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圖文珍藏本)》對著名國學大師、楚辭學家、教育家姜亮夫的生平、思想進行系統呈現,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彰顯大師風範,弘揚求是精神。300多張珍貴私家相片,圖文並茂,既是一個國學大師的人生傳奇,又是一個逝去時代的縮影,揭秘國學大師鮮為人知的人生經歷,是一本資料珍貴翔實、影像豐富真實的畫傳。
基本介紹
- 書名: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8097178
- 作者:徐漢樹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7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圖文珍藏本)》是一部國學大師治學、育人的教科書;三百餘幅珍貴私家圖片,揭秘國學大師傳奇人生!這是一部忠貞不渝愛情的史詩;這是一部姜、陶二氏書畫藝術的集錦。
姜亮夫先生在文獻學、文字學、楚辭學等各個領域均卓有成就,本書挖掘姜先生的人生事跡,既可砥礪當代學人、追慕大師風采,又可激勵後人重拾薪火相傳的學而不倦、求真務實的求是精神
姜亮夫先生在文獻學、文字學、楚辭學等各個領域均卓有成就,本書挖掘姜先生的人生事跡,既可砥礪當代學人、追慕大師風采,又可激勵後人重拾薪火相傳的學而不倦、求真務實的求是精神
作者簡介
徐漢樹,姜亮夫先生女婿,與姜昆武(姜亮夫先生女兒)合著《真偽辨》,載《楚辭研究論文選》
圖書目錄
前言001
一、勤讀經史001
二、名師指引007
三、十年戀情016
四、三台避難067
五、滇池風雲073
六、西湖春曉090
七、“文革”煎熬112
八、照世清輝122
附錄一 姜亮夫先生簡譜193
附錄二 參前倚衡209
後記225
一、勤讀經史001
二、名師指引007
三、十年戀情016
四、三台避難067
五、滇池風雲073
六、西湖春曉090
七、“文革”煎熬112
八、照世清輝122
附錄一 姜亮夫先生簡譜193
附錄二 參前倚衡209
後記225
序言
前 言
我的岳父姜亮夫,名寅清,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出生在雲南昭通,1995年逝世於杭州,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世紀學人。
岳父早年畢業於清華國學院,曾得到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諸位國學大師的悉心教導,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底,後又拜章太炎先生為師。諸多名師的指引,使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深厚的感情,並為此奮鬥一生!
他一生從事楚辭學、敦煌學、語言學、歷史學的研究,共有專著1250萬字傳世。
岳父研究楚辭,是源於恩師王國維先生投昆明湖之痛聯想屈原投汨羅江之事,憤而著《屈原賦校注》以寄託對恩師的哀思,從此他傾半生的精力,投入楚辭學研究,直至180萬字的《楚辭通故》出版。
岳父研究敦煌學,是因為留學法國時,見到我國的許過國之重器、珍貴文物流散在異國他鄉的博物館,尤其是見到敦煌寶藏的文物,激起他的愛國之情。岳父毅然決定放棄博士學位,攻讀並傾注全力投入搶救敦煌文獻的研究工作,幾乎又耗去了他半生的精力。
20世紀30年代,岳父涉足我國古史研究,是因為當時日本學者對中華民族的起源說進行歪曲,為後來侵華戰爭做輿論宣傳。為此,岳父進行《夏殷民族考》等一系列古史考證研究,有力駁斥當時日本學者的不實之詞。
縱觀岳父畢生研究的專題,都是與當時國家的興衰、民族存亡密切相關!
