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揚帆:歐洲戰爭簡史

《學海揚帆:歐洲戰爭簡史》包括:古希臘時代、古羅馬時代、中世紀戰爭、文藝復興至18世紀前葉、法英海軍大革命戰爭、歐洲近代戰爭、殖民地戰爭、俄羅斯的崛起等內容。《學海揚帆:歐洲戰爭簡史》是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基本介紹

  • 書名:學海揚帆:歐洲戰爭簡史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016417X, 9787560164175
  • 作者:周成華
  •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 頁數:476頁
  • 開本:16
  • 定價:48.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周成華主編的《歐洲戰爭簡史》集納大量的歷史文化細節,精選了大量圖片和文字,是文、史、哲知識彙編類圖書,簡要介紹了歐洲戰爭的有關歷史。
本書力求做到常識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並舉。以常識介紹為主,不作專門的學術研討,只作常識性的敘述,努力提高趣味性,力求讓廣大青少年讀者在休閒中求知,在求知中獲得閱讀的樂趣。

圖書目錄

古代戰爭篇
古希臘時代
特洛伊戰爭
麥西尼亞戰爭
賽西亞人與波斯王大流士之戰
第一次歐亞大戰
馬拉松之戰
斯巴達300勇士
薩拉米灣海戰
伯羅奔尼撒戰爭
亞歷山大東征
古羅馬時代
征服義大利
征服地中海
攻克科林斯之戰
羅馬共和國內戰
前三巨頭同盟
後三頭同盟
西羅馬帝國前期
西羅馬帝國後期戰爭
西羅馬帝國滅亡戰
拜占庭帝國對外戰爭
十字軍東征
土耳其攻克“永恆之城”
中世紀戰爭
查理大帝逐鹿西歐
維京海盜的戰爭
捷克農民戰爭
德國對義大利的遠征
俄羅斯時代
諾曼征服戰
英法百年戰爭
薔薇戰爭
德國農民戰爭
土耳其擴張
文藝復興至18世紀前葉
法國與西班牙在義大利的戰爭
勒班陀海戰
英吉利海峽海戰
立窩尼亞戰爭
加爾文宗教戰爭
荷蘭獨立戰爭
三十年戰爭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
拉辛農民起義
英國內戰
納斯比會戰
英荷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法英海軍大革命戰爭
大象和鯨魚之間的戰爭
土倫失陷
光榮的六月一日
第一次反法聯盟的解體
聖文森特角海戰
阿布基爾海戰
英國海軍兵變
坎珀當海戰
俄羅斯的崛起
俄國與波蘭的戰爭
彼得一世遠征亞速
北方戰爭
兩戰納爾瓦
俄土戰爭
俄國農民戰爭
俄國與瑞典的海戰
俄法戰爭
俄國1812年衛國戰爭
近現代戰爭篇
歐洲近代戰爭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德意志解放戰爭
拿破崙對西班牙的戰爭
普魯士對奧地利的戰爭
普魯士對法國的戰爭前夕
七年戰爭之初
拿破崙遠征埃及
科西嘉島的雄獅
殖民地戰爭
科爾特斯遠征墨西哥
皮薩羅征服印加帝國
英國占領埃及
美國獨立戰爭
第二次美英戰爭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
希臘獨立戰爭
英國對緬甸的占領
爪哇人民起義
英國對阿富汗戰爭
祖魯人反侵略的戰爭
塗油子彈引發的大起義
法國對越南的企圖
古巴30年解放戰爭
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的戰爭
英國在南非的戰爭
印支人民抗法戰爭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東普魯士戰役
西線戰爭的暴發
海上的爭奪
空中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閃擊波蘭
1940年戰事
1941年戰事
1942年戰事
1943年戰事
1944年戰事
1945年戰事

