好地管理起來,此時我正陪同在洪市長的身邊,我說,白鷺主要在灘涂上覓食,他說那就讓海洋水產部門來管理,我又說白鷺是介於陸上和海邊的灘涂上覓食,再棲息樹林中,還是環保部門管比較超脫,他略有所思,就說那就讓環保部門來管理吧,最後,洪市長在接受新聞媒體採訪時,就明確要求白鷺由環保部門來統一歸口管理。……由此,從人民代表的關注到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的迅速建立,從市長由衷的感激再到鷺與人的和諧,都在廈門環保史上從此留下一段美妙的佳話。
特別要提到的是,1996年7月中旬的一次市長的常務會上,洪市長講了三點:一、廈門要借鑑新加坡等先進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高標準嚴要求地治理環境污染,使廈門市的生態環境保持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二、廈門要增加環保投入,“九五”期間全市用於環保的投入要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到2000年至2010年要達到5%以上;三、要求全市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都要積極推行國際ISO14000系列標準體系,使特區的企事業單位早日與國際接軌。我認為“洪三條”至今依然管用,他在任內高瞻遠矚,不愧是名副其實的“環保市長”!
記得的是1994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立法權,7月30日,頒布第一部專業法規——《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我積極宣傳廈門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特別是在執法方面取得的成效,廈門充分運用該《條例》的實施,為環境管理提供執法依據。2004年6月10日重新制定的《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獲得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准,我為此采寫的《廈門立法關注生活污染解民憂》獲得了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複評暨第十五屆人大新聞獎評選二等獎。
記得的是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活動,又將廈門的環境保護推向新的高度。時任國家環保局局長的解振華,於1996年10月31日蒞臨廈門調研,耳聞目睹了廈門的環境現狀後十分欣慰,對廈門的環境保護工作給以充分肯定。廈門環保局局長吳子琳向他匯報,自從經濟特區建設以來,廈門的工業總產值在特區建設25年中卻已增長146倍,但廈門的環境質量至今仍基本保持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良好水平,空氣、水環境基本保持在良好狀態,個別指標甚至還優於過去。這說明了廈門堅持走經濟、社會、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軌跡。但是,他反映說,國家在開展城市環境質量定量考核時,廈門的排位總是進不了全國的前十名,他不服氣!解振華聽完匯報後,略有所思。當天下午,解振華一行考察了廈門萬石植物園,走著走著,他突然停下腳步,叫上B隨行的幾位司長,提出在我國開展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想法,並指示他的部屬們思考這個問題,回去再討論。第二天,在環境監測站的一樓會議室,司長們表示贊同解局長提出的在全國開展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建議,並要求廈門環保局以地方現狀為基礎,拿出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地方考核標準來,國家環保總局拿出國家層面的考核標準來,然後對接後形成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考核標準並在全國開展此項活動。
1997年8月29—31日,經過國家的嚴格考核,廈門昂首跨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推薦榜。9月5日,國家環保局正式授予廈門、大連、珠海、深圳、威海5個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稱號。