在學術研究過程中,他念念不忘對青年一代學者的培養。年逾八十,他還接受教育部委託籌建古籍研究所。他諄諄教導學生“業精於勤”,“行己有恥,修辭立誠”。他大聲疾呼“修辭立誠,天下文明”。即使他對鐘愛的小外孫女也告誡她“昂首高遠以天下為己任,撫心求是以上人為勉勵”。在他老人家患重病住院前夕,在家中筆記本上對古籍所的研究生寫下“最後最高要求”的遺言:“要求每個畢業生能普照整個專業與中國全部文化史——至少是學術史的能力及獨立研究古籍能力,而且有永久堅強的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艱苦卓絕的氣概!”岳父對年青一代學子的期望、苦心躍然紙上,銘刻在我們心中。
岳父的治學精神、人格魅力、為人師表的高貴品格,使我在有生之年從不敢有半點懈怠。
岳父近百年的生涯中,他的戀愛、婚姻史也是一首動人的詩篇,更是一曲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的讚歌。關於這段戀情過去鮮為人知。
岳母陶秋英,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院中國文學系,與岳父真是珠聯璧合的一對。可是由父母包辦作主,岳母與他人早訂有婚約。為此,岳母堅決抗婚,時間長達九年之久,迫使男方解除婚約,然後與岳父在上海舉行文明婚禮,共赴四川三台。在長達五十年的共同生活中,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默默無聲地貢獻一生,實現當年相戀時的諾言——“我們要做一個高高巍巍、做有利於人類的事情的人”。但願這段戀愛史對今天的青年有所啟迪!
為了弘揚岳父的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在浙江大學檔案館領導的鼓勵、指導、支持下,在館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將岳父倖存的檔案、史料“組裝”成畫傳。沒有絲毫的虛構情節,沒有抒情藝術加工,這是一部20世紀學人的最真實而完整的記錄。它是一杯清泉,讀者可細細品嘗、思索、體會人生意義的真諦!
徐漢樹記於
二零零九年二月 西溪
後 記
姜亮夫(1902—1995)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敦煌學家,一代國學大師。今年是先生誕辰110周年,檔案館有幸攜手姜亮夫後人推出《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實乃有緣。回溯歷史,最早結緣姜家女兒姜昆武先生和女婿徐漢樹先生還是2007年的6月22日,我館召開了一個浙江大學知名學者後裔座談會,姜昆武夫婦相伴而來,記得當天到會的有著名體育教育家舒鴻之子、農學家蔡邦華之子、數學家錢寶綜之女等。當天高朋滿座,大家對學校檔案館提出的名人檔案搶救保護給予了熱烈的回應。就是這次聚會讓姜昆武夫妻倆決定,把父親的檔案史料捐贈給學校。正如徐漢樹先生說的:“姜先生的資料交給檔案館是最安全、最保險的。”會後,對姜先生的檔案進行了更仔細、認真的整理,又耗時長達三年多。
姜亮夫先生早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諸先生,後又拜章太炎為師。歷任大夏大學、雲南大學等校教授,並曾任雲南省教育廳廳長。1953年調任浙江師範學院(後改為杭州大學,1998年併入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任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他以畢生的精力從事楚辭學、敦煌學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一位學識淵博、治學謹嚴、著作等身的國學大師。作為與世紀學術同行並在古典文獻領域行空一生的國學大師,與梁啓超、王國維、章太炎、聞一多、徐悲鴻、張宗祥等諸多名人都有過師生、朋友、同事之交的世紀老人,姜亮夫的生活經歷和學術心路,代表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求知歷程。他遺留的檔案史料,諸如著作、手稿、信函、隨筆等,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使姜亮夫的學術研究精華更好地發展弘揚,使他的思想品德風範代代相傳,我館實施“浙江大學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以來,姜亮夫先生的檔案搶救被列入了浙江大學首批重點工程。楊衛校長專門立項給予了最有力的支持,上屆主管領導來茂德副校長親自關心徵集工作,現任主管領導羅衛東副校長親自登門拜訪致謝,檔案館前任吳永志館長、王榕英副館長,現任朱之平館長、何春暉副館長極力推動,不遺餘力。