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端測謊儀

學術不端測謊儀

學術不端測謊儀,又稱“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財經大學等高校紛紛引進用以檢測畢業論文。人們把這一系統稱之為“學術不端行為測謊儀”。雖然這個“檢測系統”還沒正式套用,但是它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便受到一些老師和學生的質疑,繼而引發了一場爭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術不端測謊儀
  • 又稱: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
  • 用於:多種學術不端行為的檢測
  • 質疑之聲:新疆大學等院校的部分老師
基本簡介,抄襲標準,質疑之聲,各家看法,相關討論,其他信息,

基本簡介

“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是一種反剽竊軟體,可以用於抄襲、偽造、一稿多投、篡改、不正當署名、一個成果多篇發表等多種學術不端行為的檢測。該系統以《中國學術文獻網路出版總庫》為全文比對資料庫,範圍涵蓋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中國博士論文網路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論文網路出版總庫、中國報紙全文資料庫、中國專利全文資料庫、中國科技成果資料庫、中國年鑑網路出版總庫、中國工具書資料庫、中國標準資料庫等。將任意一篇需要檢測的文章,與比對資源庫中的文獻進行比對,原則上,只要檢測文章與比對文獻存在一個相同的句子,就能被檢測系統發現。檢測系統在對論文進行檢測之後,生成檢測報告,為判斷論文性質提供相關依據。

抄襲標準

據介紹,這個檢測系統會將文獻綜述部分、正常引用部分自動剔除,剩餘部分只要有10%相似,就將視為抄襲。
新疆農業大學學生處劉向輝老師說,推行檢測就是想創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該檢測系統剛剛引進,試行階段會依照檢測系統提供的數據和方法來運行。
劉向輝解釋:“這個‘10%’並不是國家教育部門或是什麼權威機構制定的,而是學術界自發形成的,大家通用的一個標準。” 但據了解,一些學校根據本校的情況,都將10%的標準調至30%。
“學校已經下發了試行‘檢測系統’的相關通知,試行範圍包括2009年畢業的研究生、博士生畢業論文,此項工作由學校牽頭負責。事先通知學生其實就是要對部分有造假動機的同學起到一個警示作用,可以有效預防造假。如果有人‘以身試法’,相信這個檢測報告還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新疆大學研究生學院副院長帕力丹·吐爾遜表示,教育部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並且專門下發了通知。
帕力丹·吐爾遜說,新疆大學決定對2009年畢業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論文進行檢測。

質疑之聲

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財經大學等院校的部分老師、研究生、博士生聽說‘檢測系統’要推行,議論紛紛,有人表示贊成,也有人對它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提出質疑。
“我們一位導師曾說,以一篇3500字的論文來看,其中能有600—800字是自己的就已經很不錯了。我的論文最少有30%以上都是引用的。像物理、化學等學科,只要其中有一種試驗結果或是操作環節上一個很小的變化都能成為自己的學術觀點。但是文科類的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可以說自己提出的觀點都需要用前人的東西來佐證。所以這就要看這個系統具體怎樣來操作了。如果單純的用系統檢測結果來判定‘真偽’是不科學的。”新疆大學一名姓王的研究生絲毫不諱言自己論文與別人“雷同”的比例,而且他對這種“測謊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表示懷疑。
“我反對這個檢測系統。”新疆大學物理學科類的研究生白春海說,“給我們提的標準是30%,當然是全部都包括。論文中自己的理論能有50%就已經是非常好的,如果一篇論文當中有30%的創新就是很大的進步了。”
白春海認為學校應將主要精力用於推進學術研究的創新上,而不是去防止抄襲、剽竊。“目前我正在準備論文,別人我不清楚,但是對我來說,即使超過30%,我也沒有精力去刻意迴避,我覺得重要的還是創新和進步。當然這個檢測系統對造假的人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意義不大。”
她說研究生本來在做自己研究的創新,寫論文的時候卻要想著怎么去改變一些詞句,以避免超過30%的內容出現“雷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部分半造假半做學問的人就會把更多精力用到造假上去了。

各家看法

對於“學術不端”行為中的“一稿多投”,一些老師和學生也說出了自己的無奈。一名研究生說:“很多人都會‘一稿多投’,因為一些刊物給我們反饋信息的周期較長。研究生學習時間才3年,想在畢業前多發表一些論文,有所建樹,就逼迫有些人不得不採取抄襲、剽竊等不端行為。”
也有人說,一句話含義是相同的,大家都會用類似的語句來表述,這又該怎么樣來界定呢?這樣越檢測造假者越精明,只會把矛盾進一步激化。

相關討論

對於防止造假行為白春海認為根本還是在學生和老師,老師在打擊造假這個環節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防止‘造假’專門製造了這個‘檢測系統’其實是很可悲的。”白春海說,“這些其實應該納入‘教育法’,國家給我們提供了上學的權利,學生就應該有不作弊造假的義務。還是應該多出台一些有建設性意見的東西,來鼓勵人性善的一面。”
新疆大學人事處管守新處長多年從事一線教研工作,他認為,學術不端行為的根源在於現行的考評機制。社會對大家的教育導向直接導致了目前大家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行為。
雖然目前管處長還未接到學校有關部門關於試行“檢測系統”的通知,但是他表示,有了檢測系統,對抄襲行為會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
他認為,每個負責答辯的老師閱讀範圍是有限的,而且所有負責答辯的老師並不全都是涉及專業學術領域的專家,所以發現抄襲、剽竊論文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對於檢測中出現的“雷同”部分,如果有規範的注釋、出處等,不能算作抄襲。“檢測系統”雖然能做到一些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畢竟只是一套機械系統,操作過程會比較死板,因此怎樣去鑑別抄襲還是引用更需要人力求證。
管處長表示,檢測體統只能起到一個提醒和防止的作用,根本還是要提高學術人員的思想境界、道德覺悟。
新疆農業大學的劉老師則指出,這個新生事物有利也有弊,試行結果出來後根據實際情況,統計過具體的比例才能判定這個“檢測系統”的優劣。

其他信息

學術研究向來被視為一種帶有神聖色彩的工作,學者應該自覺遠離弄虛作假。然而現實並不令人樂觀,學術不端現象時有發生,就連一些具有一定學術成就的人也牽涉其中。雲南中醫學院院長李慶生9500字的論文,近1/3的內容來自他人,被認定為“過度引用”。儘管相關部門不時推出規範學術研究、遏制學術不端的行為規範,但給公眾的感覺是,收效似乎並不明顯,整治學術不端還需要更有力的手段以及制度性變革。
學術“測謊儀”,頂多只是一種技術甄別手段,一種整治學術不端行為的輔助手段。從根本上和長遠上來說,要端正學風,還得要從改革學術評價與激勵機制著手,引導學者自律,強化責任擔當意識,自覺抵制學術研究中的弄虛作假。為社會利益計、為學術純潔計、為鼓勵創新計,整治學術不端,到了必須出重拳的時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