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恐怖症

學校恐怖症

學校恐怖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兒童心理疾病。兒童沒有充分正當的理由而恐懼、逃避或拒絕上學的症狀。見於國小低年級學生。表現為對學校的恐懼,拒絕上學;離家上學時即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腹部不適等症狀,回家即消失;怕與父母分開,怕老師,怕其他兒童,怕被提問或背書等。原因多與心理因素或錯誤的教育方法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校恐怖症
  • 簡介:一種較為嚴重的兒童心理疾病
  • 常見對象:7-12歲的小學生
  • 症狀:害怕上學,害怕學習
基本信息,特徵,病因,治療方法,防止方法,專家觀點,主要原因,高發年齡,恐怖症病例,

基本信息

國小二年級的一名男生一到學校就頭暈、嘔吐;另一位三年級的孩子進了課堂就心慌、焦慮,數次昏倒,不得不斷斷續續請假,耽誤了兩年多的學業。近段時間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患上了症狀類似、被心理學專家稱為“學校恐怖症”的心理疾病。 據安徽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專家江俊介紹,在他們每月接待的心理諮詢者中,有五分之一的來訪者是父母帶來的、已有明顯“學校恐怖症”症狀的中小學生,這個比例還在不斷上升。患病孩子一談到學校、課本、老師,一面對課堂、同學,就產生恐懼感,進而出現頭暈、噁心、抽搐等生理反應,甚至行為反常。她所接待的一位小學生患者,不但不能進學校,連看到課本都無法控制,常常撲上去亂撕一通,根本不能繼續就學。江俊分析認為,家長本身敏感懦弱或過於溺愛孩子、學校教育方式粗暴不當、學生之間競爭壓力增大是孩子們患上“學校恐怖症”的三大原因。
學校恐怖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兒童心理疾病。多見於7-12歲的小學生。由於存在各種不良心理因素,使學生害怕上上學,害怕學習,具有恐怖心理,故又稱“恐學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校恐怖症也是恐怖症的一種,相當於恐怖症中的場所恐怖症。但學校恐怖症又與場所恐怖症不完全相同,因為導致學生對學校恐怖的原因是多樣的。

特徵

1、害怕上學,甚至公開表示拒絕上學。
2、發病期間,如果父母強迫患兒去上學,會使其焦慮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暫時不去上學,則孩子焦慮馬上緩解。
3、焦慮的症狀表現為:心神不安,惶惶不安,面色蒼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嘔吐、腹疼、尿頻、便急等。

病因

1、內因。這類孩子均有以下的性格特點:膽小、仔細、敏感、多疑特別愛面子,依賴性大,生活上和精神上獨立性差,經不起批評。
2、外因。這類孩子的家長、老師及本人常期望過高,往往超過患兒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導致孩子心理失衡,逐漸形成焦慮感。

治療方法

首先,要尋找孩子不肯上學的原因。當發現孩子有不肯上學的現象時,家長應該與他們談心,儘可能了解所有與他們上學有關的情況。要注意開導,不要採用簡單的恐嚇的辦法,迫使孩子去上學,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創傷。要正面誘導,講清目前上學和將來工作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在認識上有所提高,切忌各種強迫性、懲罰性的言行。
當不肯上學的原因找到後,父母、老師、醫生應共同制定一個治療計畫。這個計畫應包括以下下兩點:
1、儘快設法使孩子回到學校去假如不肯上學的孩子焦慮症狀明顯,中華精神衛生研究院(廣州協佳醫院)提醒父母不要性急,應通知學校取得老師的配合。然後,家長要耐心等待,並陪伴孩子,以消除或減輕其焦慮症狀。開始時讓孩子在學校呆一個小時也好,如果這步成功了,可將時間延長至2小時,然後再延長至半天。逐漸過渡到不陪孩子上學和讓孩子獨自去學校。每當孩子有進步時,即應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
2、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患學校恐怖症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症狀,在找到原因後,要有針對性地請兒童心理醫師進行心理治療。
肌肉鬆弛療法是幫助這類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解除焦慮症狀行之有效的方法。即當孩子接近學校門口時,反覆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漸漸放鬆之後,再進校門,以克服上學時產生的恐懼感和焦慮症狀。
採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顯時,可在醫師的指導下,在短期內套用抗憂鬱劑,如氯丙咪嗪阿米替林麥普替林,同時並用抗焦慮劑,如佳靜安定舒樂安定,以消除或減輕患兒的症狀。