我們檔案館的工作團隊還有胡嵐、朱惠珏、龔輝、金燦燦等均付出了辛勤勞動。當然我們更需要致謝的是姜昆武夫婦,姜亮夫畢生的研究和收藏無數,要對他的檔案資料進行梳理是一項極其艱巨浩繁的工程,一般的檔案工作人員是不可能完成的,好在姜亮夫先生的女兒、女婿都是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夫婦倆所付出的艱辛是無以言表的。為了整理的史料能更好地滿足我館名人檔案歸檔的要求,徐漢樹先生在整理的同時著手編撰了《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當我們看到這部書稿成形時真是喜出望外,一個有情有愛、飽讀詩書、著作等身的大家巍然屹立。在長達三年多的整理和編撰過程中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記憶。我們與姜昆武夫婦從陌生到了至交,我們無話不談,每一次的拜訪都是極其有趣的,姜昆武先生爽朗幽默,故事多多,徐漢樹先生認真嚴謹,和藹可親。為了整理岳父大人的檔案,徐漢樹先生眼睛幾近失明。我們的感動已經沒法用語言表達,在《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的編撰出版過程中,檔案館是做了些推動和輔助工作,但與其家屬的工作相比是微乎其微的。
特別值得高興的是,在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恰逢浙江大學建校115周年,學校舉行了隆重的國學大師姜亮夫檔案史料捐贈儀式和“學澤長存——國學大師姜亮夫捐贈史料大型展覽”,姜亮夫史料包括生平、著作、手稿、證件、聲像、評價、實物、唁電等15大類,總計1300餘件檔案正式入戶檔案館,《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連同這批珍貴檔案,凝聚了姜亮夫先生一生的心血,也真實記錄了近一個世紀以來姜先生的學術活動和生活面貌。
在“文革”風暴最激烈的時刻,姜亮夫的資料曾被紅衛兵貼上封條扣存。夫人陶秋英為撫慰姜亮夫,寫下《戊申中秋月蝕私祝亮君》詩:“見說人間浪不平,韜光應是葆精英。三更斗轉囂塵息,照世清輝分外明。”時隔幾十年,歷經滄桑的姜亮夫史料,再次被貼上封條移交檔案館。徐漢樹先生感慨地說:“兩個不同的時代,兩次不同的遭遇,我們的心情也不同。雖然很不捨,但姜先生的資料終於有了一個歸宿之地,我們很高興。” 歷史不會讓有價值的檔案隨風泯滅,陶夫人詩中所祈盼的“照世清輝分外明”,終將成為現實。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終將澤被後人,光耀大地。
1995年12月4日,享年93歲的國學大師姜亮夫在浙江醫院的病床上永遠地睡去了。他的靈魂又可以徜徉在巴楚文化神秘氤氳的氛圍里,與三閭大夫對話;又可以埋首於為大漠風沙湮沒幾個世紀的敦煌古卷,和著古人的音韻擊節而歌了。而留給我們的是一個中國人的拳拳愛國之心,一個學者堅韌、踏實的治學精神,以及一大批寶貴的文化遺產和亟待後來者繼續研究的珍貴史料。讓《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引領您走進國學大師姜亮夫的精神世界。
浙江大學檔案館
我的岳父姜亮夫,名寅清,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出生在雲南昭通,1995年逝世於杭州,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世紀學人。
岳父早年畢業於清華國學院,曾得到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諸位國學大師的悉心教導,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底,後又拜章太炎先生為師。諸多名師的指引,使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深厚的感情,並為此奮鬥一生!
他一生從事楚辭學、敦煌學、語言學、歷史學的研究,共有專著1250萬字傳世。
岳父研究楚辭,是源於恩師王國維先生投昆明湖之痛聯想屈原投汨羅江之事,憤而著《屈原賦校注》以寄託對恩師的哀思,從此他傾半生的精力,投入楚辭學研究,直至180萬字的《楚辭通故》出版。
岳父研究敦煌學,是因為留學法國時,見到我國的許過國之重器、珍貴文物流散在異國他鄉的博物館,尤其是見到敦煌寶藏的文物,激起他的愛國之情。岳父毅然決定放棄博士學位,攻讀並傾注全力投入搶救敦煌文獻的研究工作,幾乎又耗去了他半生的精力。
20世紀30年代,岳父涉足我國古史研究,是因為當時日本學者對中華民族的起源說進行歪曲,為後來侵華戰爭做輿論宣傳。為此,岳父進行《夏殷民族考》等一系列古史考證研究,有力駁斥當時日本學者的不實之詞。
縱觀岳父畢生研究的專題,都是與當時國家的興衰、民族存亡密切相關!