文摘

征服地中海
羅馬對地中海的征服是從第一次布匿戰爭後開始的。羅馬通過三次馬
其頓戰爭
(公元前215—前168年),征服了馬其頓王國及其統轄下的希臘;又通過
敘利亞戰爭
(公元前192—前188年),兼併小亞細亞等地區。至此,羅馬控制了東地
中海地區,
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馬其頓戰爭
“馬其頓方陣”是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83—前
336年)發
明的一種軍陣及一整套相關的戰術。腓力二世之子亞歷山大曾依靠這種方
陣戰術及
他所指揮的騎兵遠征波斯等地,戰無不勝,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
洲的大
帝國。
最早使用方陣的是希臘的斯巴達人,其方陣為每8人一排,士兵使用短
劍、盾
和標槍。由於布局簡單,攻防有序,這種方陣曾在希臘各城邦軍隊中廣為
流行。腓
力二世年輕時曾留學底比斯,詳細觀察和研究過這種希臘方陣。
他成為馬其頓國王之後,出於一位軍事家的敏感,對傳統的希臘方陣
作了重大
改革。他將方陣每排人數增加到16人,士兵主要兵器改用長達5~6米的長
矛,並改
用較為輕便、挎於臂上而不用手持的盾牌。同時,他還嚴格規定了每個士
兵在方陣
中的位置,使整個方陣在戰鬥中始終保持一種密集隊形,前五排士兵的長
矛尖均可
仰出陣前。這樣,方陣就成了一個密布的矛尖組成的整體。在攻擊時,這
種方陣能
給敵軍形成強大的壓迫,使敵軍無法抵擋密集的長矛刺殺而被迫後退。防
御時,它
又如同力大無比的豪豬或刺蝟一般,使敵人無處下手。
這就使單憑士兵個人能力的混戰變成了重紀律、重隊形的整體戰,這
在當時顯
然是一種非常光進的戰術。靠了這種方陣並配合騎兵的衝擊,馬其頓人成
為當時最
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
公元前199年,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馬其頓王腓力五世曾與羅馬最危
險的敵手
漢尼拔合作,這引起了羅馬人的強烈不滿。羅馬元老院決定派軍隊駐守亞
得里亞海
岸,以監視馬其頓人的行動。
羅馬軍隊駐紮在山腳下,馬其頓軍隊則守衛在前方的山上。相持了一
年之後,
年輕果斷的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出住這支羅馬軍隊的指揮官。而當地的牧
羊人團遭
受馬其頓駐軍的欺凌,出於怨恨和報復心理,引導羅馬軍隊經過一條小路
繞到馬其
頓軍隊駐地的背後,占據了有利地形。馬其頓王腓力五世對此當然不能容
忍,公元
前197年7月,戰爭在希臘北部色薩利城附近一個名叫辛諾塞法里的地方爆
發了。
馬其頓人依然排出了他們最拿手的力陣,腓力五世左面的2000名騎兵
佯攻和掩
護側翼,而將主力18000重步兵放在右翼。馬其頓士兵們手持長矛和盾牌,
充滿信心
地向羅馬軍隊的中部衝去。多少次,他們在與不同敵手的戰鬥中,都是這
樣取得了
勝利。
但時間已過去了一百二十多年,馬其頓軍隊面對的已不是被他們的祖
先擊敗過
的散亂鬆懈的敵人,而是精通戰爭的、既靈活又有紀律_的羅馬軍團,當他
們的方陣
舉著密集的長矛逼近時,羅馬人並未硬拼,而是略一接觸就稍稍後退。馬
其頓人以
為敵人敗了,並繼續向前緊逼。可羅馬人卻退而不亂,他們的軍陣富有彈
性,使馬
其頓人無法攻破。同時,羅馬軍隊開始向兩側機動,打擊因中路推進而露
出空擋的
馬其頓軍側面,特別是沒有騎兵掩護的馬其頓軍右翼。這種戰術大出腓力
五世的意
料,他急忙命令前方的軍隊停止推進,轉向右側迎敵。但裝備笨重、排列
緊密的馬
其頓步兵無法像羅馬軍團那樣快速機動,在迂迴中他們也無法保持密集有
序的方陣
隊形,因此當羅馬人從右側全力發起衝擊時,馬其頓軍隊實際上已處於混
亂狀態。
羅馬軍隊抓住戰機,沖人馬其頓軍的方陣之中。一旦雙方短兵相接,羅馬
人的短劍
就比馬其頓人的長矛占了上風。馬其頓士兵的長矛太長,揮舞不開,反而
無法抵擋
羅馬人的砍殺。不少人喪失了信心,丟下武器,臨陣脫逃。在羅馬軍隊連
續不斷的
攻擊中,馬其頓人潰不成軍,有8000人在戰場上喪生,5000人成了俘虜。