防止方法

1、注意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家長和老師對膽小、細心、憂鬱的孩子,不宜要求過於嚴格。相反,宜勸導這些孩子處事不要過分認真,要讓他們了解生活必然有成功,也有失敗的道理。
2、對孩子期望不應太高。家長切勿對這類孩子期望太高,由於這類孩子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們經受失敗和挫折能力較差,因此,期望太高易使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礎上增加心理壓力,促發學校恐怖症。
3、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旦發現孩子有學校恐怖症的跡象,即應立即去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師進行心理治療及必要的藥物治療。家長們更應注意防範這些孩子可能發生的離家出走等不良行為。

專家觀點

1、“學校恐怖”和學習成績無關
很多人會認為學習成績不好或調皮搗蛋的學生才會有恐懼上學的心理。賈美香說,其實不然,在她接診的學校恐怖症患者中,有差不多一半是學習成績很好,平時又很乖的學生。其中不乏重點學校的學生。有一位小男孩,在國小的時候學習很好,還是班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一所重點中學。在國中,他仍然任班幹部。一次他和一位同學鬧矛盾,老師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他說:“你是班幹部,對別的同學應該多一份忍讓。”他覺得受到了老師的批評,使自己的形象沒那么完美了,同時對老師的做法又有些牴觸。從此,他對學校產生了厭惡情緒,逐漸發展成了不願去學校,一提上學就恐懼、心慌、煩躁,患上了學校恐怖症,只好休學在家。賈美香分析說,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可能對自己在各方面的要求更高,一旦受到某種刺激,更容易出現學校恐怖症。
2、“學校恐怖”不同於逃學
告訴記者,其實,有學校恐怖症的孩子心理挺矛盾的。他們雖然對上學或學習有恐懼感,但內心對自己的學業又有擔憂,覺得應該去上學,但自己又不能克服對上學的恐懼。這完全不同於逃學。逃學的孩子是不想在學校呆著,不太擔心自己的學業,曠課後背著家長去做了別的什麼事情。他們對學校不會有恐懼感,在教室里不會有出虛汗、面色蒼白的表現。學校恐怖症的孩子有明確的軀體和心理表現,而且他們多願意呆在家裡,幫媽媽幹些家務什麼的。
3、“學校恐怖”多由壓力造成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學校恐怖症,和壓力有直接的關係。目前,學生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有來自社會、家長、老師的壓力,也有學生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就業時對學歷的要求,使得孩子的前途和各種升學考試緊密相連。家長的望子成龍,使得孩子的學習成績成了家庭關注的焦點。有許多家長給孩子創造出“極好”的學習條件,只要是學習用的東西,要什麼買什麼;在家裡怕浪費時間,不讓孩子乾任何家務,這無形中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覺得學習不好就對不住父母。學校對老師的考核也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直接掛鈎。學生成了這所有壓力的承受者。再加上一些孩子有追求完美的傾向,過分要求自己,處處爭強好勝,有時候稍微做得不完美,心裡便惴惴不安。這些因素使得心理發育尚不成熟的孩子承受著遠遠超過他們承受能力的壓力。賈美香說,除了心理上的壓力外,大量的習題堆在孩子面前,讓孩子不能有充足的睡眠,孩子的身體也會感到很疲勞。而且孩子即使叫苦,家長和老師也多勸其忍著。這樣長期的心理和身體勞累,就可能使孩子產生焦慮、煩躁,恐懼甚至仇恨學習。有的孩子甚至有撕書、作業本的衝動。其實即使是成人,每天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心情也不會好的。但學生沒有選擇“不上學”的自由,在無法逃避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在潛意識中便選擇了“生病”。有了病家長就得帶著去看病,就可以不學習了。賈美香強調說,這種“生病”不是“故意裝病”,患者確有軀體不適感,它是用軀體不適來掩蓋心理上的異常,這在心理學上叫“軀體化”,是一種心理障礙。對於這種身心已存在問題的情況,家長一定要給予重視,不要輕易地認為孩子是在“裝病”。
4、在愛心和耐心中走出恐怖
治療學習恐怖症,一方面需要心理醫生的引導;另一方面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愛心和耐心。要給孩子一個消除恐怖的過程。她舉了一個例子,還是前面那個國中男孩,在他患學校恐怖症後,他父親先是每天帶他到學校周圍轉,讓他在心理上接近學校等到他能接受了,再帶他走進學校大門,在校園裡轉,等到他願意走進教室後,才讓他坐到了教室。同時他父親和老師進行了溝通,希望老師不要用刺激性的言語對待他。一年後,這個男孩終於恢復了正常的學習生活。這其間,他父親的耐心和老師的愛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專家呼籲:請真正給學生減負
學生的學業是每個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高知者希望孩子超越自己,知識水平不高者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樣。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處於這種“希望”的壓力之下,一個孩子往往承載著兩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理想,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現在雖然在搞素質教育,但到了畢業升學的時候,仍然是分數決定一切。所以,雖然在學校“素質教育”,但在家裡,許多家長都在給孩子“開小灶”,請家教,報這個班那個班,學習負擔一點也沒減輕。賈美香說,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的智力水平和興趣愛好有差異,站在寶塔尖上的人永遠是少數的,“壓”和“逼”對孩子來說是很殘酷的做法。家長和老師在考慮學業的同時,也應該考慮一下孩子的身體健康(這裡的健康指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等到孩子的健康出了問題,才認識到“健康是最重要的”,往往為時已晚了。

