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連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7年8月
- 性別:女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事跡,個人榮譽,人物簡介,
人物事跡
她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排除家人、朋友阻力,於2000年8月隻身來到貴州省鎮遠縣金堡中學支教。她熱愛少數民族的孩子,工作任勞任怨,她將每月工資的近三分之二用於學生用品的添置,自己卻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共資助貧困生25人。支教結束回到寧波,她始終割捨不了與苗鄉侗寨的感情。在收到學生們懇請她回來的信後,她不顧親友的阻攔,又回到鎮遠。她的事跡感動了東南大學一位已離休的教授,經她聯繫,5年來資助貧困生25人次,資金3萬餘元。她的先進事跡受到社會廣泛關注,2003年,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欄目專題報導了她的事跡,此外還有多家媒體也做了相關報導。
個人榮譽
2001年,被貴州省文明辦、共青團貴州省委、貴州省青年志願者協會授予“貴州省優秀青年志願者”榮譽稱號;
2006年,被評為黔東南州優秀共產黨員。
人物簡介
孫連芳,一九七七年八月二日出生於浙江省鄞州區,一九九八年四月三十日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九九年七月畢業於寧波高專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後,在寧波市一家公司工作。二OOO年初,孫連芳自願報名參加由寧波市團市委發起的向社會招募到貴州支教青年志願者團。當時她的工作環境好,工資待遇也越來越好,享受著物質、文化生活層次高的優越條件,但她排除了來自家長、朋友的重重阻力,於二OOO年八月二十九日隻身來到貴州省鎮遠縣金堡中學支教。2001年,被貴州省文明辦、共青團貴州省委、省青年志願者協會授予“貴州省優秀青年志願者”榮譽稱號。
金堡中學由於少數民族學生貧困學生較多,在支教之餘,孫連芳便立即投身助學活動中,從學生的起居、著裝到學習、生活用品,無一不關心,每月的工資,有近三分之二用於學生的學習用品添制、學生看病、生活等費用,而自己卻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經常用速食麵充飢,辛勤的工作,無私的奉獻,得到了學校的好評、家長的稱讚、學生的崇敬。
2001年春季,正是很多流行疾病盛行時期。孫老師班上吳瓊同學連續三天沒來上課,也沒有請假,於是她就抽空去了吳瓊家。她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家裡只留有年老的奶奶和妹妹。孫老師一摸她的額頭,感覺發燙,心裡一驚,馬上向學校請假,帶她去了縣醫院。當時就有老師勸她,“孫老師,你這樣做未免膽子太大了,萬一途中出什麼事,這兒的家長很難講道理的,到時,你還要吃不了兜著走。”說實話,孫老師當時沒想那么多,就是不忍心看著稚氣的臉翻白、發燒。醫院一檢查,高燒40.3度,拍完X光,斷定重度肺部感染,如不及時治療就可能病變為肺結核。小姑娘聽了,一下子撲在我懷裡嚎頭大哭起來。孫老師也顧不上肺炎是否會傳染,緊緊抱緊了她。回到學校,年過70的奶奶,帶著花生、蕨菜、果芍……向孫老師表示感謝,她說:“我心裡真不是滋味。儘管這些都是不起眼的東西,但我又怎能接受這位白髮老人的這份謝意!這是我至今收到的最厚重的禮物。”
支教結束後,孫老師回到了寧波,可她心裡裝著的還是這群孩子,割捨不了與苗鄉侗寨孩子的感情。同時,又收到了曾與自己朝夕相處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懇請我再回到他們中間的信。當她再次向父母親友們說出再回貴州鎮遠時,父母、姐姐、朋友都極力反對,百般阻止。但她想到了她曾教育過的孩子們,仿佛又看到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的眼睛,期盼焦急的心靈,……。於是,她再一次決定:義無反顧地又踏上了返回鎮遠的旅程。心想:將自己的青春獻給大山裡的孩子,值得!