這次慘敗之後,腓力五世被迫向羅馬軍隊投降。羅馬人提出的受降條
件是,要
馬其頓放棄對希臘各城邦的統治權。這一決定使許多希臘城邦都興奮不已
。有些希
臘人甚至將羅馬人稱為“解放者”,歡迎他們的到來。
但這種歡呼聲很快就煙消雲散了。雖然羅馬政府宣布正式賦予希臘人
自由,但
實際上卻嚴密地控制他們的日常生活。這當然使希臘人不滿,一股反羅馬
的風氣開
始暗暗流行。公元前179年,腓力五世之子帕修斯繼承了馬其頓的王位。他
企圖重振
馬其頓昔日的雄風,便利用希臘人對羅馬人不滿情緒,悄悄地準備再與羅
馬決一
雌雄。
帕修斯的備戰工作做得十分小心,他不斷地補充兵源,訓練軍隊,籌
集糧食和
武器,並設法激起希臘各城邦對羅馬統治的不滿。到公元前168年,帕修斯
已經建起
一支擁有4萬步兵、4千騎兵的強大軍隊。這時,他感到羽翼已豐,便派兵
沿邊境巡
邏,這被看做是向羅馬統治權的挑釁。
這時羅馬的執政官是保羅斯。他接管軍隊指揮權後,就始終關注著馬
其頓人的
動向,並令駐紮當地的羅馬軍團保持戒備。公元前168年8月,雙方巡邏隊
的士兵在
馬其頓的皮達附近相遇時發生了衝突。衝突愈演愈烈,雙方越來越多的士
兵和將領
都卷人了混戰,最後終於演變成了一場真正的戰爭。
當保羅斯看到馬其頓軍隊依舊以傳統的方陣隊形推進時。他腦子裡頓
然想起了
30年前的羅馬軍隊在“狗頭山”之戰中擊敗馬其頓人的一幕。那場戰役證
明,弗拉
米尼烏斯當年所採用的側翼包抄、短兵肉搏是打敗馬其頓方陣的最好辦法
。他當即
決定再一次採用弗拉米尼烏斯的戰術。於是,他命令羅馬第一軍團和第二
軍團強渡
羅卡斯河,包抄並打擊馬其頓軍隊的右側。這一招立即奏效,馬其頓軍隊
的陣容頓
時混亂起來。帕修斯見勢不妙。急令馬其頓士兵以密集的“長矛陣”衝擊
羅馬軍隊,
想以此打破被包圍的困境。但馬其頓軍隊幾次衝擊,均無法衝破富於彈性
的羅馬軍
陣線。而羅馬軍則利用他們在羅卡斯河上架起的浮橋,快速從左側機動,
迂迴到了
馬其頓軍的後方,楔人馬其頓方陣之中,用短劍砍殺,而馬其頓軍的長矛
再次暴露
了揮舞不便的缺點。士兵們紛紛丟下長矛敗逃。到黃昏時,羅馬人把馬其
頓軍壓迫
到羅卡斯河與埃坤河之間一片狹小的二角地帶,馬其頓軍力圖在羅馬軍未
完成合圍
之前拚命突圍,他們在突圍中有兩萬人喪生,帕修斯帶著少數殘兵敗將僥
幸逃脫。
馬其頓從此滅亡,先是被劃分為羅馬統治下的四個自治的小國,後又被劃
為羅馬的
一個行省。
從軍事史的角度看,在這兩場戰爭中,對陣雙方採取的戰術幾乎完全
相同。而
戰爭的結果,都是羅馬軍隊獲得了勝利。這就告訴人們,在一百多年前曾
經所向無
敵的以密集隊形重步兵組成的馬其頓方陣,在同樣注重紀律且靈活而富有
彈性更為
注重機動能力的羅馬軍團面前,已顯出笨重、僵化的一面,無法與對方抗
衡。世界
上沒有永恆不變的陣法和戰術,一成不變地照搬古代的戰術來對付早已改
變了的對
手,就必然要走向失敗的道路。
敘利亞戰爭
公元前192—前188年塞琉西王國與羅馬間的戰爭。
因塞琉西國王安條克二世得名,又稱敘利亞戰爭。以敘利亞為統治中
心的塞琉
西王國(亦稱敘利亞王國,中國史書稱條支)為西亞大國。安條克三世(
號稱“大
王”,公元前223—前187年在位)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結束後,率軍攻人
馬其頓領
地色雷斯,與東進的羅馬勢力對峙。羅馬使節要求安條克三世退出色雷斯
,遭拒絕。
前192年,希臘中部的埃托利亞聯盟崛起,出兵攻擊與羅馬結盟的城邦,並
請安條克
三世派兵支援。安條克三世遂率1萬人進軍希臘,羅馬亦派兵進入希臘,戰
爭爆發。
次年溫泉關一戰,塞琉西軍戰敗,退回亞洲。前190年,塞琉西海軍又敗於
羅馬艦
隊。西庇阿(大)及其弟L.C.西庇阿率羅馬軍侵入小亞細亞。同年年底(
或前
189年年初),兩軍在馬格尼西亞(在今土耳其西部)交戰,塞琉西軍戰敗
。前188
年,塞琉西被迫接受苛刻的和約:放棄對色雷斯和小亞細亞的控制權,交
付巨額賠
款,海軍僅保留10艘艦船。
從此,羅馬確立其在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P30-3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