中國第一任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多次強調,環保工作是靠宣傳起家的,他還說,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原國家環保局總局長解振華也說環境保護不僅要靠宣傳起家,還要靠宣傳教育去發展。中國環境報社的第一任社長揚矛說,記者不是一年寫了多少稿件就是優秀記者,記者應該每年有一兩篇作品能夠獲得全國性的新聞大獎,才能算是優秀記者。我記住了這些領導的指示,並在現實工作中加以實踐。我在負責廈門環保宣傳教育期間,能夠發揮我在高中時代擔任團委副書記期間保留下來的魄力而不遺餘力地大膽工作,在環境宣傳方面,多次配合國家環保局、國務院新聞辦、《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人與自然》、中華環保世紀行、《中國環境報》等進行重大的環境宣傳,使廈門的環境保護能夠及時登上中國的主流媒體。在地方上,能夠基本保證在電視上有環保的圖像、報刊有環保的文字、市裡的檔案有環保的章節。我主編《飛向綠色的明天》畫冊等刊物,並爭取到了市委書記為《飛向綠色的明天》畫冊題詞,副市長為畫冊作序;協調了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教育委員會、廈門市環保局多次聯合發文要求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的環境宣傳。在白鷺洲,豎起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塊液晶顯示屏——白鷺彩屏,這是環境宣傳教育的大手筆和大亮點!這是在1978年市委書記親自部署下進行的工作,當時是由於廣大市民和旅客不能隨便登上大嶼島,不能看到白鷺那千姿百態的身影,希望在大嶼島安裝6個攝像機,通過遠傳技術,將大嶼島的白鷺世界實時不間斷地傳輸到白鷺彩屏,讓民眾白天能夠觀賞到白鷺,晚上還可以播放動物世界紀錄片以及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片,這是一項環保宣傳的新舉措,得到了社會的讚許,中央電視台等國家主流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導。彩屏開播的199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時任省委副書記還為此發了賀信祝賀開播儀式成功。遺憾的是由於體制的原因和人為的因素,耗資近400萬元的彩屏最終還是成了遺憾的歷史!
在環境教育方面,我能夠不斷創新,多次組織千名學生上中山路等重要路段踩街宣傳環境保護;組織學校開展自編自演的環保文藝節目,在廈門影劇院和廈門人民會堂進行匯報演出,觀眾全部來自學生家長,這些活動均受到社會的好評;組織台(灣)廈(門)和香港、廈門環保科技夏今營,在首次組織台(灣)廈(門)環保科技夏令營時就得到了國台辦、省台辦領導的重視,他們和廈門市委的兩位副書記等領導出席了夏令營的開幕式活動;在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宣傳教育活動中,我組織印刷10萬張集知識問答、意見建議和學生家長簽名為一體的銅版紙宣傳單,通過學校發放給每位學生,宣傳單飛向廈門島的每個家庭,根據回收統計,有27萬人簽字參與了此項活動,此舉通過學生帶動家長,再推動社會,確實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1997年6月5日,為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由7個區的團委組成的7個青年志願者方陣,身著7種顏色的宣傳服裝在廈門人民會堂廣場舉行宣誓,同時接受市五套班子領導的授旗,之後,青年志願者分赴所在的各區,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其間,市長分別在廣播電視上發表講話並在《廈門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廈門日報》發表社論,為高潮迭起的“創模”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氛圍。

最讓我難忘的是擁有許多新朋舊友,1994年6月,我奉命到北京中國環境報社總部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實習。這期間,我在報社總編室認識了當時在總編室任主任的杜琳,副主任李瑞農和孫海東,編輯陳謙、段松君、胡若隱等同志,儘管時過境遷,這些兄弟各個飛黃騰達,有的已經遠走高飛,但是時到今天,他們依然沒有忘記遠在南方小城——廈門的我!特別是我在北京的東四十條的倉夾道里甲十四號與孫海東同住一居室,他對我這不速之客進行了無微不至的關懷,與胡若隱、林玉等同住一個院子,我們朝夕相處,經常一起騎著腳踏車上下班,一起喝啤酒小酌……那樸實無華的感情,是無法忘記的。
在我的工作歷程中,我榮幸地先後經歷了五任廈門市環保局局長,同時經歷了五屆環境報社長和總編輯,在這些長輩和領導的幫助和關懷下,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成熟,是他們給了我許許多多的學習鍛鍊和提高業務知識水平的機會,才成就我的今天。

