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陳玉柱出生在北方農村,從小受盡多種磨難,做夢長大了去當兵。他當兵的想法很特別,就想吃上白饅頭。為了能當兵,母親提著半籃子雞蛋領著他去找大隊書記。母親讓陳玉柱跪下喊書記"舅舅",書記心軟,同意讓陳玉柱當兵。
陳玉柱隨部隊開進天山,與戰友們奮戰在築路工地。陳玉柱和班長鄭樹林很快建立了友好關係。一天,陳玉柱在烤饅頭吃,聽到集合的哨子,他順手把半個饅頭丟進了帳篷旁的污水桶里,跟著戰友們跑了出去。後來被連長發現,批評了班長。班長從桶里撈出那半個饅頭,當著全班的面一口一口吃下去。班長說,我們部隊苦,老百姓比我們還苦,我們是從農村出來的,不能糟蹋糧食。班長知道是陳玉柱扔的饅頭,卻自己承擔了責任。
有一天,部隊在隧道里施工,天山忽降暴雪。一夜之間,施工部隊和外界失去了全部聯繫,給他們送糧送菜的汽車也出了車禍翻入山澗。上級以為他們能固守待援,這一百五十多號人卻因此陷入絕境。連長指導員決定派人送信求救。班長鄭樹林、陳玉柱等四名戰士執行這次任務。他們將僅剩的20個饅頭裝進挎包,在雪地里爬行了三天三夜。陳玉柱爬不動了,請求班長把他留在雪地里。班長說不行,我背也要背你出去。當時,距離有人煙的地方還有幾公里。大家都堅持不住了,倒在了雪地上。班長用顫抖的手拿出最後一個饅頭,命令年齡最小的陳玉柱吃。陳玉柱靠這個饅頭支撐著又走了幾公里,被維吾爾老人救下,完成了報信任務。而班長和另兩名戰士卻長眠在了雪地里。
陳玉柱退伍回到了家鄉,當地政府安排他到縣裡電影院收門票,後娶妻生子。班長的妻子帶兒子來訪,問丈夫犧牲在何處。她要去看一眼丈夫後帶兒子改嫁,因為日子實在太苦。陳玉柱卻無法說出班長長眠的具體地點。此事對陳玉柱震動很大。陳玉柱突然做出決定帶妻兒返回天山。所有家人都反對,但無法阻止他。
陳玉柱回到天山後,才發現沿著修成的天山路幾百公里,長眠著一百多名犧牲的戰友。他決定把這些孤單犧牲的戰友都搬到一起,搞個小烈士陵園,供親人們和後來人前來弔唁。他下完這個決心後,就開始了與妻子磕磕碰碰的日子。
陳玉柱把第一批犧牲戰友請下山後,專程去找班長已改嫁的妻子,告訴了班長現在長眠的地方。班長的妻子帶兒子第一次來到天山腳下掃墓。此事讓陳玉柱的妻子對丈夫的選擇有了新的認識。轉眼間,陳玉柱的兒子已長大成人。陳玉柱執意要讓兒子考軍校,影響了兒子的學習。兒子高考失利後,只能當兵,陳玉柱為此很高興。此時,陳玉柱用二十年修建的烈士陵園裡已經有了一百六十五名戰友。陳玉柱打算再把最後的三名戰友也找到。當年的連長離開天山二十年後重返天山。升任為總隊長的老連長已接到奉命重修天山路的任務。他帶隊沿老路去看望犧牲戰友時,卻找不到一個碑。他陷入深深的自責。忽然,老連長聽說了陳玉柱的故事。面對一大片碑林,老連長跪下了。新路開工前,先頭部隊來到烈士陵園舉行誓言儀式。幾百名官兵向陳玉柱和長眠在烈士陵園裡的一百多名戰友敬禮。
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獲獎記錄
年份 | 屆次 | 獎項 | 類型 | 對象 | 結果 |
---|
2011 | 第七屆 | 中美電影節 | 金天使獎 | 《守望天山》 | 獲獎 |
幕後製作
《守望天山》根據
黨益民的同名報告文學《守望天山》改編。
最初的創意誕生於某個冬日的凌晨,當時已經獲得幾個文學獎的黨益民從陝西關中渭南探親回京,掏出一本書《守望天山》送給趙鵬。書上的那條紅腰帶吸引了他,尤其是上面的13個字。趙鵬用8個小時一口氣讀完了這本10餘萬字的報告文學後深受感動,決定把人物原型陳俊貴的事跡搬上銀幕。
電影總策劃、總製片人趙鵬在談到拍攝初衷時表示,陳玉柱是一個集北方漢子的忠厚,是軍人純潔的戰友深情和老兵知恩圖報、誠實守信的品德為一身的天山之神的縮影,是抽象概念下的英雄。趙鵬希望通過《守望天山》的拍攝,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教材,呼喚重信守義、知恩圖報的中國傳統美德。
製作發行
聯合攝製 | 北京中僑聯文化交流中心 |
---|
| 八一電影製片廠 |
---|
|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
---|
| 交通運輸部直屬機關黨委 |
---|
| 中國致和文化有限公司 |
---|
聯合出品 | 北京中僑聯文化交流中心 |
---|
| 八一電影製片廠 |
---|
|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
---|
| 中國致和文化有限公司 |
---|
聯合發行 | 八一電影製片廠 |
---|
|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
---|
參考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守望天山》展現了當代復員軍人陳玉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獻社會、感恩社會、重信守義的大愛之情,謳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騰訊網評)
該片在細微瑣碎的生活細節里,在憨厚、執拗甚至怯懦的性格刻畫中,為觀眾表現了一個普通人的真實心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當今社會草根文化的反映,對比精英文化影響下的英模形象塑造,可以看出陳玉柱形象紮根現實的獨特氣質。
該片運用多人回憶和時空交錯的敘述建構,在串起情節的同時重點塑造人物的精神境界。該片借用了紀錄片和電視談話節目的手法,濃縮了普通百姓情感邏輯的呈現方式,塑造出一位真實、生動、凝聚著傳統美德的妻子形象,有非常強的感染力。 (中國經濟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