主要原因

成績好的學生也會患病
據臨床統計,三分之二以上“學校恐怖症”患者的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不單成績差、淘氣、常被老師批評的學生才怕去上學,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一樣會得“學校恐怖症”。 12歲的小玉在學校的成績很好,深得老師賞識。在患化膿性扁桃體炎打了一個星期的吊針後,小玉不願意上學了。 心理醫生在和她的接觸中,發現她是個敏感而要強的孩子,追求完美,原來小玉是擔心自己落了一周的課成績會跟不上,也擔心自己的好朋友會和自己疏遠了。這種困擾已經造成了她的情緒障礙,影響了她的認知和判斷,導致行為的退縮,即使事情並沒有她想的那么糟糕,她在潛意識中認為只有遠離學校環境,才能減緩自己的情緒問題。 查醫生分析說,小玉的“完美主義”是她患上“學校恐怖症”的原因之一。
50%患兒家庭有問題
查醫生介紹說,學校恐怖症的基礎是生物學因素,但多是由環境因素誘發的,比如同伴關係不佳或學校老師的批評,家庭也是個重要因素,50%的“學校恐怖症”患者家庭中存在問題,如父母關係不佳、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或疏遠、父母個性不健全等。 12歲的阿豪是家中獨子,爸爸在佛山開廠,家中經濟條件很好,阿豪在學校的成績很好,也很受同學歡迎。這樣一個人人羨慕的好學生也得了“學校恐怖症”,似乎很難讓人理解。 一次偶然的機會,心理醫生了解到這個家庭的隱情,才解開“謎團”。阿豪的爸爸常以應酬為藉口很晚才回家,甚至徹夜不歸。阿豪的媽媽則聽說丈夫有外遇,常以淚洗面,而且常讓主動過來安慰她的阿豪打電話給爸爸,勸爸爸回家。 一年多前,阿豪開始不想上學,常常腹痛,每一次發作父親立即開車送他就醫,尋遍了珠三角的名醫效果不佳,最後被轉診到心理門診。 心理醫生建議阿豪的媽媽,父母間的矛盾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更不能利用孩子;同時醫生建議他的爸爸,要改善親子關係,加強和孩子的溝通與交流。阿豪的爸爸很不解:我們的親子關係有問題嗎,我每年都帶他出去旅遊一次,還去過香港迪斯尼呢。通過三個多月的心理治療,阿豪爸媽的關係改善了,媽媽的情緒好轉了,阿豪的腹痛停止了,每天開開心心地去上學了。
治療一月可返校
學校恐怖症”治療的開展需要醫生、學校、家長和小朋友的共同配合,如果孩子在學校受過同學欺侮,醫生會建議老師干預同學停止欺侮,設法為孩子換一個班級甚至是轉學。查醫生特彆強調,孩子轉班轉學並非是歸咎於老師,只是一種治療手段,可以使孩子離開已經產生了心理陰影的環境。 家長也應改變家庭里不良的親子關係和養育方式,以及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家長和老師應認識到,“學校恐怖症”不同於一般的裝病逃學,理解孩子的情緒問題不是裝出來的,不應對孩子呵斥打罵,而應盡力以合理手段解決孩子的實際困難。 查醫生提醒說,一旦診斷孩子患有“學校恐怖症”後,家長應儘早帶孩子接受心理治療,不要拖,治療越及時效果越好,以免患兒長期不去學校,荒廢了學業。 大部分孩子接受治療1個月後焦慮恐怖情緒明顯減輕,大多可順利返學,但要達到情緒和軀體症狀完全消除及良好的適應狀態則需3至6個月的心理治療。

高發年齡

長期關注這一疾病的,“學校恐怖症”的三個發病年齡高峰分別在5-7歲、11-12歲和14歲的青春期。 5-7歲的孩子剛進入國小,年齡還小,自然喜歡與親近的人呆在一起,進入陌生的環境後受分離性焦慮的影響易患“學校恐怖症”;而11-12歲的孩子可能與面臨升學的壓力、學習任務加重和人際關係的不良有關;14歲的孩子與青春期發育而致情緒波動有關。11歲的孩子開始進入青春前期,經歷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高漲,這個階段的孩子會獨自完成很多事情,尤其在人際關係方面,更樂於認同夥伴而非父母,因此情緒上較易受人際關係影響。