今年正好是我和妻子結婚25周年,我要感謝我的妻子超美,她長期以來對我的包容、理解和愛護,特別是她近三年身體狀況不佳,經歷三次大的手術,但能夠積極配合醫生,抵抗病魔,身體狀況很快恢復了起來,同時告別了她擔任幾十年的銀行高管職位,過起了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期許她能夠放下一切包袱,開始新的輕鬆愉快的生活。我的女兒宇寧,大學畢業了,並及時在一家外資企業找到了一份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總經理助理,看到她日漸成熟、充滿陽光和希望的樣子,我好開心,期許她早日尋覓一位知己,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1976年8月,我高中畢業後就來到當時的廈門市郊區前線公社蓮坂大隊下鄉,在下鄉的四年里,我經歷了三個月農村生產隊生活,後被調去前線公社參加“一批兩打三整頓”工作組工作,1978年2月工作組活動結束後,我被調去郊區前線公社蓮坂國小當民辦教師。1980年正式就業於國營廈門水泥管廠,在工廠的四年里,從事行政和共青團的工作,(其間被派去武漢建材學院學習8個月)。1984年學習回來後就被調去廈門市建築材料工業公司參與負責新型材料的籌備工作。1986年年底到廈門環保局從事文秘和宣傳教育工作。其間我先後參加人民日報的新聞培訓班、到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系進行一年半的新聞專業學習,並在該校研究生院進行了一年半時間的新聞學學習,以提高我的新聞寫作能力。同時我對攝影、攝像進行了學習和實踐。在許多重大的採訪活動中,做到一部照相機、一部攝像機、一台錄音機和一支筆,全方位進行採訪報導,被當時國家環保局副局長王揚祖戲稱為地方的“全能記者”,並多次圓滿完成重大的新聞採訪任務。
我一生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做對不起朋友的事情,不給領導添麻煩,坦坦蕩蕩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永遠抱著包容和謙卑的心態對事對人。我將繼續用我的格言——“以細微小見精神、以德服人見真誠”為鑑,繼續廣交天下朋友,因為只有彼此尊重才能達成彼此的理解。但是由於性格使然,難免心直口快易得罪入,期許朋友們理解和包容,畢竟我是一位善良的典型的廈門漢子!

在我即將出版的這本《守望美麗家園》新聞集裡,得到了國家環境保護部周建副部長為本新聞集作序,衷心感謝這位老領導對我的鼓勵和鞭策!我要感謝我國著名書畫家李呈修先生為我題寫書名,也要感謝我國著名書法家石光先生也為本集題寫書名,同時也要感謝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洪清盾教授及我國著名的水墨花鳥畫家關中醉人先生對本集給予的關注,特別要感謝《中國環境報》福建記者站站長李良以及廈門日報的林水圳、蔡廷謙,廈門電視台的林平峰兄弟等在我職業生涯起步階段給予的幫助和支持,同時也得到國家環保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以及廈門環境宣傳教育中心餘進、邱雄飛等兄弟在我負責廈門市環境宣傳教育工作期間對我的支持與配合。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沒有辛勤的勞動,就沒有閒暇時的快樂。本新聞集收錄了我職業生涯的一部分文章,其中80%以上的文章來自《中國環境報》,還有一部分文章分別在地方的媒體和境外媒體刊發過,由於受到篇幅和收集條件的限制,本集沒有收錄。
出版本新聞集的目的就是反映廈門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要事件、動態和情況,甚至百把字的新聞也被收入其中,希望通過這種梳理總結的方式,為地方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數據和資料。同時,注意在新聞報導中力爭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也不遺漏,儘量使之達到“存史”的效果。
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效應;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效應。期許更多的有志之士關注自己生活中的小環境,也關注人類生存生態的大環境。讓美麗家園更加美麗,因為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013年12月14日凌晨寫於廈門)

序言


中國環保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宣傳和教育,特別是離不開新聞媒體的鼓與呼。中國環境報伴隨著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而發展,湧現出許許多多奮戰在第一線的優秀記者,他們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為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了貢獻。
廈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是中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廈門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環境整潔,是我國的首批“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廈門正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努力締造美麗廈門,環境保護工作成績顯著,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
從《守望美麗家園》的環境新聞集子裡可以看出,作者能夠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生活,寫出了許多有影響、有分量的稿子,他在負責記者站工作中,能夠以環境新聞報導為己任,恪守職業道德,及時反映廈門環境保護各個時期的重要事件、動態和情況,許多作品還被評為了國家的優秀作品,值得褒獎。
葉文建是中國環境報地方記者中一名優秀的記者。《守望美麗家園》的出版發行,無論是上萬字的通訊還是幾十字的訊息,都是及時回顧和總結了廈門市的環境保護工作,均能夠取到“存史”的效果。
葉文建同志還是《中國環境年鑑》的特約編輯,從《中國環境年鑑》創刊近二十年來,就一直兼職從事《中國環境年鑑》的撰稿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希望他能夠繼續努力,為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事業繼續作出成績。
中華人民共和目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周建
2013年10月3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