2002年臘月二十六,中央台記者從省青年志願者服務中心了解到孫老師情況後,準備採訪她,與其他志願者一起拍成人物專題《過年,你在他鄉還好嗎?》。因此孫連芳也推遲了回家的時間,她爸至今還在抱怨,到大年三十晚上11點才等到你回來……此片2003年正月初五在中央台《新聞30分》欄目中播出,當時她自己也不知道播出這一事,第二天,鄰居告訴她才知道,令她出乎意料的是,事後她收到了許多全國各地的來信,有幫助學生的,交友的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正在深圳過年的南京東南大學教授、離休幹部汪乃珏在無意中看到了此報導,非常感動,就主動與孫連芳聯繫,要求在鎮遠資助家庭貧困的學生。為此,她不就利用難得的休息時間,不顧有病的身體走村串寨,爬山涉水,收集貧困學生的家境情況資料,整理歸類,發往南京東南大學汪乃珏教授。此後,汪乃珏教授資助金加上孫老師微薄的部分工資,就統一由孫老師代理髮放,當時孫老師建議他們通過組織來做此事,但老人不願意,這樣至此已有五年時間了。五年里,她定時按資助方要求,呈寄《審核被資助人名單》、《資助清單》、《被資助人學習成績報告單》等,共資助貧困生25人次,資金總計3萬餘元。
2003年8月5日上午9時,太陽已高高地掛在了天空,而位於長江下游的南京市在朝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美麗而繁忙。此時,在市內東南大學圖書館內卻打破了假日裡的寧靜,這裡正舉行著東南大學自建校以來最熱烈隆重而非常特殊有意義的歡迎儀式,東大副校長易紅親自主持,歡迎來自貴州深山裡的孩子們來南京“開眼界”。孩子們一下火車,看到都市車水馬龍川流不息,高樓大廈聳立雲間……好一片繁華景象,都不約而同地為之感嘆。當他們在車裡看南京金鷹大廈時,頭抬得越來越高,眼睛睜得越來越大,又充滿著那份好奇,而孫老師越覺得心酸,畢竟還有許許多多大山裡的孩子無法看到外面那精彩的世界……
孫老師帶領山里娃的南京之行受到了各媒體的廣泛關注,江蘇電視台、《南京晨報》、《現代快報》、《鎮遠報》都以“東大迎來深山裡的小客人”、“貧困八少年見到南京爺爺”、“受助生見到恩人汪爺爺”作了專題報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他們的這趟南京行竟大破了他們同齡孩子們的幾個第一: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看到高樓…… 看到這些可愛的孩子,很多記者和我一樣,都感到十分心酸,於是有一些記者也加入了支助學生的行列。11日當我們離開上海時,所有的人都淚留滿面…… 這一幕孫老師會一直藏在心裡。
二OO四年,《當代貴州》第21期,《特別策劃》《人物》欄目,以“我選擇我無悔”為題,刊登了孫連芳的事跡,寧波鎮海廣播電台實地專訪了她,並製作長21分鐘的配樂專輯《讓我留下的理由太多、太多》,此節目獲得了2003年浙江省廣播“好節目”評比二等獎(一等獎空缺),又一次引起廣泛的關注。
二OO四年十一月,汪乃珏教授一行兩人,專程從南京赴鎮遠實地考察。孫連芳老師又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日夜兼程赴貴陽機場接送,盛情接待,自己掏腰包,不花公款一分。回到南京後,他們還開玩笑和孫老師說:“小孫,你看我們都這么難得來貴州一次,你都捨不得多陪我們幾天,”聽了,她真感到無比愧疚,為了不影響工作,她也只好請他們原諒了。汪乃珏教授的考察,又以《走進苗鄉侗寨》為題,刊載到《東南大學報》,全面的介紹了鎮遠教育現狀。一石擊浪,浪千層,最近又有一批捐助者解囊相助。無錫民營企業家張浩先生已與孫老師取得了聯繫,近期也將到鎮遠考察,將給貧困學生注入新的希望,愛心助學之接力又將拉開。
孫連芳老師的支教助學工作,雖談不上轟轟烈烈,但她那顆善良、真誠、無私的心;感動了不少有識之士。也讓我們感動,透過汪乃珏教授給她的信,就能讓我們看到這一點。
孫連芳老師:
您好!
素昧平生,突然給您寫信,是看了中央電視台關於您的報導,感動之餘,決定給您寫這封信。我想最近您會收到許多各種各樣的來信,正忙得不可開交,但為了表達我的心意,還要打擾您,能在百忙中復我一信,為盼。
我是東南大學一名退休教授,老共產黨員,離休幹部。我了解山區辦學的困難,我熱愛山區有志向有出息的孩子,我很想在他(她)們有困難的時候,盡我微薄之力,扶他(她)們一下,拉他們一把。
今年我已七十多歲了,不太可能到您那裡,和您並肩戰鬥了,但在貴陽、在凱里都有我的學生,我自己亦可在經濟上酌量予以支持,我和我的學生們都可以成為您在山區艱難辦學的後援,請您轉接受這份心意,提出您的想法,我們先交換意見。
一個您可以值得信賴的老師。
汪乃珏
二OO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短短的話語,無華麗的詞語點綴,但是孫老師的事跡,卻激活了七十多歲老人,一名老共產黨員的救助貧困孩子之心。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共產黨員人格與魅力,他將會打動更多人的心,去為貧困山區的孩童們求知求學,奉獻我們的愛心。
孫連芳老師還有許多未被身邊人知道的無私奉獻、援助他人的事,她從來不願在世人面前講起,只是在搞好本職工作以外的時間默默地為貧困學生的救助積極工作,更值得提到的是:二OO四年七月,遠在寧波的父母、姐姐通過各種關係為孫連芳聯繫好了調動單位,她大姐親自從寧波趕到鎮遠,為其辦理商調手續,老父也一天幾次電話催促,並以不調回寧波,便斷絕父女關係相逼。但孫老師想到的是,如果她走了,十多名被救助的貧困學生,以及更多的救助渠道將失去聯繫,他們極可能在精神上、知識上再次返貧。她又一次毅然選擇了留下……
我們只需花幾個小時就能走出大山,可那些大山深處的人們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呢?才能走出大山呢?她常說:“人生只有那么短暫幾十年,我只不過做了一些普通共產黨員想做的事而已。沒有什麼別的,相信在祖國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引導下,大山深處的孩子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談起今後的打算,孫老師毫不猶豫地說:“教育是一項德政工程,在我的有生之年,就會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把愛心送到更多的貧困家庭,讓更多的貧困孩子能上好學,讀上書,不管有多大的困難,都阻止不了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我們堅信,她是這樣說的,也必將是這樣做的,而且會做得更出色。