在學術研究過程中,他念念不忘對青年一代學者的培養。年逾八十,他還接受教育部委託籌建古籍研究所。他諄諄教導學生“業精於勤”,“行己有恥,修辭立誠”。他大聲疾呼“修辭立誠,天下文明”。即使他對鐘愛的小外孫女也告誡她“昂首高遠以天下為己任,撫心求是以上人為勉勵”。在他老人家患重病住院前夕,在家中筆記本上對古籍所的研究生寫下“最後最高要求”的遺言:“要求每個畢業生能普照整個專業與中國全部文化史——至少是學術史的能力及獨立研究古籍能力,而且有永久堅強的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艱苦卓絕的氣概!”岳父對年青一代學子的期望、苦心躍然紙上,銘刻在我們心中。
岳父的治學精神、人格魅力、為人師表的高貴品格,使我在有生之年從不敢有半點懈怠。
岳父近百年的生涯中,他的戀愛、婚姻史也是一首動人的詩篇,更是一曲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的讚歌。關於這段戀情過去鮮為人知。
岳母陶秋英,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院中國文學系,與岳父真是珠聯璧合的一對。可是由父母包辦作主,岳母與他人早訂有婚約。為此,岳母堅決抗婚,時間長達九年之久,迫使男方解除婚約,然後與岳父在上海舉行文明婚禮,共赴四川三台。在長達五十年的共同生活中,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默默無聲地貢獻一生,實現當年相戀時的諾言——“我們要做一個高高巍巍、做有利於人類的事情的人”。但願這段戀愛史對今天的青年有所啟迪!
為了弘揚岳父的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在浙江大學檔案館領導的鼓勵、指導、支持下,在館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將岳父倖存的檔案、史料“組裝”成畫傳。沒有絲毫的虛構情節,沒有抒情藝術加工,這是一部20世紀學人的最真實而完整的記錄。它是一杯清泉,讀者可細細品嘗、思索、體會人生意義的真諦!
徐漢樹記於
二零零九年二月 西溪
後 記
姜亮夫(1902—1995)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敦煌學家,一代國學大師。今年是先生誕辰110周年,檔案館有幸攜手姜亮夫後人推出《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實乃有緣。回溯歷史,最早結緣姜家女兒姜昆武先生和女婿徐漢樹先生還是2007年的6月22日,我館召開了一個浙江大學知名學者後裔座談會,姜昆武夫婦相伴而來,記得當天到會的有著名體育教育家舒鴻之子、農學家蔡邦華之子、數學家錢寶綜之女等。當天高朋滿座,大家對學校檔案館提出的名人檔案搶救保護給予了熱烈的回應。就是這次聚會讓姜昆武夫妻倆決定,把父親的檔案史料捐贈給學校。正如徐漢樹先生說的:“姜先生的資料交給檔案館是最安全、最保險的。”會後,對姜先生的檔案進行了更仔細、認真的整理,又耗時長達三年多。
姜亮夫先生早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諸先生,後又拜章太炎為師。歷任大夏大學、雲南大學等校教授,並曾任雲南省教育廳廳長。1953年調任浙江師範學院(後改為杭州大學,1998年併入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任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他以畢生的精力從事楚辭學、敦煌學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一位學識淵博、治學謹嚴、著作等身的國學大師。作為與世紀學術同行並在古典文獻領域行空一生的國學大師,與梁啓超、王國維、章太炎、聞一多、徐悲鴻、張宗祥等諸多名人都有過師生、朋友、同事之交的世紀老人,姜亮夫的生活經歷和學術心路,代表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求知歷程。