恐怖症病例

男孩患上學校恐怖症 每逢讀書就“失明”
一名11歲男孩,視力一向很好。半年來,他卻斷斷續續“失明”,經常喊看不清楚東西。父母帶他前往北京求醫,沒有結果。昨天,經重醫兒童醫院心理科診斷,他原來患上學校恐怖症。
昨天,在兒童醫院心理科門診,家住高新區的周女士拉著面容憔悴的兒子帆帆(化名)來看病。周女士稱,帆帆今年讀5年級,一向乖順聽話,成績十分優異。去年9月開學後,帆帆突然得了“怪病”,每次讓他讀書寫字,帆帆就會“失明”。帆帆還說連黑板上的字也看不清楚,不去上學。
夫婦倆將帆帆送進多家醫院檢查,經多家知名醫院眼科診斷,帆帆的眼睛一切正常。就在一家人納悶時,帆帆的病情“惡化”,從最開始抱頭、用手錘頭,到後來用拳頭擊牆,用腦袋撞牆。周女士帶兒子到北京的兩家醫院就醫,帆帆的腦部一切正常。
近日,有醫生建議周女士帶帆帆到心理科檢查。兒童醫院心理科醫生王敏建在與帆帆溝通時,找到病根——帆帆是一名典型的學校恐怖症患兒。這類患兒強烈拒絕上學,出現情緒障礙。
某三年級學生到學校就喊頭痛、肚子疼
小偉是個10歲的男孩,上三年級,近1個月來,每天早上媽媽一叫他起床上學,他就開始喊頭痛、肚子痛。媽媽以為他得了什麼病,便帶他到醫院檢查,做遍了各種檢查也查不出問題。而且每次從醫院回到家裡,小偉又一切正常了。媽媽想小偉是不是不想上學裝病啊,怕他落下功課,所以後來不顧他喊頭痛、肚子痛,強行把他送到學校。可是到了上課的時候,小偉面色蒼白,頭上直冒冷汗,老師又趕快把小偉媽媽叫到了學校,讓她把小偉帶回家。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學專家賈美香告訴記者,小偉的情況應屬於“學校恐怖症”。學校恐怖症是一種心理障礙,易發生於7-15歲的學生,男女生髮病率無明顯的差別,據臨床觀察,近年來此症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畢業班的孩子發生率較其他年級為高。
一年級國小新生患“學校恐怖症” 一上學就嘔吐
“我的孩子這是怎么了?一上學就嘔吐。”昨天,市民王女士撥打本報熱線稱,自己的孩子今年剛上一年級,一周嘔吐五天,雙休日就好了。專家稱,這很可能是“學校恐怖症”,家長和老師都應注意進行正確引導。
王女士稱,孩子每天早晨起床後,經常要四五次大便,吃完早飯就開始吐,把飯都吐出來了。奇怪的是,周一至周五天天如此,但到了周六周日這兩天,就變得正常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有時早上孩子都哭著說不想上學了,因為孩子怕在班裡吐。
記者從一些國小了解到,很多孩子進入國小後,表現出了不適應,如坐不住,情緒無常等。這都是因為幼小沒銜接好,畢竟幼稚園和國小有很多不同,有些孩子沒有思想準備,就會表現出各種“症狀”。近日,還有市民稱,自己的孩子早晨剛要出門前就開始肚子疼,噁心,晚上跟他交談後,原來是怕找不到教室而緊張,一進教室坐下馬上就好了。
市心康心理諮詢中心主任王輝告訴記者,這應該是“學校恐怖症”的表現。在開學初期,經常會有小學生一進學校和課堂,就出現頭暈、嘔吐,心慌、焦慮等現象,這是一些孩子患上了“學校恐怖症”的心理疾病。前來諮詢者中,這個比例在不斷上升。一些嚴重的學生甚至不能進學校,根本不能繼續就學。造成這一症狀的主要原因是家長溺愛孩子、學校教育方式粗暴不當、學生之間競爭壓力增大等。具體說,家長溺愛縱容孩子,孩子一不想去就同意了,就會助長這種情緒;教師教育方式不當,如一些中小學生是由於討厭某個“壞”老師,進而泛化到憎惡學校、憎惡同學的;再就是學生在學校的競爭壓力大,結果造成恐懼。為消除“學校恐怖症”,家長們要積極對患兒加以疏導、鼓勵,與孩子進行更多的感情交流,學校里也可以換換班級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