他遺留的檔案史料,諸如著作、手稿、信函、隨筆等,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使姜亮夫的學術研究精華更好地發展弘揚,使他的思想品德風範代代相傳,我館實施“浙江大學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以來,姜亮夫先生的檔案搶救被列入了浙江大學首批重點工程。楊衛校長專門立項給予了最有力的支持,上屆主管領導來茂德副校長親自關心徵集工作,現任主管領導羅衛東副校長親自登門拜訪致謝,檔案館前任吳永志館長、王榕英副館長,現任朱之平館長、何春暉副館長極力推動,不遺餘力。我們檔案館的工作團隊還有胡嵐、朱惠珏、龔輝、金燦燦等均付出了辛勤勞動。當然我們更需要致謝的是姜昆武夫婦,姜亮夫畢生的研究和收藏無數,要對他的檔案資料進行梳理是一項極其艱巨浩繁的工程,一般的檔案工作人員是不可能完成的,好在姜亮夫先生的女兒、女婿都是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夫婦倆所付出的艱辛是無以言表的。為了整理的史料能更好地滿足我館名人檔案歸檔的要求,徐漢樹先生在整理的同時著手編撰了《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當我們看到這部書稿成形時真是喜出望外,一個有情有愛、飽讀詩書、著作等身的大家巍然屹立。在長達三年多的整理和編撰過程中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記憶。我們與姜昆武夫婦從陌生到了至交,我們無話不談,每一次的拜訪都是極其有趣的,姜昆武先生爽朗幽默,故事多多,徐漢樹先生認真嚴謹,和藹可親。為了整理岳父大人的檔案,徐漢樹先生眼睛幾近失明。我們的感動已經沒法用語言表達,在《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的編撰出版過程中,檔案館是做了些推動和輔助工作,但與其家屬的工作相比是微乎其微的。
特別值得高興的是,在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恰逢浙江大學建校115周年,學校舉行了隆重的國學大師姜亮夫檔案史料捐贈儀式和“學澤長存——國學大師姜亮夫捐贈史料大型展覽”,姜亮夫史料包括生平、著作、手稿、證件、聲像、評價、實物、唁電等15大類,總計1300餘件檔案正式入戶檔案館,《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連同這批珍貴檔案,凝聚了姜亮夫先生一生的心血,也真實記錄了近一個世紀以來姜先生的學術活動和生活面貌。
在“文革”風暴最激烈的時刻,姜亮夫的資料曾被紅衛兵貼上封條扣存。夫人陶秋英為撫慰姜亮夫,寫下《戊申中秋月蝕私祝亮君》詩:“見說人間浪不平,韜光應是葆精英。三更斗轉囂塵息,照世清輝分外明。”時隔幾十年,歷經滄桑的姜亮夫史料,再次被貼上封條移交檔案館。徐漢樹先生感慨地說:“兩個不同的時代,兩次不同的遭遇,我們的心情也不同。雖然很不捨,但姜先生的資料終於有了一個歸宿之地,我們很高興。” 歷史不會讓有價值的檔案隨風泯滅,陶夫人詩中所祈盼的“照世清輝分外明”,終將成為現實。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終將澤被後人,光耀大地。
1995年12月4日,享年93歲的國學大師姜亮夫在浙江醫院的病床上永遠地睡去了。他的靈魂又可以徜徉在巴楚文化神秘氤氳的氛圍里,與三閭大夫對話;又可以埋首於為大漠風沙湮沒幾個世紀的敦煌古卷,和著古人的音韻擊節而歌了。而留給我們的是一個中國人的拳拳愛國之心,一個學者堅韌、踏實的治學精神,以及一大批寶貴的文化遺產和亟待後來者繼續研究的珍貴史料。讓《學林留聲錄——姜亮夫畫傳》引領您走進國學大師姜亮夫的精神世界。
浙江大學檔案館
名人推薦
昂首高遠以天下為己任 撫心求是以上人為勉勵
他因研究敦煌學而舉世聞名,他說:我相信總有一天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他的著作《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面闡述敦煌學的著作;他的古漢語中古語音研究著作《瀛涯敦煌韻輯》基本恢復了千餘年前隋朝音韻學家陸法言的《切韻》系統;他已駕鶴仙去,留下了無數珍貴史料,更留給了後人“修辭立誠,天下文明”的訓辭。
他就是我國著名國學大師姜亮夫先生。4月28日,在姜亮夫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姜亮夫先生弟子、浙大古籍研究所的師生和親屬相聚浙大紫金港,緬懷先生業績,誠憶師恩。
治學終生的大師
姜亮夫先生的弟子、復旦大學教授傅傑在座談會上,回憶姜先生與書的故事:“姜先生的視力近乎失明,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看書,書本幾近貼到臉上。1983年,16本的王國維遺書影印出版,雖然很貴,但姜先生勸我買,還讓我為他也再買一套。因為原來那套不齊了。像姜老師這樣,到了80歲還在不停地看書,這種不知老之已知的治學精神,讓人感動。‘今之學者為己,古之學者為人’,姜先生完全就是這樣的人。”
“讀書至今,我一直都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在遇到的這么多好老師中,姜先生是對我影響最大、影響最深遠的。1964年師從先生讀研開始,直到1995年先生去世,這32年間,我們的交往一直都沒有斷過。”在座談會上,姜亮夫的大弟子、原浙江大學古籍所所長崔富章回憶了先生的點滴教誨:“先生逝世後,很多報社找我約稿,希望寫些有關先生的回憶文章,但我至今都沒有動筆。我覺得先生的境界很高,我們做學生的,需要時間來領會。以我的了解,先生有兩點讓我終身難忘。第一是,先生非常自信,具有文化自豪感。即便在文革這么嚴重的摧折年代,先生他也沒有垂頭喪氣,總對未來充滿信心。如果文化分器物、社會組織和精神三個層面,那么姜先生在三個層面都有研究,在國內學者中是很少見的。還有一點,先生非常注重文化傳承。我們認識的32年間,先生談到的學術人物不少於100人之多。他會和我談這些學者的老師,談他們的學生,在學術傳承上作一個精要的對比。”
浙江電視台錢江頻道的計偉強,曾經做過姜先生的學術助手,他說姜先生是一個文化大家,研究的對象是人,是文化。“畢業留校後,我就成為了姜先生的助手,姜先生叫我看的第一本書是《古代社會》,他說你要學文化人類學,還得對歷史有了解,再加上你古漢語基礎還可以,通過古代的語言,去接觸古代的文獻,從而了解古代的社會,這樣你就有了一個系統的古代社會理論基礎,視野就打開、寬廣了。”計偉強說雖然後來自己改行了,但姜先生教會了他從各種不同的文化視角全面觀察、考察和比較各種現象,這讓他受益匪淺。
“姜先生在治學方面喜歡用‘笨方法’”姜亮夫先生的女婿徐漢樹編著的《學林留聲錄》一書中回憶到,他會花大量的時間去積累資料,不遺餘力的加以整理,所以才會有《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才會讓世人見識到《楚辭》中80多組字或詞的統計表。“而”字,《離騷》73次、《九歌》3次、《天問》23次、《九章》199次、《遠逝》58次、《九辯》116次……
為了學生
在姜亮夫60多年的教書生涯中,他一直堅持不僅要教給學生廣博的知識、做高深的學問,指引研究的方向,最終教會學生做學問的方法。
在浙江師範學院時,姜先生髮現學生不會自學。“那時系裡有個指導思想,師範學院學生大部分做中學老師,因此只要把中學語文教材合成“古典文學”、“現代文學”、“語言文學”三大類,然後編寫好中學語文教材參考資料,學生一畢業,拿著參考資料就可上講台。”徐漢樹說,針對這個情況,姜先生提倡學生要多讀書、苦讀書、會讀書,這樣畢業才能獨立工作,才能舉一反三。
1983年,姜亮夫先生受命組建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任首任所長。那時,他已逾80高齡,依然親自授課。張金泉說,姜先生一直身體不好,不僅視力近盲,而且體虛似“搖搖欲墜”,但每次上課,那怕是下著雨,也從沒有耽誤過。而且,他還憑藉自己在學術界的“人脈”和地位,請來多方大家為學生授課。
浙大人文學院王雲路教授,也是姜先生的親傳弟子,她對姜先生教的研究方法記憶猶新。“姜先生說,做學問就像在打樁,樁打得越深,旁邊的泥土就越會吸附在樁的周圍,學問的根基就越來越深,否則就是浮萍,沒有一個歸屬。他告訴我們做學問重在打基礎,要從一本書、一個領域入手,這個研究方法是相當重要的。”
為了中國的敦煌
20世紀30年代,姜亮夫留學法國,他見到我國的許多國之重器、珍貴文物流散在異國他鄉的博物館,尤其是見到敦煌寶藏的文物,激起他的愛國之情。姜亮夫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的原計畫,用了兩年的時間,全力投入搶救敦煌文獻的工作,此後,對敦煌學的研究,終其一生。
“上個世紀80年代,學界流傳一個說法‘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就在那時,中國敦煌文化學會正在籌建,杭州大學因為有姜先生,成為學會的發起單位之一。姜先生作為一個發起人,起草了敦煌學研究規劃,這個項目國家拔款500萬,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作為親歷者,浙江大學古籍所教授張金泉在座談會上回憶恩師姜亮夫時說。
1985年,姜先生關於敦煌學的重要著作《莫高窟年表》歷經磨難,終於出版,全書48萬字。以年代為經,史事為緯,對公元68年至1943年敦煌文獻進行編年,證考入表。該書體大精深,考訂詳盡,為敦煌學奠基作品之一。
“姜老搞了一輩子敦煌學,因為一些歷史原因,他一輩子都沒有到過敦煌,”張金泉說,1990年的時候敦煌研究院開了一個國際學術會議,因為年邁體衰,姜老身不能之,心嚮往之,所以他專門題詞,他說敦煌寶藏是全人類的遺產,他說敦煌不光光是中國的,還是全世界的,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需要全世界的學者一起來研究它。
雲南省前副省長梁公卿回憶說:“姜亮夫後來雖然生活在杭州,但每次見面,姜先生都會問我,昭通的莊稼長得怎么樣?昭通北的林子長得怎么樣?我都非常感慨和激動。姜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學者,他曾經送給我一句話:‘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讓我受用至今。現在昭通姜先生的故居,我們建起了姜亮夫紀念館,希望能讓姜先生的學術精神更加發揚光大。”
他因研究敦煌學而舉世聞名,他說:我相信總有一天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他的著作《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面闡述敦煌學的著作;他的古漢語中古語音研究著作《瀛涯敦煌韻輯》基本恢復了千餘年前隋朝音韻學家陸法言的《切韻》系統;他已駕鶴仙去,留下了無數珍貴史料,更留給了後人“修辭立誠,天下文明”的訓辭。
他就是我國著名國學大師姜亮夫先生。4月28日,在姜亮夫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姜亮夫先生弟子、浙大古籍研究所的師生和親屬相聚浙大紫金港,緬懷先生業績,誠憶師恩。
治學終生的大師
姜亮夫先生的弟子、復旦大學教授傅傑在座談會上,回憶姜先生與書的故事:“姜先生的視力近乎失明,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看書,書本幾近貼到臉上。1983年,16本的王國維遺書影印出版,雖然很貴,但姜先生勸我買,還讓我為他也再買一套。因為原來那套不齊了。像姜老師這樣,到了80歲還在不停地看書,這種不知老之已知的治學精神,讓人感動。‘今之學者為己,古之學者為人’,姜先生完全就是這樣的人。”
“讀書至今,我一直都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在遇到的這么多好老師中,姜先生是對我影響最大、影響最深遠的。1964年師從先生讀研開始,直到1995年先生去世,這32年間,我們的交往一直都沒有斷過。”在座談會上,姜亮夫的大弟子、原浙江大學古籍所所長崔富章回憶了先生的點滴教誨:“先生逝世後,很多報社找我約稿,希望寫些有關先生的回憶文章,但我至今都沒有動筆。我覺得先生的境界很高,我們做學生的,需要時間來領會。以我的了解,先生有兩點讓我終身難忘。第一是,先生非常自信,具有文化自豪感。即便在文革這么嚴重的摧折年代,先生他也沒有垂頭喪氣,總對未來充滿信心。如果文化分器物、社會組織和精神三個層面,那么姜先生在三個層面都有研究,在國內學者中是很少見的。還有一點,先生非常注重文化傳承。我們認識的32年間,先生談到的學術人物不少於100人之多。他會和我談這些學者的老師,談他們的學生,在學術傳承上作一個精要的對比。”
浙江電視台錢江頻道的計偉強,曾經做過姜先生的學術助手,他說姜先生是一個文化大家,研究的對象是人,是文化。“畢業留校後,我就成為了姜先生的助手,姜先生叫我看的第一本書是《古代社會》,他說你要學文化人類學,還得對歷史有了解,再加上你古漢語基礎還可以,通過古代的語言,去接觸古代的文獻,從而了解古代的社會,這樣你就有了一個系統的古代社會理論基礎,視野就打開、寬廣了。”計偉強說雖然後來自己改行了,但姜先生教會了他從各種不同的文化視角全面觀察、考察和比較各種現象,這讓他受益匪淺。
“姜先生在治學方面喜歡用‘笨方法’”姜亮夫先生的女婿徐漢樹編著的《學林留聲錄》一書中回憶到,他會花大量的時間去積累資料,不遺餘力的加以整理,所以才會有《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才會讓世人見識到《楚辭》中80多組字或詞的統計表。“而”字,《離騷》73次、《九歌》3次、《天問》23次、《九章》199次、《遠逝》58次、《九辯》116次……
為了學生
在姜亮夫60多年的教書生涯中,他一直堅持不僅要教給學生廣博的知識、做高深的學問,指引研究的方向,最終教會學生做學問的方法。
在浙江師範學院時,姜先生髮現學生不會自學。“那時系裡有個指導思想,師範學院學生大部分做中學老師,因此只要把中學語文教材合成“古典文學”、“現代文學”、“語言文學”三大類,然後編寫好中學語文教材參考資料,學生一畢業,拿著參考資料就可上講台。”徐漢樹說,針對這個情況,姜先生提倡學生要多讀書、苦讀書、會讀書,這樣畢業才能獨立工作,才能舉一反三。
1983年,姜亮夫先生受命組建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任首任所長。那時,他已逾80高齡,依然親自授課。張金泉說,姜先生一直身體不好,不僅視力近盲,而且體虛似“搖搖欲墜”,但每次上課,那怕是下著雨,也從沒有耽誤過。而且,他還憑藉自己在學術界的“人脈”和地位,請來多方大家為學生授課。
浙大人文學院王雲路教授,也是姜先生的親傳弟子,她對姜先生教的研究方法記憶猶新。“姜先生說,做學問就像在打樁,樁打得越深,旁邊的泥土就越會吸附在樁的周圍,學問的根基就越來越深,否則就是浮萍,沒有一個歸屬。他告訴我們做學問重在打基礎,要從一本書、一個領域入手,這個研究方法是相當重要的。”
為了中國的敦煌
20世紀30年代,姜亮夫留學法國,他見到我國的許多國之重器、珍貴文物流散在異國他鄉的博物館,尤其是見到敦煌寶藏的文物,激起他的愛國之情。姜亮夫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的原計畫,用了兩年的時間,全力投入搶救敦煌文獻的工作,此後,對敦煌學的研究,終其一生。
“上個世紀80年代,學界流傳一個說法‘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就在那時,中國敦煌文化學會正在籌建,杭州大學因為有姜先生,成為學會的發起單位之一。姜先生作為一個發起人,起草了敦煌學研究規劃,這個項目國家拔款500萬,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作為親歷者,浙江大學古籍所教授張金泉在座談會上回憶恩師姜亮夫時說。
1985年,姜先生關於敦煌學的重要著作《莫高窟年表》歷經磨難,終於出版,全書48萬字。以年代為經,史事為緯,對公元68年至1943年敦煌文獻進行編年,證考入表。該書體大精深,考訂詳盡,為敦煌學奠基作品之一。
“姜老搞了一輩子敦煌學,因為一些歷史原因,他一輩子都沒有到過敦煌,”張金泉說,1990年的時候敦煌研究院開了一個國際學術會議,因為年邁體衰,姜老身不能之,心嚮往之,所以他專門題詞,他說敦煌寶藏是全人類的遺產,他說敦煌不光光是中國的,還是全世界的,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需要全世界的學者一起來研究它。
雲南省前副省長梁公卿回憶說:“姜亮夫後來雖然生活在杭州,但每次見面,姜先生都會問我,昭通的莊稼長得怎么樣?昭通北的林子長得怎么樣?我都非常感慨和激動。姜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學者,他曾經送給我一句話:‘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讓我受用至今。現在昭通姜先生的故居,我們建起了姜亮夫紀念館,希望能讓姜先生的學術精神更加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